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秦汉信仰主要表现在以阴阳五行行事,"天"作为终极信仰被虔诚的信奉,方仙道炙热弥漫.这三方面构筑成了秦汉时期的思想土壤.  相似文献   

2.
杨霞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65-1169
祥瑞,作为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的吉祥征兆在古代文献中频繁出现,被赋予了通融天地、粉饰君权、抚慰民心的政治功能。然而,在天人感应思想盛行的东汉社会,依然有士人对祥瑞的出现发出了"不宜称庆"的言论。这种不和谐之音与戚宦交替统治的政治局势、灾难频发的自然状态有关,是汉代士人对既有灾异观的思考与调整,同时也启迪着后代士人对祥瑞政治功能的更为清醒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试论《国语》的预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言是《国语》“语”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其形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诬梦谣谶和贤达贵族的预见。诬梦谣谶有歌谣预言、祥瑞灾异预言、梦占预言、相术预言和卜筮预言;贤达贵族预见是《国语》预言的主体部分,它有时实际上是一种参政和议政形式,有时发挥着政治评价功能,有时它为宗族和家室的生存与重大抉择提供依据。《国语》的预言鲜明地体现了天道和人事相统一的宇宙观和对道德伦理的强调。  相似文献   

4.
天命论是汉代儒家的重要理论之一,对汉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视角下,刘贺被封海昏侯相关史事并非无足轻重,它是汉宣帝为增强自身帝位合法性而对刘贺发起的一场不公平的天命之争,是汉宣帝以经治国的一项措施,对祥瑞灾异理论全面进入汉代政治生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瑶族是我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人是秦汉时期的“武陵蛮”(《后汉书·南蛮列传》),主要居住在今天的湖南省境内。秦汉以后,由于他们“食尽一山,则移一山”的经济生活所决定,特别是秦汉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断“征剿”,迫使他们向湘、桂、粤边界和广西境内的荒僻山区迁徙,逃匿于边远的深山密林之中(《后汉书·马援列传》、《后汉书·度尚列传》)。这部份迁徙到湘、桂、粤边界和广西境内的“武陵蛮”,“自云其先祖  相似文献   

