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大强  赵志敏 《汉中科技》2010,(2):24-24,27
通过对勉县杂交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水平分析,感病和高感病品种占72.1%,充分说明高感品种在种子经营上占比例较大,是造成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建议种子经营商在引种和经营中严格按照品种审定公告,了解品种抗性,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步”原则,坚持守法经营,做好售后服务,避免自然灾害风险和经营风险,是农业生产安全用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以3种水稻白叶枯病菌和3个抗、感水稻为样品,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中过氧化氢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接种15d的水稻CAT无活性,CAT同工酶电泳也未显示酶带,对照组CAT则显示活性;在NB培养基中生长的白叶枯病菌显示CAT活性;用水稻酶解液培养了3种病原菌,菌体显示CAT活性,抗、感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影响不同,抗病水稻使病原菌CAT活性降低,感病水稻使CAT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3.
李丽 《科技信息》2013,(6):504-505
水稻是牛街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栽种面积在6500-7500亩,主栽品种有二优明86、文富七号、宜香3003。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温暖潮湿"型病害,水稻在菌源具备、品种感病的前提下,气象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本文从稻瘟病的发生、发展条件方面,结合牛街镇实际,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分析探讨了稻瘟病在牛街镇水稻生产上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供其他地区生产上借鉴。  相似文献   

4.
要获得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必须有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即具备能满足作物生长发育和根系活动所需的营养和环境因素,一般指水、肥、气、热等,但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的各个生育期所需的生长条件有所不同。 “水稻,水稻,有水才有稻”,这种说法虽然未必确切,但概括说明了水稻与土壤水分的供求关系。水稻对土壤环境条件的要求与旱作物不同,因水稻属于两栖性植物,防御机构不发达,其生长发育需要近饱和的土壤水分。水稻体内的通气组织,贯穿整个植株,能将叶片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输  相似文献   

5.
稻瘟菌侵染后水稻抗氧化酶类的变化与抗病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稻瘟菌70-15小种表现抗病和感病反应的近等位基因系两水稻品种(C101和C039)为材料,对其接种稻瘟菌,结果表明:POD酶活性与抗稻瘟病正相关;而水稻抗瘟性与病害早期的SOD和CAT活性呈负相关;同时还发现,在不亲和反应的水稻中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上升,并显著高于亲和反应水稻的MDA的含量,这表明水稻叶片中有膜脂过氧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陈洪宇 《遵义科技》2007,35(4):32-33
近年来,遵义县范围内的水稻品种呈现新老交替的趋势,由于近几年自然气候恶劣,为了筛选出适宜遵义县新民镇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高产优质、抗性强,生育期适宜的优良水稻新品种,2005年在遵义县新民镇惠民村官田坝组进行了优良水稻新组合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7.
1977-2006年对19888个(次)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近7年来,我省水稻区试品种抗病性明显下降,建议省种子管理部门对抗病性不如对照的品种,特别是高感稻瘟病的品种,在(审)认定时,实行抗病性否决。  相似文献   

8.
以3种水稻白叶枯病菌和3个抗、感水稻为样品,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菌互作中过氧化氢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接种15d的水稻CAT无活性,CAT同工酶电泳也未显示酶带,对照组CAT则显示活性;在NB培养基中生长的白叶枯病菌显示CAT活性;用水稻酶解液培养了3种病原菌,菌体显示CAT活性,抗、感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影响不同,抗病水稻使病原菌CAT活性降低,感病水稻使CAT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9.
发展我省黄河沿岸盐碱地水稻生产的概况及建议武秉钺李谋智(白银市农科所730900)白银市沿黄水稻种植区,也是我省的主要水稻产区。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部门在水稻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和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通过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  相似文献   

10.
水稻对白叶枯病菌抗性与活性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 3种水稻白叶枯病菌和 4个抗、感水稻品种为样品 ,研究了水稻对白叶枯病菌抗性与白叶枯病菌细胞保护酶以及氧自由基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接种 15d的水稻SOD、POD显示活性 ,而CAT无活性 ;用水稻叶片酶解液培养 3种病原菌 ,菌体显示SOD和CAT活性 ,但未测出POD活性。抗、感水稻对白叶枯病菌的影响不同 ,感病水稻使病原菌SOD和CAT活性升高 ,抗病水稻使白叶枯病菌SOD、CAT活性降低。而抗、感水稻对白叶枯病菌氧自由基的影响 ,正好与对酶的影响相反。  相似文献   

