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估有利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能值分析是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的评价指标.运用能值分析理论,绘制了济南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货币流图,并建立了相应的能值分析指标体系,计算了2004-2008年济南市的主要能值流值,并分析了济南市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3个子系统的主要指标的变化,得出结论:济南市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标(EISD)呈不断下降趋势,济南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2.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株洲市2001-2008年农业生态系统的能值投入产出、运行效率、ELR、ESI进行定量分析,构建能值指标体系.结果表明:株洲农业生态系统主要依赖于人力,尚处于从传统农业阶段向现代农业阶段转变的过渡时期;研究区农业生态经济负载率低,资源环境压力在逐渐加大,资源空间利用未达到优化配置.为促进株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根据农业的需要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水科学定量研究新思路:能值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分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互作关系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难点之一.将能值理论与方法引入水科学相关研究领域,论述了能值理论与方法的产生背景与过程、基本概念与原理、研究方法与步骤;在总结国外部分案例的基础上,从水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水资源生态经济系统定量分析、水资源合理配置、水利建设项目生态经济综合评价4个方面,对该理论的应用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并以大坝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为例,介绍了能值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以及能值指标的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应用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定量分析了浙江省德清县下渚湖湿地公园建立前后生态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建立有关能值指标并从生态环境和经济角度评价了下渚湖湿地公园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下渚湖湿地公园建立以后,基础能值改变是原来的1.75倍,净经济效益是原来的1.47倍.能值指标分析结果证明,建立湿地公园,增加经济投入,适度分期进行旅游开发,保护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增加经济收入,保障系统反馈,能够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小型湖泊湿地保护和利用的有效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利用趋势预测法、灰色线性法和线性规划法预测2020年吉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基础上,采用能值理论及方法对吉林省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能值投入产出、能值密度、人均能值使用量、能值投入/GDP、土地环境负载指数和可持续发展指数等指标进行测算并进行比较分析,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结构方案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20年吉林省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优方案为线性规划法.  相似文献   

6.
运用改进的能值生态足迹模型,对2005-2013年甘肃藏族高寒牧区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改进的模型运用区域能值密度计算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不仅克服了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缺陷,而且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研究区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状况.结果表明:9 a间玛曲县和碌曲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承载力还能够支撑生态足迹的增长;夏河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生态足迹增长与生态承载力不平衡,不可持续性整体呈现增强的趋势;卓尼县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但2010年之后有好转的趋势;合作市和天祝县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不可持续性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如何改善区域发展状态已经变得尤为迫切.结合能值密度和万元GDP生态足迹等指标,对各牧区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能耗高污染的水泥生产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环境负担,严重影响了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能值理论引入水泥制造工业,综合经济要素、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对水泥生产系统进行可持续性评价.以Odum能值分析理论为基础计算若干个能值指标,通过与钢铁工业园及全国综合系统的能值指标相比较,表征水泥企业的运行特征,度量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水泥企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下,对环境的依赖程度非常高,其可持续发展水平仅稍好于钢铁工业园.建议通过工业废弃物替代矿物原料、利用余热发电等必要的技术手段,提高水泥生产的生态效率,提升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DPSIR模型在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DPSIR模型的原理,在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及响应这5个方面来建立指标体系,力求体系能够反映出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根据改进熵值法对其指标进行赋权,并计算出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用DPSIR模型的原理构建的指标评价体系分析了2001-2006年间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出的安徽省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的结果,与实际相符.用DPSIR模型与改进熵值法的结合为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及其改进方法-能值生态足迹方法,对2008年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生态足迹方法计算所得人均生态赤字为1.37 hm2,能值生态足迹方法计算得到人均生态赤字为3.96 hm2,两种方法均反映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应引起人们重视,但能值生态足迹方法更能真实地反映研究区域生态经济系...  相似文献   

10.
鹦鹉洲湿地自建成以来已开展了连续5年以上的实地调查和监测,结合长期监测数据构建科学系统的修复成效评价体系对海岸带生态修复工程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采用能值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调研、科学监测和查阅文献,搜集所需相关数据,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能量分析结构图和能值指标体系,对自然资产、生态服务等主要能值指标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不同修复时期湿地的功能表现.研究结果表明:2021年,鹦鹉洲湿地自然资产总能值为8.92×1016 sej,相当于能值–货币价值22.47万元,湿地生态服务总能值为8.88×1017 sej·a-1;实施生态修复后,鹦鹉洲生态质量明显改善,其自然资产和生态服务能值分别是修复前的5.01倍和5.73倍;鹦鹉洲湿地生态系统的能值自给率(emergy self-support ratio, ESR)为0.47,能值产出率(emergy yield ratio, EYR)和能值可持续指数(emergy sustainable index, ESI)分别为28.29和25.03,表明湿地产出效率高且可持续发展空间较...  相似文献   