6.
汉代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察举征辟制。关于该制度的产生,历来认为是由于当时将各种灾异看作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一旦上天降下灾异,皇帝就要下诏罪己,并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以匡正过失。其实察举征辟制产生的最本质原因并不在此,而在于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于董仲舒援法、阴阳等家思想入儒后改造而成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其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安国是两宋理学发展中承上启下的学者,以《春秋》学名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胡安国“灾异”说的立论基础和价值取向两个方面进行剖析,以便从中管窥其为学特点及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共分四部分,从封建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角度,对秦汉地主阶级的聚财方式——“以末致富,用本守之”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论述“以末致富”诸途径和现象,以及由此引起的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观念的改变、富商大贾势力的兴起。第二部分,论述“以末政富”之风和营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以及秦汉统治阶级决策者针对其利弊而采取的相应政策——放任自流和政府专营,但总体上是对工商业进行支持和鼓励。第三部分,论述“用本守之”,并通过透视秦汉与魏晋地主士大夫消费观念的差异性及其社会根源,揭示秦汉地主阶级“用本(土地)守之(财富)”的消费周期长期化的根源。第四部分,对秦汉地主阶级“以末致富,用本守之”的聚财方式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分析。说明它既适应和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日臻完善,适应和服务于封建专制政体,曾一度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成为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契机又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西汉思想学术对当时选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选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其中的察举征辟制。关于该制度的产生。历来认为是由于当时将各种灾异看作是上天对人间帝王的谴告,一旦上天降下灾异,皇帝就要下诏罪已,并招纳贤才,广开直言之路,以匡正过失,其实察举征辟制产生的最本质原因并不在此,而在于当时的思想意识形态,在于董仲舒援法、阴阳等家思想入儒后改造而成的儒家思想,尤其是其著名的“天人感应”学说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 ,发育于秦汉魏晋 ,形成于唐宋年间 ,稳定于元明及清初 ,“改土归流”后进入同化发展期。其形成因素 ,除自然属性外 ,主要是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葛洪自然观进行了初步探讨 ,分别考察了葛洪关于自然的本原、演化以及宇宙结构 (天地关系 )的认识。文章最后讨论了葛洪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及其和某些炼丹禁忌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宾主式行礼模式大量存在于周代礼仪制度中.以宾主式的分庭抗礼代替君臣式的上下尊卑,揭示出前中央集权时代,君臣关系并不如后世般的等级森严.为君者自立为主,尊臣为宾;为臣者升格为宾,以道自重.君臣之间共同推崇的这种主宾式的行礼观念即“宾道”.“宾道”在礼仪中是通过主人与宾客的面向与位次来表现的;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则表现为为君者尊宾尚贤,为宾者以道自任,用宾客的身份进行“宾谏”.对“宾道”观念的揭示,为思考中国古代君臣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羲”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羲”,正好衔接了“羲”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羲”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羲”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羲”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羲”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羲”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羲”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舍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螽.”牢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畚教》的巫虫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具有"生成性"、"反思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从本质上说来,"智慧型"的提法,不应当只是停留在对教师应当具备何种品质的终极评述之上,而应当描述的是教师在了解教学活动实践性特点的基础上,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处于不断地发展中,并试图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并付诸实践,再通过反思来改善自己教学实践。从这个意义来讲,智慧型的教师应当是指"会学习的教师"。"会学习"的提法既符合终身学习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附逆期间曾经对当时的中国文化建设发表过一些看法.他在事后强调自己的这些看法意在“说明中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为民族求生存”.因此,木山英雄将他的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表述为“复古”,陈思和、董炳月等则强调其落水的性格悲剧,强调其民族主义表达的相对合理性.其实,周作人附逆期间的民族主义表达并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有的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融合的思路.他附逆的悲剧,固然有个人性格的悲剧,但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当时专制政体与民族主义的现代原则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是一位对女性比较关注的作家,他的诸多作品里显示了其一以贯之的女性观。文章以《京华烟云》为例,分析其女性观的内涵就在"自然"二字,并从林语堂所倡导的女性"自然"之德、"自然"之貌以及"自然"之力三方面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在“阳明洞”隐居修炼后虽然表示要放弃遁世隐逸之念,“复思用世”,但实际上并没有从此真正放弃。相反,王阳明一生始终有较为浓郁的出世归隐之愿,它不仅成为其一生中的经常性的生活实践之一,而且已被当作其一己生命的根本价值取向之一,已形成为一种终生具有的“隐逸情结”。阳明中后期之隐及其进退之道可谓具有超世而不离世、绝俗而不离情的特征.具有融合儒道的意蕴.体现了一种儒道互补的人生观,也更为典型地表现出了其内在性格中的出世一人世的既矛盾又互补的性格结构及其潜意识中介入与超然的矛盾张力。  相似文献   

18.
"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哲学命题,涉及到儒家的人格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梁漱溟被美国学者艾恺(Guvs.Alitto)称之为"最后一个儒家",也是二十世纪众多寻求中国发展道路的知识分子中唯一身体力行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之人。梁氏一生都在试图寻求解决"中国问题"和"人生问题"的出路,试图在中国历史之出路与人生价值之选择之间达成统一。梁氏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本质是文化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途径是乡村建设。他的一生陷入现代化与人性的两难之中,其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构想也就必然充满了种种逻辑疏漏。  相似文献   

19.
孟子游历各国,在诸侯王中,他对齐宣王情有独钟,在离开齐国时也恋恋不舍.梁惠王称孟子为“叟”,齐宣王则敬称孟子为“夫子”;梁惠王没有任孟子以官职,齐宣王任孟子为客卿.二王有这样的差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梁惠王为人比较刚愎而齐宣王比较直爽、谦虚、礼贤下士.齐宣王对孟子的仁政学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齐国在疆域、人口、实力上条件优越,这使得孟子将齐国视为推行自家学说的首选对象,因而在希望破灭后离开齐国时犹豫徘徊,三宿出昼.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已从以印刷文字为中心的"读文时代"转向以影像为中心的"读图时代"。青少年受到以电影、电视、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广泛影响,对传统、规范的语文学习兴趣正逐渐减弱。以阅读方式、语言表达、人际交流、思想观念及价值标准为考察对象,探究青少年电子媒介使用状况及电子媒介对青少年语文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