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omparing the yields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agriculture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Seufert V  Ramankutty N  Foley JA 《Nature》2012,485(7397):229-232
Numerous reports have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major changes in the global food system: agriculture must meet the twin challenge of feeding a growing population, with rising demand for meat and high-calorie diets, while simultaneously minimizing its glob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Organic farming—a system aimed at producing food with minimal harm to ecosystems, animals or humans—is often proposed as a solution. However, critics argue that organic agriculture may have lower yields and would therefore need more land to produce the same amount of food as conventional farms, resulting in more widespread deforestation and biodiversity loss, and thus undermining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organic practices. Here we use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to examine the relative yield performance of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farming systems globally. Our analysis of available data shows that, overall, organic yields are typically lower than conventional yields. But these yield differences are highly contextual, depending on system and site characteristics, and range from 5% lower organic yields (rain-fed legumes and perennials on weak-acidic to weak-alkaline soils), 13% lower yields (when best organic practices are used), to 34% lower yields (when the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systems are most comparabl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that is, with good management practices, particular crop types and growing conditions—organic systems can thus nearly match conventional yields, whereas under others it at present cannot. To establish organic agriculture as an important tool in sustainable food production, the factors limiting organic yields need to be more fully understood, alongside assessments of the many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organic farm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2.
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要发展现代农业,摆脱农业发展的困境,就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及时调整战略,从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态环境、高等农业教育等多方面加快农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使农业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北省围场县为例,在论述了其环境演变历史、退化现状及动因后,对当前突出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生态环境治理的原则与对策,认为,围场县的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必须结合起来,且应转变传统农牧业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4.
南方草地农业潜力及其食物安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南方地区草地农业的主要类型,并结合粮食安全问题分析了南方草地农业的发展潜力。分析表明,南方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土地类型多样,具有发展多种草地农业系统的巨大潜力。其中典型的南方草地农业系统包括山地温带多年生人工草地、冬闲田黑麦草、冷季和暖季相结合的一年生饲草系统,以及林草复合系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口粮消费不断下降,而动物源食物消费不断增长,这就为草地农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简单推算表明,南方发展草地农业、实行以草代粮是可行的,而且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从分子到景观不同尺度,涉及农业面源污染、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生态模式、农业景观与生态服务、农业与全球变化等方面,回顾了2020年农业生态学的重要科技进展和突破,认为可持续食物生产系统的颠覆性创新和人类健康导向的食物链管理是今后农业生态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农业发展历史表明,几千年来的农业是以生物质的作物果实和畜禽肉蛋奶为生产对象的,而占生物量60%的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只是“农业废弃物”。现代生物质转化技术则可以将这些“农业废弃物”以及所有可利用的生物质转化为种类繁多的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产品并再获大幅增值。这是对农业新资源的开发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在污染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中保护环境,并生产种类繁多的绿色产品。因此,农业在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同时,应将“非粮生物质”纳入农业生产系统,由“半生物质农业”或“部分生物质农业”发展到“全生物质农业”或“全生物质利用农业”。  相似文献   

7.
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是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客观评价里下河地区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状况,得出里下河地区具有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显著的农业生态环境优势,同时从农业循环经济的原理论述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产物.为地方政府在制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入世”后对农业的利弊如何,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热点。可以肯定,无论是从短期效果还是从长期趋势看,“入世”对我国农业是有利的。但要根据世贸组织原则逐步减少贸易保护的有关条款,国内农产品市场必将受到外来产品的冲击。因此,从现在起,我们必须立中于基本国情,自力更生,采取相应措施,排除制约发展农业生产的障碍,稳步推进农业朝着“两高一优”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并使我国跻身于农产品出  相似文献   

