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优秀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意义并从人文意义的角度深刻挖掘武术的文化内涵,对我国武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武术应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发展,最终进入奥运舞台。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探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古典美学、伦理学、医学等多种学术文化长期熏陶下形成的一项内涵丰富,自成体系的运动项目。正因为如此,它的产生,形成,发展,繁荣所经历的4个不同的阶段,乃是中国武术日臻的统一过程,所以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的武术,就必须努力做到:1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上找到闪光点,增进理论建设,以理论指导实践;2加大武术在体育学科中所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普通高校武术课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历史悠久,有极好的健身作用,近年来在全民健身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学体育是我国国民体育的基础,是全民健身的中间环节,目前已有很多高校开设了武术,将其作为必修的体育课。但高校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目的 人类文明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概念的出现与旧概念的发展。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也随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然而,何谓武术,目前武术界,学术界是众说纷云,使国内外武术爱好者无所适从,辞海、体育词典、各体育院系教材等书中各执己见。在中华武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为适应“武术走向世界走向奥运会”的需要,确定和统一武术概念,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刘飞翔  王森 《科技信息》2012,(34):349-349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师徒制”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制度,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仍中被衍传着,显然它对武术的传承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这种传统的制度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否适合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无疑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回眸“师徒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综合分析“师徒制”对传统武术传承、武术流派形成、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客观正确的对其进行评价,力求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新师徒制”,更好的促使中国武术文化更有效地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王美丽 《科技资讯》2007,(8):229-230
武术是融技击与表演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武术。徐才主席说:“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虽然我国政府和武术界人士都在为武术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而努力,但武术到现在还是没有被国际人士所公认,还没有进入奥运会,武术怎样才能走向世界进入奥运会呢?本文作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试着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人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人文奥运”理念一经提出.便积极顺应了新世纪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倾向,即“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合谐发展”,此乃体育的终极价值取向。而现行学校体育中存在种种悖离人文精神的现象,如目标单一化、体育教学内容竞技化、体育教学过程技术化、教学组组织追求一体化、教学评价上片面追求达标等;重构学校体育人文精神应转变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照人的发展,制定全方位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转变传统教材观和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要超越裁定,定位于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遗产,本文总结和比较奥运与武术的特点,从历史、文化、表达方式、内涵等多个方面对武术和奥运会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武术的正确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9.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伦理道德的影响,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儒家“仁礼”思想对习武者的人伦教化;加强武术伦理文化研究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武术的世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讨论普通高校应更多地把民族传统项目武术散打纳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当作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手段与途径,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武术散打课使大学生在欢快、健康、活泼的气氛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它适合于现代大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对于发展大学生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终身体育观,继承中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丽珍宝.它既有健身作用,又有技击性能,还由于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活跃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最广泛、最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得到了蓬勃而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术审美意识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武术审美文化的从无到有,研究它能够对武术学科的构建起到支撑作用。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及考古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国武术审美意识的萌芽、形成、独立以及时代变迁进行史学维度的研究。研究认为:新石器中后期,为了安全自卫和生存需要而练就的搏击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生理欲望的满足,让人们渐渐有了审美意识的萌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武术受“经史子集”的洗礼和熏染,成了具有哲学意味的“文化之物”,有力地促进了武术审美意识的形成;秦汉两朝,武舞的常态化和多样化带动了审美意识的快速发展;宋明以降,武术套路的虚拟化和程式化使得武术审美意识走向了成熟与独立;近现代,由民间武艺逐渐向体育过渡,增强了人们对其竞技性的审美需求;而在今天,以“读图”为主的视觉文化时代,武术的艺术化趋势又彰显其审美意识显著地发生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13.
巴渝武术文化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一,是巴渝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劳动智慧的结晶,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考察法对巴渝武术中荣昌缠丝拳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分析归纳整理,最终目的是探索如何将巴渝武术与高校体育教育相结合,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武术是我国的国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作为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构成的一部分,武术承载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套拳法或者某些动作那样简单,其在锻炼和促进身体高度的协调性及适当的控制运动量方面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甚至对提高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华民族特色而风靡全世界,这体现出我国运动和文化事业在当代所取得的成就.中国武术思想重视和而不同,这是传统思想使然.尝试将传统武术思想置于当代文化视野下进行深刻的剖析,着重论述重构中国武术思想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文化视野下中国武术思想的核心构成,以此来推动我国武术文化的建设,提升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必然联系着我国的社会发展状态。河南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其独有的价值,成为新时期城市形象传播的符号。包括武术在内的传统体育文化,经过80年的传播,已经得到了全球认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以及郑州国家中心城的建设,河南的传统体育文化一定能在未来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  相似文献   

17.
体育与休闲结合而派生的休阑体育,是体育在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体育的社会功能由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转换.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休闲体育成为社会体育的重要形式,其发展趋势表现为:全民健身运动拓展了休闲体育的发展空间;社会分层促进休闲体育的多元化和层次化;追求时尚和个性的体闲体育形式,将在中青年群体中得到发展;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感的强化,将使武术、太极拳等独具我省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将得到更快的普及.为了促进我省休闲体育的发展,作者提出了培养体闲体育意识、规范自发的休闲体育组织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王军建 《科技信息》2010,(8):I0273-I0274
武术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组成要素之一,是我国的国粹,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他特别强调形神统一,体用兼备和身心合一,注重对人的塑造,有看非常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强身健体的作用,是一种层次复合型的运动项目。阳光体育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制战略举措,本文对“阳光体育”和武术体育运动项目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阳光体育是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标志之一:在此本文章讲述了武术进火“阳光体育”后青少年身体、心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做出了深刻的讲解。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而伟大复兴的核心旨要则表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追求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政治与文化背景,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再发现”与“再出发”研究的理论命题。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在历史学、社会学及文化发展与创新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比较研究、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发展中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理路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一)如今的中国武术发展,由于近百年来的体育化、奥林匹克化的发展,已经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正在走一条“削足适履”的发展道路上。(二)为什么要“再发现”?这是由于在过去的时日里,我们没有别的立场,也没有换一种视角,我们只从体育出发,导致了我们还没有从学理上对于“武术概念”、“武术本质特性”等问题形成一致的理论解释。(三)对于中国武术当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武术 “再出发”的立场与原则。结论:走出中国武术被“体育运动”禁锢的“牢笼”,释放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在力量,让中国武术多元化、全方位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是中国武术“再出发”的终极责任和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象”思维方式,是中华传统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它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正负面影响都是重大的、深层次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这种“象”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深透到了中国人的人体运动方式中,影响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