11.
稻曲病,汉中当地农民俗称“龙泡泡”、“火焰苞”,是发生在水稻谷粒上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几年来,随着氮肥施用水平的提高、大穗品种的推广、水稻种植粳稻化及病原量的积累,水稻稻曲病的发生面积和为害程度均呈扩大趋势,已上升为汉中水稻的主要病害。令大家记忆深刻的是2005年的水稻稻曲病大发生,全市80%以上的水稻感染,减产达到5%~15%,不仅影响产量、降低品质,同时,带病大米及米糠对人、畜有一定毒性,因此,该病的防治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刘洪梅 《遵义科技》2006,34(2):9-10
近年来,遵义县范围内的水稻品种呈现新老交替的趋势,由于近几年自然气候恶劣,为了筛选出在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高产优质、抗性强,生育期适宜的优良水稻新品种,2005年在遵义县龙坑镇八里村前进组进行了6个品种的新品种品比试验。  相似文献   

13.
研究含多个抗性基因的聚合品种和单个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对云南省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抗性差异.基因聚合品种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抗性达到高抗至免疫水平,病斑长度比单基因品系明显缩短,表明聚合抗病基因提高了水稻品种的抗性.单个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对这些菌株的抗性均不高,对我省生产中的主要白叶枯病菌株多表现为中感;这一研究结果为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品种提供了新思路,它在实践应用方面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谭福亮 《遵义科技》2010,38(4):25-27
近年来,遵义县范围内的水稻品种呈现新老交替的趋势,由于近几年自然气候恶劣,为了筛选出在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下高产优质、抗性强,生育期适宜的优良水稻新品种,2009年在遵义县新民镇新民居玉丰组进行了6个品种的品比试验。  相似文献   

15.
以感水稻条纹叶枯病品种"日本晴"、高抗品种"kasalath"以及14个目前在我国长三角地区水稻生产中被认为在抵抗条纹叶枯病方面具有较好效果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比较了14对分子标记引物扩增16个水稻品种基因组获得的DNA产物.结果显示:在14对分子标记引物中,有8对在扩增感病品种"日本晴"和高抗品种"Kasalath"水稻基因组时可获得多态性条带.因此推断这8个标记可在以这两个品种为亲本的抗条纹叶枯病选育中使用;并且,本研究结果还将为利用本试验收集的14个水稻品种为亲本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重要的背景信息.  相似文献   

16.
重庆涪陵稻区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叶鞘腐败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真菌病害.2004—2007年在重庆涪陵稻区的调查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晚、分蘖期雨水过多、种植密度大、氮肥过多均有利于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水稻的品种、栽培制度和田间长势对该病的发生有很大影响.经田间试验测定,西农优7号、宜香9303、Q优6号和川香稻5号对叶鞘腐败病表现高度抗病性;25%施保克乳油和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对水稻叶鞘腐败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0%以上.同时还确定了药剂使用浓度和最佳试药时期,为有效地控制水稻叶鞘腐败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江滨分公司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的北部,属长日照高寒地区,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低温冷害频繁,是影响水稻优质高产主要自然灾害。因此,抗低温、促早熟,增产,提高水稻品质是寒地水稻栽培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用不同方法接种证明,病原细菌可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侵染青菜(Brassica chinensis)的地上部分。青菜在整个生育期均感病,但在抽苔开花期及结果后感病性稍有下降。出苗至收获时的各个阶段,青菜健叶上都有病原细菌存活。病原细菌在土壤(含病残体)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9.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是世界水稻产区普遍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各稻区自70年代以来发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发病面积达2亿亩以上(占总面积的2/5),与稻瘟病、白叶枯病构成水稻的三大病害。沧源县2000年以前呈零星发生,近几年随着杂交稻等矮秆品种的推广、密植度提高、大水大肥的管理水平,纹枯病的危害在全县稻区呈上升趋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纹枯病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俗称烂脚病,花脚杆。该病由立枯丝核菌Rhizctonia solani引起,是我国稻区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水稻优质高产品种的推广和高肥密植技术的应用,有的高肥地块感病品种发病率高达100%,病情指数达75.69%,产量损失30%以上。纹枯病达到8级(剑叶)时,损失为41.40%。在不防治的情况下,实际减产率早、晚稻分别达15.53%,17.78%。鉴于国内近几年水稻纹枯病又有抬头趋势,笔者将各家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综述,以供各地科研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