9.
内部管理效率对农业生产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产效率与技术效率紧密相关,技术效率通常受到外部环境效应、内部管理效率以及随机误差这3个因素的影响.为了单独测算内部管理效率这一内生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具体作用,通过构建3阶段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模型,消除了外部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这2个外生因素对技术效率值的影响.又以2008年中国31个省市为例,测算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率,并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农业的一般生产函数着手,分析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消极影响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途径和困境,探讨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并证明了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及农民增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粮食作物的优质安全生产涉及种植、采收、收购、运输和加工等各个环节,而种植过程中的安全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最重要的环节.对粮食安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品种选择、安全生产技术规程、安全生产标准、环境因子调控及安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概述.对策包括选用抗病虫品种;严格执行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加强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因子调控,综合运用生物、物理防治措施;严格生产和销售渠道,保证生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  相似文献   

12.
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上, 采用结构路径分析的方法, 研究2012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拉动作用。结果显示, 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以间接排放为主, 拉动作用靠前的路径有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其他服务业, 农、林、牧、渔、水利业, 食品制造业, 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由于使用化肥、农药和饲料造成农业的碳排放较为突出, 所以农业政策应合理地限制这类化学制品的使用, 以期减少“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部门因制造化肥农药所排放的CO2。研究结果还表明, 收入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城乡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风险大、利润小,粮食生产严重滑坡的实际,提出解决的关键在于实施持续农业,当前的切入点在于减灾农业。而陕西跨世纪减灾农业的突破点在于,以分析研究历史灾害资料为基础,进一步探明其农业自然灾害致灾因子的变异背景、形成和变迁的时空分布规律,从中解析出人为活动的影响,使灾害减缓的人为活动不断增强,使灾害力。剧的人为活动得以减少和制止。实现农业的降本增收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湖区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生态减灾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江汉平原湖区由于长江干、支流中上游水流失与湖泊沙瘀积,过度围湖景殖,堤防财团及高水位地段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不合理等原因其洪涝灾丰发生次数增多损失加重,通过分析该区洪涝灾害的形成机理,提出生态减灾的对策;强化流域生态减灾意识;适度退田还湖,增加蓄洪能力;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建立适应 生规律的耐溃农业模式体系,避洪农业。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因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面对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农业自然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和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中存在诸多不适应市场的因素等问题,必须通过提高整个国民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并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科教兴农、完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机制等措施,方能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广泛应用,一方面可以为农产品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创造奇迹,另一方面由于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和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导致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重后果。在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正负效应的悖论中,人类不得不从整体发展的思维观出发,提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简称SARD)的全新发展战略。文章深入探讨了现代科技在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当前甘肃省的具体情况来看,要真正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着力解决甘肃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科学技术资源不足的问题,就必须处理好农业人才的培养、农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着耕地资源锐减、水资源短缺、农业部门资金和劳动力外流、化肥和农药使用效果降低、农业科技应用转化率低等资源约束以及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目标,各地区应根据时代特征和资源禀赋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东、中、西部地区可分别发展集约型、产业化型、特色型现代农业。大中城市的郊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发展休闲农业。  相似文献   

18.
利用河南、河北省1992—2007年市级尺度的玉米、小麦总产量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及气象站点降雨量数据,通过建立粮食减产量与农业干旱之间的定量关系,对各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生产的农业干旱脆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探讨了脆弱性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在脆弱性评价的基础上,分别提取了代表农业干旱"敏感"(轻度干旱发生时,产量损失重大的年份)和对农业干旱"适应"(发生严重的干旱,但产量损失较小的年份)的案例,识别了影响农业干旱脆弱性的关键因素.本文得出的一些结果可以为制定降低农业干旱脆弱性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特殊部门,农业的稳定对中国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气候变化使长期形成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种植模式受到冲击,影响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模型包括农业经济模拟模型、农业生态地带模型、基于经济分析的李嘉图模型和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等。总结各类经济学模型的设定和研究结论,可以发现,是否考虑农民的适应行为以及适应期的时间长短是争议的焦点。因此,本文研究了目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方法,发现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计量工具从单一模型通过纳入新因素实现拓展以及多模型框架的嵌套综合成为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走高产,优质,高效发展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的根本性转变之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必须注重转变增长方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通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失时机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走高产,优质、高效发展农业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