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献中有禹“娶于涂山”的记载,学者们一般认为该事件具有政治联姻或战争掠夺婚的性质.但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而言,其不过是对五帝时期族外婚状况的反映罢了,并不具有政治或军事上的深意.另外,研究表明,合诸侯符瑞于名山是五帝时期成为部落联盟主的一项固定仪式.禹“合诸侯于涂山”体现了各部落对大禹的归顺,以及大禹对各部落酋长的节制.  相似文献   

2.
杨万里《诚斋集》133卷中,共有四篇定亲启,即《回王敷文民瞻家定亲启》、《定岁氏亲启》和《答岁氏定亲启》、《岁氏定亲启》,迄今未见有人论及。笔者近来发现,这四启所定之亲,应先后分别是万里之二女嫁王庭瑾之二曾孙、万单之季子幼舆娶岁氏、万里之长孙女嫁岁如春、万里之长孙泰伯娶岁氏这四门亲事。  相似文献   

3.
颛顼为古蜀国的先代,最早可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其原文是: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成书稍晚的《世本》也有相同的记载,内容略有出入,说: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四陵氏之子,谓之纍祖,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后若水。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大戴礼记·帝系篇》所记的内容与《世本》基本相同,但是将“浊山”写作“蜀山”,  相似文献   

4.
金文“宇”字不与“(宀禹) 、禹”相通,“(宀禹)”在西周金文中作“(宀禹)居”解。《中作父乙方鼎》铭文所载之“ 土”之“ ”字,亦即“(ke)”字。  相似文献   

5.
一、小引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纪年世系,以《绍兴县志资料》所载《绍兴大禹后裔姒氏(世系)谱》考之,“越王勾践世家”的世代数字有差误,前在有关绍氏姒氏世系考中,对《史》笔之失,已经作过订正了。而绍兴姒氏世系谱,经与山东曲阜孔氏家族世系的印证,可称信谱,也不须多说了。现在再以《春秋左传》记载的杞桓公嗣位称“子”又称“伯”,最后称“公”之辈次考及在位年代数据考,以证《史记·陈杞世家》之两误。  相似文献   

6.
《河图》、《洛书》——中华文化起源千古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河图》、《洛书》的由来与争论(一)“有名无实”的神圣图说诸说“河图”一词最早见之于《尚书》,《尚书·顾命》篇曰:“赤刀、大训、宏壁、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按后来汉人所作之注,《尚书》本有在“河图”一词之下加上“洛书”二字的,所以河图、洛书之词的出现,最早  相似文献   

7.
(一)选用词义于诗意未安之例于濆《山村叟》:“驱牛耕白石,课女经黄茧。”注:“课:教。经:……这里的‘经’引申为织的意思。黄茧:黄色的丝,多为野蚕丝。”(644页) 诗只言“叟”,未言“媪”,而蚕桑纺织乃系女事,《汉书·地理志》:“……男子耕农,……女子蚕桑织绩。”《汉书·文帝纪》:“……皇后亲桑以奉祭服。”俗语“男耕女织”,均其证。叟教织不合常理。《说文》(三上言部)、《广雅·释诂》(卷五上):“课,试也。”《汉书·京房传》:“……宜令百官各试其功,……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考”、“课”对文。《晋书·元帝纪》:“劝课农桑。”知“课”有考核、检查之义。“课女”  相似文献   

8.
何休说《诗经》中的民歌是“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证之于《诗经》,其中的民歌,除了恋歌情诗,大体就是“饥者”、“劳者”之歌。一般而言,“饥者”其实也即“劳者”。我们不妨统称之为“劳者”之歌。对《诗经》中的“劳者”之歌,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是公元前九世纪末叶(周厉王在位时期)以后的作品。它们被编纂于《诗经》,大致在春秋中叶(孔子在世时)或以后。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周初对殷遗民的统治思想是“明德慎罚”四字,笔者认为这是周初统治者统治殷遗民的具体措施的概括,而不是其统治思想,其统治思想应是“燮和天下”四字。下面略作分析,求教于学者专家。《尚书·多方》云:“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孙星衍释为:“言汝自作不和,今惟和哉,汝室有不和者,亦惟和之。”①杨筠如释:“自作不和,与尔室不睦,相对成文,先和其身以及其家,而后至于其邑也。”②孙氏未说明与“谁”和;杨氏之说也难成立。我们先分析“和”字含义。查《尚书》有关周初的篇目中有“和”字者如下:“四方民大和(和合)会(会聚)”③,“和(和合)见士于周”④“惟民其(来力)懋和(屈万里曰,懋和,意谓无怨叛乱之事⑤”⑥,‘和(协和)懌先后迷民”⑦,“和(协和)恒四方民”⑧,  相似文献   

10.
倾筐 谓心情焦急不安或感情急切不耐。 (1)坐起叹汝好,愿他甘丛香,倾筐入怀抱。(《读曲歌》) (2)夜觉百思缠,忧叹涕流襟。徒怀倾筐情,郎谁明侬心?(《子夜歌》) (3)逶迤总角年,华艳星间月。遥见情倾廷,不觉喉中哕。(按:此例“倾廷”之“廷”当为“匡”,乃书写形近致误。)(《欢好曲》)  相似文献   

