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麦茬水稻旱种是近年来在我省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水稻栽培新技术。1983年我市示范种植1706.3亩,其中郑州早粳稻1233.2亩,一般亩产500~600斤,有9.6亩丰产田亩产在710~734.7斤之间。我局在荥阳县广武乡蹲点,种植示范1.03亩丰产田,平均亩产734.7斤。为了积累高产栽培经验,对该田的全生育过程和栽培  相似文献   

2.
土豆原产南美洲较冷凉的高山地区,而我市地处予北,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最冷极温为零下21.7℃,最高气温可达41.7℃。因此,在我市获得土豆高产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几年来我市不少社队,对土豆加强了科学管理,从而夺得了土豆高产。如安阳桥四队,77年春抪土豆一亩半(品种串地龙),单产4972斤;76年秋季我所种植郑薯二号,单产3785斤;78年春我所种植1.026亩丰产田,创造了单产5033.7斤的高产纪录。现根据试验情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前言郑州市常年插秧水稻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稻谷1.68亿斤,全市人口474万,年人均大米(粳米)仅25斤,因此优质米供应非常紧缺,尤其近年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随着广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粳米的需求更为迫切。但是,我市除个别县有引黄水灌溉之利外,大部地区为历来旱作区,旱灌区以井灌为主,发展常规水稻水利资源不足,因此,扩大稻作生产出路在于把稻作推向旱田,实行水稻旱种,即选用抗旱性强的粳稻品种,在具备一定灌溉条件的旱灌区或原夏玉米区种植,利用本地年降雨量60%左右集中在夏秋的自然特点,接纳大量  相似文献   

4.
郑州郊区沟赵公社西连河大队一队1978年开展了土豆和红薯间、套作高产栽培试验.其中一区亩产鲜薯10599斤(面积1.27亩,亩产土豆1097斤,红薯9502斤),二区亩产10276斤(面积1.47亩,亩产土豆1217斤,红薯9059斤).其主要栽培措施是:试验田前茬是棉花,中等地力,土质为壤土。年前冬耕一次,深7寸.翌年初春灌水一次,亩施炉灰1千斤,3月中旬春耕。种植方式:一区3.6尺一带,土豆行距1.6尺,株距5寸,亩留苗3334株;红薯堆距(2×2)  相似文献   

5.
<正> 一、生产概况小麦是我省一大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全国首位。五十年代平均夏粮面积8460万亩,其中大麦、豌豆等夏杂粮1500万亩。平均总产95亿斤,单产112斤。六十年代平均面积6900万亩,其中夏杂粮1060万亩。平均总产76亿斤,单产110斤。七十年代平均面积6200万亩,其中夏杂粮570万亩。平均总产150亿斤,单产241斤。八十年代三年平均面积6200万亩,其中夏杂粮300万亩。平均总产211亿斤,单产  相似文献   

6.
《河南科技》1989,(5):15-15
<正> 我市地处冀、鲁、予三省交界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层深厚,土质较好,杏树分布于我市五县一区。致使现有杏树杂劣品种占较大比例,严重影响了杏树的产量和品质。为此,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八年对全市的杏树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一、我市杏树资源的分布及产地自然条件杏树在我市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南乐、濮阳、清丰等县,历来就有栽培,近些年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杏树生产发展快,产量大幅度提高,全市现有杏树面积9711万亩。年产杏果1666.32吨。  相似文献   

7.
刘村大队位于禹县西部,耕地一千四百三十八亩,全部属于平原灌区,生产条件比较好.全大队种植夏玉米八百九十六亩,七四年以前徘徊在七百斤左右,七五年亩产八百零八斤,七六年亩产一千零三斤,连续两年两个大飞跃.在总结经验时,群众深有体会地说:要想玉米再高产,良种密植是关键. 经过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尤其是七○年北方农业会议以后,刘村大队党支部  相似文献   

8.
我们渚林大队地处莆田县沿海丘陵地带,全大队五个自然村,九个生产队,2178人,现有耕地面积九百二十五亩。每年卖给国家余粮六万多斤,油料七千多斤.1978年全大队共种植甘薯面积805亩,其中早薯300亩,春大豆,春花生套种早甘薯185亩,中晚薯320亩。全大队万斤薯面积达150亩,其中超万斤的可达50亩,一万四千斤的可  相似文献   

9.
<正> 封丘县獐鹿市乡邢庄农民刘奎梅,全家5口人,1981年从集体承包了12亩沙碱薄地。1983年,种棉花6.5亩,收皮棉10,50斤,平均亩产161.5斤。仅棉花一项,净收入2,205元,人均441元。其中有2.07亩棉花试验田,1981年亩产皮棉87.0斤,82年亩产154.5斤。1983年,种植了新品种豫棉一号,经地区农科所和县,社  相似文献   

10.
<正> 豫棉一号是我所杂交选育的一个中熟棉种,1981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由于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品质较好、感病较轻、综合性状优良,颇受广大棉农欢迎,1981—1984年推广面积累计已达1000多万亩,经济效益3亿元以上,为发展棉花生产、支援四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示范推广概况豫棉一号试验的同时即开始小面积示范繁殖。1979年新乡县朗公庙、辉县韩营示范繁殖75亩获丰收。1980年扩大到5000亩,生产种子约100万斤,1981年种植10万亩;遍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基本情况我县位于淮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平原农业区。全县共辖18个乡(镇),248个村委,3,218个村民组,14.34万户,7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2.9万人。二、发展槐山羊的物质基础全县115.3万亩可耕地,由于气候适宜,常年种植玉米、大豆、红薯、高粱等作物77万亩,可为发展槐山羊提供饲草达0.62亿万斤,每只羊每年平均饲干草540公斤,年产草量可载羊11.4万只。全县共有林地0.4万亩,  相似文献   

