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早已打破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人类借助人造光源把黑夜驱散,同时也击碎了睡眠的自然节律。从爱迪生发明电灯到如今智能手机、掌上电脑不离我们左右,工作和娱乐对睡眠的过度透支,最终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睡眠问题。本期选自《自然》杂志的一组睡眠研究文章提醒我们:睡眠科学不容忽视,"好好  相似文献   

2.
如果你要科学地度过每天24小时,首先要科学地安排好8小时的睡眠,让自己始终处于精神振奋、大脑清醒的状态,才能使你的工作、学习保持高效率.诗曰"华山处士如客见,不觅仙方觅睡方",这个"睡方"的重要内容就是安排好睡眠环境. 表面看一夜的睡眠并无变化,但通过脑电图描出的波形可将睡眠分成慢(浅)波睡眠(亦称正常睡眠)、快(深)波睡眠(亦称逆睡眠)两类.入睡初期是慢波睡眠约一个小时,在进入快波睡眠前的一段睡得最深沉,俗称"熟睡".  相似文献   

3.
健康与睡眠     
睡眠缺乏会给心情、行为和判断带来某些不利的影响 ,这一点被多数人所认可。但它却不像过量摄入快餐食品或食糖以及运动过少不利于健康一样深入人心 ,毕竟后者是经过科学家们长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而睡眠缺乏 (尤其是长期的睡眠缺乏 )对健康究竟有何影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最近 ,部分科学家提出的证据表明 :不良睡眠习惯和营养不良、运动过少同样是导致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美国睡眠基金会的报告 ,美国人每晚平均睡眠 7小时 ,比 1 0 0年前少了 1 5小时 ,有 1 /3人的睡眠时间只有 6 5小时 ,甚至更少 ,远少于大多数睡眠专家所建议的…  相似文献   

4.
睡眠是指机体失去对周围环境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根据脑电变化,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s,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两种状态,前者又包括了由浅入深的3个睡眠时相.睡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主动过程,是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觉醒的维持及入睡均具有明确的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基础,受内源性昼夜节律、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及社会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作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睡眠的功能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进化与适应、组织的修复、免疫功能的增强、能量的保持与恢复、学习与记忆的巩固均有关系.新兴的睡眠医学为从睡眠疾病的角度认识睡眠的本质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失眠     
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群体是失眠高发人群之一.频繁失眠,或每天不能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必然会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身体不适、心理脆弱及其他问题,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造成青少年失眠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6.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每晚7小时的睡眠可以帮你维持优美的身材,而过多或过少的睡眠都会使体内的脂肪堆积.在数年后导致肥胖。研究发现,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不到7小时的人,在6年里,体重平均增加1800克,而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多于7小时的人,在相同时间内,体重平均增加1350克。科学家认为,过多或过少的睡眠都会影响体内激索的分泌,  相似文献   

7.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即使被剥夺一晚上的睡眠,斑马鱼也不会在第二天打瞌睡。也就是说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更擅长依靠白天的光亮保持清醒状态;同时也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形成了不同的睡眠调节机制。斑马鱼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模式脊椎动物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即使被剥夺一晚上的睡眠,斑马鱼也不会在第二天打瞌睡.这提示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更擅长依据白天的光亮保持清醒状态;同时也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形成了不同的睡眠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被窝小气候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保持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秋、冬三季,睡眠的直接环境就是被窝.了解被窝内的气象要素状况,保持被窝里有适宜的小气候,对保证睡眠的质量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刘世熠 《科学通报》1981,26(6):378-378
睡眠是否和脑内自然累积的睡眠化学物质相关,一直是个广泛引人注意而远未得到解决的问题。Heron(1910)首先报道将睡眠剥夺的犬的脑脊液灌流给正常犬的脑脊液系统,可使后者睡眠几个小时。Pappenheimer等(1965—1979)从山羊和绵羊的脑脊液中提取一种分子量500左右的叫做“睡眠因子”(Factor S)的促进睡眠物质。Nagasaki等(1974)从大白  相似文献   

11.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即使被剥夺一晚上的睡眠,斑马鱼也不会在第二天打瞌睡.也就是说与哺乳动物相比,鱼类更擅长依靠白天的光亮保持清醒状态;同时也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不同物种形成了不同的睡眠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2.
睡眠占据了人生的1/3时间.因此,睡眠至今仍是不少科学工作者探索的对象.由于研究条件的特殊,迄今人类对于睡眠的认识还极为肤浅.因为当受试者开始讲述睡眠过程的"实况"时,实际上他已经清醒了.加上伴随着睡眠的做梦现象,又给睡眠添上一层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13.
睡眠之谜     
<正>为了每天拥有多一点的工作或学习时间,宁愿晚上少睡几个小时,这样行吗?新技术能让我们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实现每天少睡几个小时的梦想吗?我们每天生命的三分之一时间都用于睡眠,如果被剥夺了太多的睡眠时间,我们的身体就会产生种种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遇到下列情况之一的心理问题时,要赶紧去看心理医生。 梦魇 指从噩梦中惊醒,能生动回忆梦中内容,并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发生在后半夜。 夜惊 指睡眠中突然惊醒、坐起、惊慌失措、表情痛苦的行为,常伴哭喊、气促出汗等症状。 夜游 指睡眠中突然睁眼、凝视坐起、下床走动等行为,多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 儿童癔症 这类儿童常常在自尊心受挫、人格受辱、家庭不和、同学争吵等不良刺激下发病,多数表现为情感爆发,如躺地打滚、哭闹不  相似文献   

15.
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是建筑物常见的基础形式之一,具有其独特的施工方法.文章通过工程实践分析了人工挖孔桩的特点,介绍了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     
为什么会有时差? 古时候,人们的生活与太阳的转动息息相关,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由于地球的自转,会形成太阳可照耀到的白昼部分和太阳照耀不到的夜晚部分,所以如果全世界都是一个时间,那么有的国家的正午时分就会处于漆黑的半夜。于是,在19世纪下半叶,召开了国际子午线会议,规定每隔15°经度就把时间错开1小时。这就是时差。  相似文献   

17.
梦是人们最为普遍的经验之一,由于其栩栩如生和离奇的特点,人类很早就对这种现象充满了好奇.为什么会做梦这个谜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作为一种古老的生理心理现象,梦是否具有适应性的功能引发了丰富的理论思考,而对于其功能性在于做梦这种形式还是梦境的内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解答.对于梦的科学研究已从聚焦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扩展到了整个睡眠阶段.而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与清醒状态在现象学和大脑活动上的异同,将为了解人类意识提供重要的信息,特别是清醒梦这种兼具清醒和睡眠特点的状态,为揭示意识的神经机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此外梦的研究对于临床心理和精神问题也有实践意义.梦的研究面临着很多方法上的挑战,解开梦的奥秘需要整合现象学、神经科学、临床研究等多个领域的设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英国一项科学研究推翻了成年人每天应该睡足8小时才能保证健康的说法。研究人员认为,每天5小时至7小时的睡眠就能保证成年人的良好休息。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20,(6):68-69
正中国古人的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我们走在被时辰划分的分秒里,与春天告别,迎来朝气蓬勃的夏季。古人的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老祖宗认为,每个时辰都有不同经脉"当值",养生也需要顺应身体节律,注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本期绿色氧吧,小编带大家感受十二时辰养生法,读懂了时辰,就读懂了中国人的一天。  相似文献   

20.
人一生中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5天不睡,人就会死去,可见睡眠是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睡眠作为生命所必须的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并将每年的3月21日定为"世界睡眠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