11.
九畴初探     
<正> 九畴一词初见于尚书洪范篇。“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接着就列举九畴,并分别加以说明。它们是:1.五行;2.敬用五事;3.农用八政;4.协用五纪;5.建用皇极;6.又用三德;7.明用稽疑;8.念用庶徵;9.向用五福和威用六极。这里说的都是与“政事”有关的九类大道理,本来是没有什么疑义的。秦火以后,出现了今、古文尚书的差异。再经后人作传和注疏,其说不一,遂使九畴一词产生了疑义。孔安国在伪古文尚书的传里说:“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  相似文献   

12.
裲裆 (一)即今之背心。 (1)裲裆与郎著,反绣持贮里。汗污莫溅浣,持许相存在。(上声歌) (2)所欢子,问春花可怜,摘插裲裆里。(读曲歌) (3)新衫绣裲裆,迮著罗裙里。行步动微尘,罗裙随风起。(上声歌) (4)瑯玡复瑯玡,瑯玡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瑯玡王歌辞) (5)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念娘锦裲裆,恒长不忘心。(紫骝马歌) 按:《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广雅·释器》:“裲裆谓之(衤白)腹。”《疏证》引郑注《乡射礼》“直心背之衣曰当”的话,认为“裲裆盖本作两当。”王先谦《疏证补》按语云:“即唐宋时之半臂,今俗谓之背心。当背当心,亦两当之义也。”又据翟颢《通俗  相似文献   

13.
一 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 以上这段话引自流传至今的怀素(737—799年)《自叙帖》。据《自叙帖》又可知,此话乃“书家者流”的“颜刑部”(颜真卿)所作。尚可见于《文苑英华》(卷737)所存的颜真卿《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一文。 《自叙》是一篇叙述怀素身世,回顾“西游上国”等激动人心的经历和艺术生涯的纪传体文章。该帖狂草,帖尾著有书于唐“大历丁已冬十月廿有八日”,即唐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现有墨迹本和摹拓本存世。  相似文献   

14.
商《说文》:“商,从外知内也。”《广雅·释诂(一)》:“商,度也。”《广韵》、《集韵》亦曾将“商”释为“度”。这说明“商”字可以训揣测、臆度。“商”字这一义蕴由来已久,例如:《尚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尔。”伪孔传曰:“众人其有得佚马牛、逃臣妾,敬逐复之,我则商度汝功,赐与汝。”《汉书·赵充国传》:“勤劳而至,虏必  相似文献   

15.
六)乃逸,则知小人之依《无逸》:“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王念孙以为“乃逸”二字是衍文。其说曰:“先知稼穑之艰难,则知小人之依。文义上下相承,中间不得有乃逸二字。且周公戒王以无逸,何得又言乃逸乎?乃逸二字盖涉下文‘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  相似文献   

16.
赋体之名,古今中外众说不一、纷纭杂乱。归根结蒂是赋体源流的扑朔迷离,未详其究竟。考察赋体源流,势必先理清辨明“赋”义,即创作赋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技巧。钟嵘《诗品》赋论,立足诗歌创作“三义”说,辨证《诗》赋体精髓之赋义,历来被忽视了。《诗》乃中国文学史上首部诗歌总集,与《周礼》“六诗之歌”密切相关,亦乃钟嵘《诗品》赋论乃至诗歌理论丰富的文本资源。探索《诗品》赋义,辨证《诗》赋篇系列作品,赋体源流之谜可得以解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戏曲理论批评史中,有不少关于曲、词之间语言艺术特征异同的论述。明人王骥德说:“曲之异于词,道迥不侔也。……文人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也”“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曲律·杂论》)姚华说:“词庄而曲谐”(《菉猗室曲话》)等等,他们都从整体上概括地指出曲语与词语的不同,给后人不少启示。惜其语焉未详,缺乏系统地比较论证。  相似文献   

18.
《大宗师》篇所描绘的“寥天一”人生境界,给人以心灵羁绊大解脱的慰藉愉悦,假使单就这意义上看,《大宗师》置于内篇之中,自有其独特性,似乎不可或缺。但以《大宗师》篇文字与内外各篇相较看,就如读没一字无来历之诗,通篇都有似曾相识之感。文字重出者如“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大宗师》)与“瞽者无以与夫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逍遥游》);有明显因袭关系者如“临尸而歌”(《大宗师》)与“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至乐》)。属于前者,至少可举出十余例,  相似文献   

19.
德育札记     
六 王国维先生在《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中说:“中国政治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他提出了“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的观点。又指出《尚书·召浩》“反复详尽”讲了“命”“天”“民”“德”四个问题。王国维先生的论述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释“降” 《离骚》:“摄提贞子孟(阝最)兮,惟庚寅吾以降。”王逸注:“降,下也……庚寅之曰,下母体而生。”后世学者多因之。按此说虽通,然未尽其义。“降”见于屈赋者凡十次,皆与神灵相关,“百神翳共备降”(《离骚》)、“灵皇皇兮既降”(《九歌·云中君》)、“帝乃降观”,(《天问》)是其明证。“降”字的神秘意味甲骨文中早已屡屡出现,如“帝降食受又”(《殷虚文字乙编》5296),“帝降不若”(《卜辞通篡》367)等,帝即神也。先秦典籍更不乏其例。故钱澄之《屈诂》云:“原自序其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