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化学提取方法测定分析辽河吉林省段干支流沉积物中氮和磷的质量比及形态,并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研究沉积物中氨氮和可溶性磷酸盐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除杨木水库与支流条子河的沉积物中总磷和总氮质量比较高(1.09~3.00g/kg)外,其他干支流沉积物中的总磷和总氮质量比均较低(0.25~0.70g/kg);氨氮的质量比在杨木水库中下游的沉积物中相对较高(0.044~0.052g/kg);钙结合态磷、有机磷和残渣磷是总磷的主要存在形态,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和铁结合态磷的质量比较低;酸性条件可促进沉积物释放氨氮和磷酸盐,碱性条件有利于沉积物释放氨氮;释放过程受微生物活动、pH值和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源水库沉积物磷形态分布及其释放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淡水沉积物中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方法(SMT),分析测定了西安市汤峪水库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及各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特征,并对该分级测定结果与间隙水水质及沉积物其他理化性质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库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含量为1215.03~1592.83μg/g;铁铝结合态磷(Fe/Al-P)平均值为241.34μg/g,其余形态磷中,钙结合态磷(Ca—P)为7111.98μg/g,有机磷(OP)为301.54μg/g.相关性分析方面,Fe/Al-P含量与间隙水中TOC浓度显著相关.环境变化会导致Fe/Al-P释放进入水体,当氧化还原条件降低时,结合态的磷会由于2价铁的溶出而释放到间隙水和上覆水中,是水库富营养化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城市富营养化湖泊小南湖沉积物中不同赋存形态磷的水平空间变化和垂直方向分布。研究表明小南湖沉积物属于重度富营养状态,全湖区表层(0~20 cm)沉积物总磷(TP)的平均含量高达3.29 g/kg,其中位于污水处理厂附近的3#点ω(TP)高达6.42 g/kg,且表现出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采用SMT法分析了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其中无机磷(IP)是主要组成形式,含量为0.15~2.85 g/kg,约占ω(TP)的70%。受氧化还原条件影响,ω(IP)/ω(TP)的比例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减少。金属结合态磷以铁铝结合态(Fe/Al-P)为主,其含量在0.21~3.47 g/kg,而钙磷含量为0.09~1.42 g/kg,铁铝结合态磷的含量占总磷比例的60%以上。沉积物中的磷是主要的内源磷负荷,而无机磷是沉积物中可直接利用的磷形态,Fe/Al-P也是生物利用性较高的磷形态。小南湖沉积物属于释放风险较大的內源磷负荷,在将来的湖泊治理过程中应考虑合适的方法处理。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山仔水库表层沉积物磷形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X射线荧光和X射线衍射分析,采用化学连续提取法和欧洲SMT法对福建省山仔水库表层沉积物的磷形态进行分级提取测定.结果表明山仔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在400~700μg/g之间,无机磷占大多数,无机磷中铁磷的含量占总磷量的35%~45%,"活性"较大的铝/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占总磷含量的70%~90%,表明山仔水库表层沉积物具有较大的释磷潜能.  相似文献   

