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战争责任问题在20世纪末已进入跨国司法程序。但由于它与战后中日关系和新中国外交的历史渊泺,作为政治遗产的战争责任问题和作为思想遗产的革命外交,在后冷战时代与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复杂的互动、共生关系。日本学者从历史、社会学、国际政治学等视角对战争责任问题已有相当的研究积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在这一问题意识下对战后中日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再探讨是不可回避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已经结束60年之久,然而日本的战争责任和历史认识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相反,政府高官顽固频繁地参拜靖国神社,篡改和歪曲历史的教科书屡次获得当局通过,修改和平宪法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这一切都说明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已经演化成战后责任。  相似文献   

3.
战后,日本围绕如何看待日本侵略战争和承担战争责任的历史认识问题,两种势力——左翼与右翼——分别表达营截然不同的理念。到了世纪之交,这两种理念发生了更加激烈的碰撞:1999年12月在东京和大阪同时召开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的国际市民研讨会;2000年1月21日日本最高法院判定因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而反遭诬陷的东史郎败诉,公然为日本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国内时常出现否认侵华战争性质拒绝向中国人民谢罪的卑劣行经.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日本人的生存逻辑、神国意识以及武士精神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战败国,如果继续在战争责任问题上文过饰非的话,日本将很难在国际社会上立足”。“日本无法在慰安妇问题上做出适当回应,就无法让美国人信服。历史问题会让日本更为孤立”。  相似文献   

6.
略论日本国力匮乏与败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中,日本是最早发动侵华战争的国家,自1939年其国力已开始下降,出现所谓的“渐贫”过程。1940年,国内日常生活必须物资出现短缺,粮食供应难以保证,日本战争经济初入泥潭;到1943年,钢铁原料出现危机,造舰、飞机制造、轻武器制造等均出现困难,部队行动受到很大限制。长时间的伤亡也使日本所拥有的军事有生力量无法继续将战争支撑下去,同时,日本政府在国际上陷于孤立,国内处境日趋困顿,因此,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等综合国力的匮乏使日本走向失败的坟墓。  相似文献   

7.
对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战争责任,由于美国的庇护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掩饰,日本天皇裕仁逃脱了惩罚,人们往往只怪罪日本的军国主义。事实上,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外,天皇对战争负有直接责任。天皇的免责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极为惨痛的回忆。作为战争的主要发起国,德国和日本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然而,60多年后两个国家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却是截然不同,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国家的内在文化因素应该是分析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来信     
《世界博览》2015,(6):2
@外交小灵通:#两会外长记者会#"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这句话既是人与人的交往之道,也是对待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是继续背着历史包袱不放,还是与过去一刀两断,最终要由日本自己来选择。"——外交部部长王毅在回答日本NHK记者提问时表示。@易春丽_北大心理系:#美国式的正当防卫有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詹妮斯杀夫案,《世界博览》杂志有过报道。詹妮斯夫妻经常吵架、互殴。由于体力  相似文献   

10.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自民党制定的一九九八年活动方针中有争取实现国家公职人员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这一条。这是自民党重新执政以来首次明确提出该问题,并得到了该党领导机构的同意。很多日本政治家辩解说,参拜靖国神社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及国民的历史意识。其实,人们并不是孤立来看『参拜』事的,它往往与日本政要的一些言论联系在一起,这就不是什么『传统文化』之类的问题了。如在对外战争问题上,日本有人认为『太平洋战争是因美国对日本实施贸易封锁引起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报复』,更因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轰炸的国家,便认为『要说战争是不义之举  相似文献   

11.
中日战争初期,美国政府奉行了一条举棋不定的“中立”政策:一方面,为了维护在中国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美国不甘心让日本独占中国,对中国的自卫行动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和支持,以牵制日本扩大侵华;另一方面,由于罗斯福政府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国内受到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牵制,既不愿意放弃有利可图的对日贸易,在军事上又没有作好对日作战的准备,因而不肯切实采取支持中国抗战、制裁日本侵略的有力行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交,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九·一八事变是由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具体策划的,这一事件符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整体战略,所以得到了日本政府和天皇的默认与支持.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只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内部纷争不断,以致应对日本侵略时软弱无力.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在事变之前对日军毫无戒备,事变之后又低估日本的侵略野心而未予有力抵抗.张学良寄希望于国民政府,而国民政府又寄希望于"国联外交",最终使中国失去了东北.但是,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最终把日本带上了走向毁灭的战争之路.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前与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人长野朗写了许多介绍当时的中国、评论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论著.在他的对华观中不乏一些良好的思想要素,但也蕴涵了许多不健康的思想因素.譬如,他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问题上,存在着不少的偏见与荒谬之处.长野朗"满洲占有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政治上为日本占领东北制造理论依据,经济上替日本筹划掠夺东北的自然资源;他的"中日共存设想"狭隘霸道,充满着侵略扩张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前与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人长野朗写了许多介绍当时的中国、评论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论著。在他的对华观中不乏一些良好的思想要素,但也蕴涵了许多不健康的思想因素。譬如,他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问题上,存在着不少的偏见与荒谬之处。长野朗“满洲占有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政治上为日本占领东北制造理论依据,经济上替日本筹划掠夺东北的自然资源;他的“中日共存设想”狭隘霸道,充满着侵略扩张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5.
日本在其现代化的初始阶段,政治制度几经变化,最后却逆现代民主而行,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的政治体制。它是日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传统积淀和日本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些特殊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包括历史上的天皇权威、武士道及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膨胀、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主导、对外战争成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及明治体制本身的缺陷等等。  相似文献   

16.
日俄战后,日本蓄意挑起“间岛“纠纷,图谋我国延边地区领土主权。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与日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做了大量而有实效的工作,终使日本蚕食中国边境领土的阴谋和野心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上中纬度国家中,日本的气候独具特色。它不仅是有名的“多雨之国”,且向以里日本的多雪而著称;日本不但四季分明,还另有梅雨季和秋霖季,年分六季。气候对日本的经济,特别是对日本的农业生产,以及国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业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受惠于气候的温和多雨、无霜期长以及雨热同季;同时某些不利的气候条件,象台风、雪害等,也给日本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8.
日本私立大学的数量占日本大学总数的2/3以上,私立大学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0%,私立大学是日本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日本战后建立“五五政体”,要求教育自由化.产业界也大力投资高等教育,以实现贸易立国.美国是日本战后“五五体制”建立的指导者,因此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基本承袭美国私立大学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从近六年来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提高,日本越来越关注中国军队的海洋活动、海外派兵以及中国的军事高科技发展等问题。日本的"中国威胁论"促使日本对中国的关注点更加细致和全面,对中国的安全战略和政策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