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3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维护我国市场竞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新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大量出现,谈法在立法体例、实体内容及程序方面暴露出一些缺陷及漏洞.由于当时我国还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不多见.而且由于受当时经济体制、社会生活状况、立法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局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调整范围、基本原则等方面存在不少缺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新旧体制的转换,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断出现,《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对这些新出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不能很好地予以规制,在层出不穷的新型的有违于竞争原则的但又界于合法和违法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面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效力明显的减损了,其效力已经脱离了其立法主旨。  相似文献   

2.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三种商业混同行为.商业混同行为是现实中最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其危害极大.然而新类型的商业混同行为,如不正当模仿行为、反向假冒商标行为以及商标与企业名称的混同行为等却因为法无明文规定而得不到有力的规制.建议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增加新类型的商业混同行为的规定,以完善竞争立法.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本文简称为《反不正当竞争法》颁行已历五年,该法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维护公平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立法上的原因和其本身兼具市场行为法和市场秩序法的特点,使其与相关法之间难免出现适用条件难以分辨、竞合现象错综复杂的情况。本文以竞合现象的处理为核心,兼顾各相关法的适用条件,探讨《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相关法的功能协调。  相似文献   

4.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至十五条列举了该法规制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是混淆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低价倾销行为、商业诋毁行为等11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呈现出新的形态,目前有关法律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能涵盖层出不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面对反向假冒、比较广告、新型混淆行为、附赠式有奖销售等具有不正当竞争性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将这些行为纳入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内加以规范,以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5.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的在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以竞争关系的存在为基础,若仅以直接竞争关系为前提,那么不利于经营者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但是如果不顾及竞争关系,那么市场秩序将会遭到破坏。因此对竞争关系做出客观的界定是必要的,在承认直接竞争关系的前提下,部分间接竞争关系也可以作为认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本文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局限及其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林杨  伍晓岭 《当代地方科技》2007,(11):19-19,21,2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型权利--商品化权。我国理论界对此的适用范围和保护尚存争议。本文通过对现有法律制度保护方法的局限性的论述,提出商品化权应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竞争中的不法行为也日益增多,商业混同行为就是典型表现之一。本文分析了商业混同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中对该行为规制之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学界已有诸多论述,但往往是谁包含谁的论述居多.如果从财产权利立法的局限性入手,探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向立法、义务立法,则对知识产权保护有独到之处;在权利外部,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对知识产权滥用的限制.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配合,才能有效地防止知识产权的跑冒滴漏,才能在权利人与竞争者、社会公众之间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生活中,"贿赂"一词往往被作为一种腐败现象而与犯罪、违纪联系到一起,常常认为查处贿赂行为是检查、纪委或监察机关的职责,对商业贿赂比较陌生.其实,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但又不同于其他贿赂形式.<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从反不正当竞争角度规定商业贿赂的,即商业贿赂行为首先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本问拟从商业贿赂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对商业贿赂的主要表现形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立法对物权变动主要模式的确立,以及我国立法对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划分的承认与严格区分,<合同法>第51条所确立的无权处分规定与其他法律规定存在的冲突已客观存在,并且此规则定与客观实践相抵触.无权处分规定涵需改革:有无处分权应成为物权行为及物权变动效力的判断因素,而非影响债权合同效力的要件.  相似文献   

12.
在债权形式主义背景下无权处分与合同的效力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实施,立法对物权变动主要模式的确立,以及我国立法对债权行为与物权行为划分的承认与严格区分,<合同法>第51条所确立的无权处分规定与其他法律规定存在的冲突已客观存在,并且此规则定与客观实践相抵触.无权处分规定涵需改革:有无处分权应成为物权行为及物权变动效力的判断因素,而非影响债权合同效力的要件.  相似文献   

13.
李英 《海峡科学》2001,(4):18-20
我国现行<商标法>中没有关于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专门规定.随着我国驰名商标不断增多以及围绕驰名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频繁出现,对驰名商标特殊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增强.因此,如何针对驰名商标的特殊性质,结合我国商标立法和实际情况,参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对驰名商标予以特殊的法律保护,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杨玲  程月凤 《科技信息》2006,(2):237-238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动中,商业贿赂行为十分普遍,形式多样,令人防不胜防.商业贿赂行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给社会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本文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本质特征、表现形式、社会危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法通则>及<担保法>确立了担保物权制度,但由于立法的缺陷,我国的<担保法>的规定亦有许多粗糙之处,出现了诸多与物权基本理论背道而驰的法律规定,造成实践中的司法混乱,甚至使某些法律规定形同虚设而无任何法律上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保护消费者利益作为立法宗旨之一的同时实质上并未将消费者利益保护具体化。经营者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会给消费者利益带来隐性损害,《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必要加强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其对策是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加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附赠式有奖销售作为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特有的一种促销手段,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经营者也常借"免费赠送"的面纱做出一些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因此,应当澄清附赠式有奖销售中的法律责任问题,完善有关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体系,以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以来,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再次在一般条款上进行补充性立法,增加了针对消费者的不正当经营行为的"黑名单"条款。这不仅是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2004年修改之后对消费者保护的又一次完善,更体现了德国立法者对一般条款具体化的努力。现在,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适用的具体化程度很高,大大降低了适用一般条款的安全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李孟春 《奇闻怪事》2009,(5):110-111
"政府信息公开第一案"暴露出我国公民知情权立法保障的不足.作为保障公民知情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不仅自身存在着诸多缺陷,它还与<保密法>、<档案法>等上位法存在冲突,因此需要修改和完善相关立法,但更重要的是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  相似文献   

20.
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娟娟 《安徽科技》2006,(10):34-35
数据库作为信息社会的重要信息源和传播工具需要得到切实的法律保护.由于数据库传统版权保护模式的缺陷,欧美等国纷纷转向特殊权利保护.鉴于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产业发展国情,现实的选择是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现行法律来保护数据库特殊专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