5.
选用美国新一代锁磷剂SAE,进行了45、90、180g/m2 3种不同剂量的锁磷剂控制府河底泥磷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AE降低了府河河道底泥上覆水中的总磷(TP)、可溶性正磷酸盐(SRP)、可溶性总磷酸盐(DTP)含量,添加90g/m2和180g/m2 SAE的抑磷率达到80%以上且效果稳定.底泥中向上覆水释放的磷主要来自于可交换态磷(Ex-P)和铁铝结合态磷(NaOH-P),钙结合态磷(HCl-P)含量变化不显著,SAE的添加使得底泥中的磷形态发生了转变,Ex-P和NaOH-P向HCl-P转化,使得稳定态磷占比增大,降低了沉积物磷向上覆水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采用SMT法(standards,measurements and testing harmonized protocol)分析了福州西湖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形态和垂直方向溶解性磷质量浓度梯度.结果表明,福州西湖表层沉积物总磷质量比在711~1 654 mg/kg之间,沉积物中以无机磷为主,活性较大的有机磷和铝/铁形态磷的质量分数为70%~90%,表明沉积物具有较大的释放磷潜能;沉积物间隙水与上覆水体之间存在明显的总磷和溶解性磷的质量浓度梯度,在外源磷负荷减少的情况下,溶解性磷将从间隙水扩散到上覆水体,影响福州西湖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杜塘水库春季沉积物内源磷的释放速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孔隙水扩散模型法和柱状样模拟法,研究了杜塘水库春季表层沉积物内源磷释放速率,两种方法计算出的PO43--P释放速率分别在0.67~1.30 mg.m-2.d-1和1.14~1.44 mg.m-2.d-1之间,表明沉积物有一定的内源磷释放能力.采用SMT法对表层沉积物的磷形态进行分级提取测定,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活性"较大的铝/铁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是沉积物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占总磷含量的90%以上,因此表层沉积物具有较大的释放磷潜能.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三峡库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沉积物理化指标的相关性,本文以香溪河为例,沿河流自上游向下采集沉积物样,应用五步连续提取法分层测定柱状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并对pH、有机质、粒度等与磷形态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表层沉积物(0~4cm)的总磷(TP)排序为中游(XX06)上游(XX08)干支流交汇处(CJXX)下游(XX01);在垂向分布上,中上游(XX08和XX06)各形态磷含量整体沿垂向递减,而下游和交汇处(XX01和CJXX)钙结合态磷(HCl-P)沿垂向递增.香溪河沉积物TP的含量范围为715~947mg/kg,HCl-P构成沉积物中磷的主要部分.生物有效性磷(BAP)占TP含量的20%~48%,CJXX沉积物中的BAP含量略低于支流.不同样点沉积物中磷形态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不一致,中上游沉积物TP与BAP显著相关,氧化还原敏感性磷(BD-P)或BAP受氧化还原电位(Eh)影响较大;而下游和干支流交汇处的主要影响因素为pH值,BAP主要由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组成,二者相关性显著.在CJXX,伊利石含量随粒径的增加而减少,与石英和白云石变化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9.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具有不同的生物有效性和地球化学行为,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包含着许多环境地球化学信息。因此,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采用SEDEX法将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磷分离开,继而分析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总磷的含量较高,平均高达341.87 mg/kg;无机磷所占的比例很高,平均达85.11%,平均含量为290.81 mg/kg;有机磷的平均含量为51.05 mg/kg。表层沉积物中的碎屑态磷是无机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平均占无机磷的47.67%;其次为自生磷灰石及钙结合态磷,平均占无机磷的34.79%;铁结合态磷和吸附态磷分别仅占无机磷中的10.23%和7.31%。其中,潜在的生物有效性磷(包括Ads-P、Fe-P和OP)平均占总磷的29.40%。在空间分布上,各站间不同形态磷的含量差异与污染物的陆源输入、沉积物性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杜塘水库大坝断面的沉积物为对象,通过对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好氧/厌氧连续培养模拟实验,比较灭菌与非灭菌条件下,上覆水中溶解性无机磷、溶解性铁等离子的质量浓度变化,并分析培养前后沉积物中各形态磷以及与磷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变化,研究微生物对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氧条件下,沉积物主要在微生物的矿化作用下释放磷,而厌氧条件下,沉积物主要通过微生物还原沉积物中铁来促进磷的释放,微生物对沉积物磷的内源释放具有重要的影响;沉积物中有机磷和铁/铝结合形态磷是沉积物中较容易释放的组分;对培养前后异养好氧菌、有机解磷菌、无机解磷菌的数量进行了比较,发现培养条件下各种细菌明显增多,证实了沉积物中与磷循环相关微生物的存在以及对磷元素释放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长江口潮滩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分布及其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中总磷(TP)的含量在539.6-3379.5mg/kg之间,石洞口(SDK)排污口处含量最高;磷的沿程空间变化明显,某些岸段夏季和冬季季节性变化较大,这主要受人类活动(排污)、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控制.除SDK样点有机磷含量偏高(43.6%)外,沉积物中有机磷(OP)含量较低;磷主要以无机磷(IP)形态存在,其中钙结合态磷(Ca—P)在IP中占主要地位,占54.4%~94.3%.沉积物中生物可利用磷(BAP)主要受人类活动控制,可以作为长江口潮滩环境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百花湖表层沉积物磷的化学形态及pH值对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百花湖沉积物的总磷、磷形态进行了分析,模拟研究了不同pH值对水体中总溶解性磷和溶解性活性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百花湖沉积物样品总磷含量在503~2351mg/kg,属于中富营养化到富营养化水平。沉积物的磷主要由无机磷组成,其中主要是钙磷。pH值是影响磷释放的重要因素,强酸性及碱性条件下皆利于磷的释放,中性条件磷的释...  相似文献   

13.
对宁波、舟山附近海域潮间带沉积物中的总磷、总氮和总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总磷浓度范为0.28~0.36 mg/g,平均值为0.32mg/g,总氮浓度范围为0.54~1.53 mg/g,平均值为0.95 mg/g,总有机碳浓度范围为2.33~13.29 mg/g,平均值为6.05 mg/g。相关性分析结果说明,总磷、总氮和总有机碳间有较好的相关性。根据Redfield比值显示研究区域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以海源为主,也受人类活动带来的陆源污染影响。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的磷,碳处于清洁状态,而氮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4.
通过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某新建人工湖沉积物磷的形态分布,并研究了环境因素(溶解氧、温度、pH值和光照)对人工湖中的沉积物磷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人工湖沉积物中无机磷含量在总磷中占绝对优势,其中“活性磷”占总磷的12.0%~15.1%,其质量浓度分布为:缓流区>出湖口>湖心区>入湖口>滞流区;有机磷含量占总磷的3.4%~8.5%,其质量浓度分布为:出湖口>湖心区>滞流区>缓流区>入湖口。新建人工湖中的沉积物磷表现出先吸附后释放的规律;较高的温度和pH以及较低的溶解氧都会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且磷的释放量在无光照下明显高于有光照。  相似文献   