12.
光山县城郊公社前楼大队,1974年从广东省引进晚籼稻良种“科字六号”(简称“科六”).通过种植,获得了490亩平均单产1200斤,其中400亩高产田,平均单产1456斤.去年广大贫下中农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学理论,抓路线,层层搞试验田和高产田,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1700亩“科六”水稻,又获得平均亩产1159斤的好收成.其中840亩早稻,平均亩产1250斤;  相似文献   

13.
沁阳县山王庄公社新店大队,在党中央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以揭批“四人帮”为纲,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近年来在小麦生产方百战胜了自然灾害,特别在这两年具有明显反常的气候条件下(见表一)连续获得了大面积小麦丰收.全大队四百五十亩小麦,1977年平均单产1011斤,1978年为1017斤,并出现了亩产1100斤以上的地块,为继续前进夺取更高的产量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4.
<正> 我省淮南稻区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80万亩左右,其中稻茬麦约190万亩。由于土壤粘重,耕作粗放,病害严重,尤其是雨量过多,造成水渍湿害,因此小麦产量很低,平均单产仅250斤左右。淮南稻区,尽管有不利于小麦生长发育的因素,但只要采取有效措施,低产面貌是可以改变的。近年来,有些社队单产在500斤左右,高产田块单产达到700斤以上,这说明淮南稻区小麦,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淮南稻区麦的低产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湿害。小麦是既怕旱更不耐湿的旱地作物,这和淮南降雨过多,土壤粘重造成的湿害有很大矛盾。淮南地区小麦生长期间,常年平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我县大豆生产情况解放初期,我县大豆栽培面积35万亩左右,最高曾达52万亩。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单产一直在100斤上下徘徊,产量低而不稳。被人们误认为是一种低产作物。加上多种原因,使大豆栽培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已有回升,单产也逐年提高。截止到一九八一年(1982年因遭特大水灾减产)全县大豆栽培面积达34.5万亩,单产202斤。总产6969万斤,比1980年的122斤,每亩净增80斤,总产增加3197万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市郊区共种植小麦十万零五千亩,其中轻沙地两万亩,沙地三万余亩,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热风发生,对小麦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2成,重者可达三成以上,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予防干热风危害,是获得小麦稳产,高产的重要问题。通过20个点调查,其增产幅度为0.9—25%。亩平均增产42.5斤,平均增产率为7.6%,千粒重平均增加2.1克,亩投资为0.83元,亩净收入3.68元,为投资的4.4倍。防御干热风效果分析: 1、喷磷酸二氢钾的小麦有五分之一的试点比对照发绿、蜡质层较厚、生长健壮、落黄  相似文献   

17.
<正> 芝麻是我县传统的油料作物之一。夏芝麻常年种植在15—20万亩,最高年份可达30万亩。但由于播种较晚,加之其它原因,产量一直低而不稳。1950—1970年20年间平均单产仅为39斤。为了探索芝麻的增产途径,我们从1976年开始搞芝麻麦垄点种,经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证明麦垄点种是夏芝麻增产的有效措施,一般比麦后播种增产25—50%。我县1981年种植芝麻20万亩,麦垄点种10万亩,占芝麻播种面积的50%,单产102斤,达历史最高水平。一、芝麻麦垄点种增产因素的分析 1.芝麻原产于热带,是喜温好光作  相似文献   

18.
我队位于黄河南岸函谷关的干旱黄土高原上,共有果园三百亩,其中苹果二百八十亩,已挂果的二百二十一亩(五至十五年生),其中百分之六十为青香蕉品种. 在华主席“抓纲治国”伟大战略决策指引下,大队党支部认真贯彻执行了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加强了果园的科学管理,苹果产量连年上升,一九七三年总产二十二万斤,一九七七年达到五十万零三千七百斤,平  相似文献   

19.
在清丰县委、县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下,清丰县的辣椒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8万亩起步;2002年发展到4万亩;2003年达到8万亩;2004年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了品种结构;2005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主要品种有"子弹头"、"新一代"、韩国世农、益都红003号等;2006年在稳定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全力推进辣椒产业区域化种植,建成了高标准的辣椒种植示范区23个,在县东安范公路、卞张公路沿线形成了红色辣椒产业带,辣椒产业实现了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2007年辣椒种植面积达到31.8万亩,涉及全县17个乡镇,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9个乡镇,建立500亩以上的高产、高效辣椒示范区10个,面积8000余亩,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辣椒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0.
<正> 甘薯根腐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河南是重病区之一,多年来严重阻碍着甘薯生产的发展。一九八○年开始推广高产抗病甘薯品种徐薯一八,到一九八二年全省推广面积达五百多万亩,占甘薯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七,成为我省甘薯当家品种之一。由于推广徐薯一八,使全省根腐病发病面积下降了百分之八十七点九,绝收面积压缩到万亩以下,增产近十二亿斤(折粮),折现金一亿三千多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