11.
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城镇化的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我国经济增长以投资拉动为主,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钢铁行业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把生态理念纳入到钢铁企业绩效考核体系中,有利于企业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有助于更加客观地制定产业政策。  相似文献   

12.
近零碳排放是低碳排放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地,是不断趋向于零碳排放的动态过程.以碳的形成生命周期为核心将低碳园区分成智慧型园区和生态型园区,从规划、近零碳技术、碳排放管理、环境健康四个要素出发,同时根据园区的碳排放溯源跟踪体系,形成以能源消耗、工业生产、建筑、交通、废弃物处理、碳汇、碳排放管理、健康生活为准则层的指标体系架构.当园区处于近零碳发展的不同阶段,评价指标内部差异性也不同.常权评价方法无法反映各指标对近零碳发展的影响,进而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引入变权理论,构建惩罚型变权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案例园区.对比常权评价和变权评价的结果可知,变权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更易区分发展等级.验证结果表明变权评价方法更切合近零碳发展的动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钢铁企业生态效率的DEA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有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钢铁企业生态效率评价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将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运用该模型并基于CCR模型和BCC模型程序对太钢、宝钢和武钢企业2000年至2010年生态效率进行评价。通过Matlab6.5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3家企业中太钢企业11年整体生态效率最高,其次是宝钢企业和武钢企业。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生态文明及我国"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下,生态产业的发展日益重要。针对张家界生态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树立正确的经济理念,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构建高效的产业体系,建设生态产业园以及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中水回用于钢铁企业水循环系统的可行性,通过综合分析钢铁企业用水评价指标后建立了针对于采用中水回用的钢铁企业水循环系统评价指标,采用建立的评价指标定量分析了国内某钢铁企业焦化工序采用中水回用的节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钢铁企业引入中水回用技术时,采用浓缩倍数和水循环率等传统指标来评价水循环系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采用水资源效率来评价中水回用的节水效果更加合理有效;对于该钢铁企业而言,当回用比为0.5时,水资源效率提高20,工业新水减少0.752m3/t焦,每年节约新水534万t.  相似文献   

16.
以典型钢铁生产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实际生产数据,采用物质流分析法(MFA),构建物质代谢模型.建立了能源、资源利用和污染物排放分析指标,定量描述了钢铁企业的资源能源消耗及烟粉尘排放情况.结果表明:企业层面,高炉-转炉长流程吨钢总资源消耗量为208.6 t,燃料能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93.9%,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为648.08 g,烧结和炼铁工序贡献最大,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5%和36%.电炉短流程总资源消耗量为1.31 t,电能消耗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96.7%,吨钢烟粉尘排放量67 g.工序层面,烧结、炼焦和炼铁三个主排放工序的排放量分别为222.50 g/t烧结矿、118.20 g/t焦、245.27 g/t铁.据此,提出企业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性建议,以减少环境压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我国钢铁行业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尝试提出钢铁行业生态足迹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对中国钢铁行业的生态足迹及其构成和变化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钢铁行业的万吨钢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钢铁产量的迅猛增长,造成钢铁行业生态足迹大幅度增长.钢铁行业生态足迹的主体是能源间接占用地(占到钢铁行业生态占用的99%以上),降低钢铁行业生态足迹的关键是要进一步降低能耗及减少污染.近年来钢铁行业水足迹下降较快,该行业在节水和减少污水排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2007~2012年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效率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建立安徽省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评价体系.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模型研究安徽省内产业结构调整中,省内不同城市和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生态污染等不同角度所产生的综合效果,并据此对安徽省内不同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模、模拟、评估和优化的整体思路,对钢铁企业二次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结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对象 过程方法对钢铁企业二次能源利用过程进行建模和模拟,采用综合能耗指标进行评估,并分析了钢铁可燃气体副产煤气的利用消耗过程.最后,对其利用效率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0.
钢铁企业物质流与能量流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把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系统分解为相互关联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过程两部分.针对其中的物质流动过程,构造从天然铁矿石(或废钢)到钢铁产品生产过程的物质流图,并建立含铁物料流动过程的铁流模型;针对能量流动过程,构造从一次能源到二次能源产品的生产、转换和使用直至废气排放的能量流图,并建立钢铁企业能量流模型;考虑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相互关联和制约,建立两者的耦合模型.基于模型,讨论了钢铁生产过程中物质流变化、能量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对企业能耗及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的影响,指出了提高资源效率、能源效率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