15.
应用锁磷剂1号进行富营养化水体沉积物内源磷控制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锁磷剂1号对磷酸根的吸附以表面单分子层吸附为主.在实验条件下,当锁磷剂1号的投加量为30 mg·L-1时,总磷(TP)平均去除率可达81%~82%.调控实验结束后,空白对照组沉积物中具有活性的有机磷(Org-P)和铁铝结合态磷(Fe/Al-P)含量减少16.3%~18.3%,钙结合态磷(Ca-P)基本不变;投加锁磷剂1号的沉积物中Fe/Al-P含量增加3.9%~5.3%,Org-P含量减少11.3%~12.1%,Ca-P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实验结束时,各组水体中La3+质量浓度为1.19~1.89μg·L-1,Al3+质量浓度为81.16~85.82μg·L-1,均处于安全的浓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内源性营养盐释放规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集3种典型营养级别湖泊沉积物,对其营养盐的释放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总磷、总氮释放量达到峰值;在中性条件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总有机碳释放量最大;在厌氧条件下,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中氮、磷、COD的释放量最大.在平行实验条件下3个湖泊中的重度富营养化湖泊的氮、磷、COD的释放量最大.  相似文献   

17.
沉积物内源磷释放会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研究表明沉积物团聚体的稳定性与水体污染关系密切。以秦淮河石头城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探究沉积物总磷释放与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以及影响总磷释放和团聚度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pH值的上覆水,沉积物总磷释放浓度最大可达0.91 mg·L-1,一定时间内团聚度下降最大幅度为27.27%;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越高(1.0%),总磷释放浓度和团聚度最大下降幅度越小(分别为1.48 mg·L-1和62.84%),;扰动强度越大(200 r·min-1),总磷释放浓度和团聚度下降最大幅度越大(分别为2.32 mg·L-1和65.23%)。颗粒内扩散模型和Boxlucasl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沉积物释放总磷过程中,总磷释放量越大,团聚度越小;颗粒物理吸附-解吸作用比沉积物颗粒的扩散作用强;有机质在沉积物释放总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且对沉积物团聚度有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深水湖库沉积物磷的分布特征,运用沉积物磷形态标准分析法SMT,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7月对长潭水库库区5个采样点沉积物中的TP和各形态磷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潭水库沉积物处于还原状态,有利于Fe/Al-P的还原溶解,其中中下游还原性比上游强,夏季还原性最强。沉积物含水率和TOC质量比上游较低,中下游较高;春季和夏季沉积物中TOC质量比较高。长潭水库TP质量比平均值在0.56~0.79mg/g之间,其空间分布特征是中游较高,上游和下游较低。其中,Fe/Al-P在TP中占27%~48%,平均为41%,Ca-P在TP中占16%~25%,平均为19%,OP在TP中占35%~52%,平均为40%。可见,各形态磷中Fe/Al-P所占百分比最大,有利于水体中藻类吸收利用。长潭水库沉积物磷污染主要来源为上覆水体中磷的沉降。  相似文献   

19.
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EDEX方法分析了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磷(TP)及磷在各提取相的含量和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P含量为432.2~846.1 mg/kg,平均为(533.2±90.1) mg/kg;弱吸附态磷(Ads-P)、铁结合态磷(Fe-P)、自生磷灰石及钙结合态磷(Ca-P)、碎屑态磷(De-P)和有机磷(OP)平均含量分别为6.2,93.2,12.4,295.0和66.5 mg/kg,分别占TP的1.2%,17.7%,2.4%,56.7%,和12.7%.沉积物的Ads-P、Ca-P和OP与其粒度和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De-P则呈负相关.各站位沉积物中磷在不同提取相中的含量差异较大,与沉积物的陆源输入、沉积物粒径及沉积海域的水动力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湖岸带表层沉积物碳、氮、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藏高原地区的尕海、纳木错和羊卓雍错3个湖区的典型湖泊湖岸带采集表层沉积物,测定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分析营养元素间的原子比.结果显示:7处湖岸带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介于1.19~46.84g/kg之间,其中尕海糊区的果茫滩最高;总氮含量介于0.26~10.84g/kg之间,尕海最高;总磷含量介于0.05~0.38g/kg之间,尕海最高;纳木错有机碳、总氮、总磷含量均为最低.湖岸带表层沉积物C/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出现在尕海湖区,分别是尕海湖区果芒滩的19.04和尕海湖区尕海的2.85,其他两个湖区的值均在5~10之间;C/P均大于60;N/P值介于8.75~63.17之间;纳木错湖区的N/P和C/P均低于另外两个湖区.可以认为:磷是3个湖区潜在的营养限制因子;尕海存在外源氮输入;果芒滩沉积物有机质主要来源为陆生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碎屑混合物,纳木错湖区和羊卓雍错湖区则为湖泊自生的水生生物碎屑混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