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7 毫秒
1.
现代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计算机技术在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将在建筑设计领域引起自上而下的变革,本文从研究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入手,逐步研究了设计工具、设计方法直到设计思维3个层次的变革,总结出了新的技术条件下设计方法和设计思维的特点,对未来建筑设计模式做了展望,并提出了社会的发展给建筑师带来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日趋增长,而建筑节能的现实状态需要通过建筑设计的观念和设计方法进行变革,从建筑功能和价值形成的初期保证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笔者就建筑节能对建筑设计行业的深刻影响与促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绿色环保是当前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热点,特别在建筑行业,必须满足绿色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高层民用建筑是当前设计市场的主体建筑形式,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应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绿色和环保需要。该研究从高层民用建筑的设计工作入手,探寻了绿色建筑的定义,提供高层民用建筑设计工作中科学选址,合理规划,推行节能技术应用等措施,并展望了高层民用建筑设计中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方法,希望对建筑设计工作的发展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多年建筑设计经历,对当前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法,并从元概念出发提倡了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思维.从而让的建筑设计更具艺术性,且让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抽象化、层次化、条理化.  相似文献   

5.
发展观的演变与思维方式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代发展观实现了从传统发展观到可持续发展观的转变,这一转变其实质是人类在思考发展问题上由线性思维走向非线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线性思维特征,提出了如何运用非线性思维来把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发展思维的变革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对传统发展观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数字建构"消除了数字化技术与建筑文化、文脉的隔阂。以新唯物主义理念为基础,在该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建筑师从对算术逻辑的热衷转变为对建筑内部物质世界的关注,建筑设计过程通过数字化技术的支持和辅助,达到了关注物质性能的更高层次。数字构造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革新,更是对建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的重构与专业实践设计过程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梳理"新唯物主义"思想和"数字建构"设计之间的关系,试分析了我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设计变革,提出了新型的数字建构实践方法和实施手段,进一步分析数字建构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将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运用到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要求和应用中去,推进建筑学科专业领域的创新拓展。  相似文献   

7.
李欢  白旭 《江西科学》2012,30(2):216-218,235
论述了建筑设计的发展历程与趋势,指出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使传统的二维建筑绘图的侧重建筑的再现性转变为三维的数字化设计的整体涌现性,即当今信息时代数字化建筑设计已会主动的参与设计的逻辑过程并对设计师的设计习惯、思维范式产生巨大影响,由此改变建筑的设计趋势,并对建筑发展和城市空间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筑节能设计BIM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分析了建筑设计中传统的环境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基于BIM技术建筑设计环境分析方法及流程.将BIM技术与建筑设计环境分析相结合,提出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环境性能BIM分析与评估方法,实现了建筑节能可视化设计方法,最后结合工程实例,通过建立建筑的BIM模型,对建筑日照,阴影遮挡,节能等设计指标进行了模拟分析,验证了建筑节能分析与设计的BIM技术的高效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建筑设计发展的方向。本文介绍了从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发展生态建筑的条件,并且介绍了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最后说明了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安宁 《科技资讯》2012,(17):77-77
在建筑设计中引入节能技术对于减少建筑能耗,节约能源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出发,对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减少能耗的设计方法做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仅仅以功能形式出现的书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现代书籍设计将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内容与形式,设计观念应始终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在数字化多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材料、新技术、新观念以及人们新的生活方式,都给未来书籍形态设计提出新的思考,带来新的设计空间。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骏 《韶关学院学报》2011,32(1):150-152
新的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日新月异,随着新思维、新观念、新科技、新媒体开发利用,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需求对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我们现有的教学机制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在分析信息时代背景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新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新环境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方案以及保证方案有效实施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李旭辉 《科技信息》2011,(29):I0192-I0192,I0160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不仅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同时也给公安机关侦查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并将在以后的公安工作当中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从创造性思维理念出发,通过对仿生创造法、要素交合法、添加省略法、分析列举法等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创造方法的研究,探寻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创新的手段,并提供富于积极社会意义的创新理论,从而为社会提供优质新颖的新产品.  相似文献   

15.
军事科技伦理思维是人们对军事科技道德现象的理性认识,是人们根据感知而进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对军事科技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内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军事科技伦理思维既具有整体性、社会性、方法多样性等思维的一般规律,又具有其他学科思维不具有的特点,即思维主体、基础、形式、过程与方法等皆具有军事科技特色.全面把握军事科技伦理思维的特点,对于完善军事科技伦理学研究、促进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述了设计思想、设计方法中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品质在设计中的真正含义——创新.表达了创造思维在设计中的特性、设计与历史、科技、人、社会的关系.在各种关系中,寻找出了规律和原理,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系统,进而提出新的探讨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宏观思维是思维主体在宏大的思想观念、高维的知识结构和众多方法论综合作用中产生的思考宏观对象世界的思维活动方式 ,是着眼于从相对宏大、广泛、久远和相对稳定的方面思考和评价对象的一种新思维。宏观思维产生的时代背景是现代世界全方位和加速度发展的态势 ,造就了宏观思维必然产生的社会氛围 ;现代社会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 ,提出了大量的时代挑战性问题 ,催生了新的思维主体和新的思维方式 ;宏观思维产生的机制有五个环节 ;宏观思维的思维特征有五个。对宏观思维涉及的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引导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再论中西精神--答朱金高先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思维与分析思维都是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客观世界所必需的思维方式。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一般是先通过综合思维了解其全貌,再通过分析思维深入地认识其各个方面。中国以综合思维见长,这使我们比西方更能认识客观存在的全貌,又使我们中国人能更好地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其社会制度也更能兼顾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正是古代中国比西方发达、文明的重要原因。到近代,人类完成了对客观存在的全貌的认识,需要分门别类、更加深入地认识客观存在,这时西方的分析思维就更有优势;西方的分析思维又使他们更重自我,善于对外扩张。这是近代西方崛起、中国滑坡的主要原因。而根源于中国综合思维的社会、集体意识,又使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众志成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变革,也使中国对内对外都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西方则长期动荡不安。比较而言,根源于综合思维、以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中国精神更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的大同与马克思主张的共产主义以及综合与分析两种思维方式的分工协作,才是我们社会稳定、家庭幸福的根本保障。因此,我们应以中国精神改造西方精神,以西方精神完善中国精神,然后中西合璧,提升人类思想文化的层次。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获得真正而彻底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脑渲染技术在建筑表现上的大量运用,传统手绘建筑表现形式的应用越来越少,原有的以提高手绘技能的教学内容不再适应现代建筑美术的教学。通过对国外建筑美术教学优势及现代建筑设计语素的探索,将建筑美术教学内容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提出突出建筑美术的设计感、形式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建筑学美术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非线性思维视角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线性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复杂世界的一种新的思维范式。在思维理念上,科学发展观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线性思维特征,提出了如何运用非线性思维处理复杂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与非线性科学所揭示的世界非线性本质是一致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社会复杂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表明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