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对长江三角洲南翼第四纪沉积物的磁化率、粒度、地球化学元素、色度等环境指标的综合分析,试图重建该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可划分为五个冷暖旋回阶段:1)10.4~8.8kaBP末次冰期结束快速升温的早全新世;2)8.8~5.4kaBP温暖湿润的早中全新世;3)5.4~2.8kaBP频繁波动相对趋冷的中晚全新世;4)2.8~1.2kaBP气候有所回暖的晚全新世;5)1.2~0.4kaBP,气候快速变冷期。在此基础上,与中国西北及其他地区全新世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旨在说明长三角沉积物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葫芦洞、三宝洞和董哥洞末次盛冰期(~30 000 aBP)以来的石笋氧同位素数据序列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其结果显示在中国南方区域冰期的气候波动较全新世剧烈,盛冰期的气候波动较冰消期剧烈。在全新世阶段,董哥洞和三宝洞石笋氧同位素的周期均具有显著的三阶段特征。但在千百年尺度上,两地气候周期的长度和强度并不尽相同,董哥洞石笋氧同位素的周期信号相对较弱。其原因是董哥洞区域受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共同影响,二者之间的反相位关系削弱和改变了气候变化的千年周期。这一特征反映了不同季风区域、不同周期的气候变化主导因素可能有所差异。分析结果同时显示,在~3 000 aBP,东亚区域气候模式可能发生了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3.
 利用广州地区南北2个不同沉积地貌区的钻孔进行孢粉分析,结合测年和沉积信息,分析了广州所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在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经历了偏冷干-偏凉干-暖湿-热湿-偏凉干-冷干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期对本区具有明显影响,使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孢粉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全新世气候明显转暖湿,整体上以暖湿为主,但出现了一些小的气候波动事件,最明显的是在2 250 a BP 前后偏凉干的变化;该区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经历过一次海侵,两孔反映的气候期和海平面变化较为一致,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也有很好的对应。两孔在地层、沉积相和孢粉特征上的差异是地理位置、沉积环境和基座地貌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晚更新世末期东亚季风活动与陆架区沉积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距今18000年的最后冰期最盛时期到距今10000年开始的全新世海侵,全球气候发生过急剧的变化。位于亚洲东部的古季风活动也经历了盛衰变化。大量的钻孔及浅地层剖面分析资料已经证实,冰期最盛时期陆架区古季风活动加强,陆架出现了沙漠环境与黄土沉积。当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冬季风减弱之际,南黄海陆架及长江三角洲一带的沙漠与黄土分布范围也随之缩小,原先的沙漠活动区变成了黄土分布区,也就是所谓硬粘土沉积区。随着古季风活动的进一步衰退和海面的不断升高,来自陆架区的东北风变为冷湿气流。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陆架上出现了有利于沼泽发育的环境,全新世海侵把泥炭层淹没。陆架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的地层中出现沙层、硬粘土和泥炭层的沉积序列,即“三元沉积结构”,是古季风盛衰过程的最好记录。  相似文献   

5.
在末次冰期到全新世的过渡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因此,这一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考古学研究的热点。云南省是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最为丰富的地区,但这里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数量相对较少,对云南省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旧气候研究也很少。植硅体是一种可长期保存的植物微体化石,是研究考古遗址古气候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的娜咪囡遗址为研究对象,利用植硅体重建了各考古地层的气候,并探讨可能的古人类活动。结果表明,娜咪囡遗址经历了一个升温、冷却再变暖的过程,这与云南其他地区的古气候研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经野外观察和室内粒度分析,蒙古北部Shaamar剖面上部层段为弱古土壤层和砂层的互层;中部为2层古土壤层夹粒度相对较细的粉砂质细砂;下部主要为砂层,中间夹1层古土壤层.经分析Shaamar剖面风成沉积物应该是近源的,以低空悬浮或跃移为主要搬运方式.邻近的Selenge河洪泛平原是Shaamar剖面风成沉积的最主要物源.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在纵向上明显地分为3段,即末次冰期沉积物粒度最粗,中晚全新世次之,而冰消期和早全新世沉积物的粒度最细.说明蒙古北部走廊地带近地面盛行风速在末次冰期时最大;冰消期至早全新世近地面的风速减小;而在中晚全新世,平均风速再一次增大,但略小于末次冰期.  相似文献   

7.
黄河源地区晚第四纪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考察和14C测年的基础上,本文论述了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黄河源地区的环境变迁。确定了在末次间冰期、末次冰期和全新世三个时期冰川、冰缘现象、湖泊、河流、植被和土壤的基本状况。最后讨论了近代环境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华南沿海第四纪地层、古生物、地貌等古海面遗迹以及第四纪以来海面变动过程的分析,认为华南沿海在晚冰期以前有过五次海侵,并与各次间冰期温暖气候相关。大理亚间冰期曾有过一次规模较小的海侵,之后发生大规模海退,全新世以来海面在持续上升中有过停顿或下降,五六年前有过高出现今海面的海侵。大理晚期以来的水动型海面变动在本区有明显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渑池盆地是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周边的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盆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对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进行剖面观察、连续采样、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和粒度组成分析,发现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渑池盆地的古气候和古湖泊水位变化情况.剖面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变化特征揭示,渑池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湖盆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为:19 543~8 039 cal.a BP期间,早期对应于末次冰期,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进入全新世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 039~3 473 cal.a BP期间,气候环境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此阶段相当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 473~2 897 cal.a BP期问,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 897~2 422 cal.a 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渑池盆地的环境变化过程与周边地区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0.
综合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资料,并结合研究区的区域特征,对兰州红咀寺剖面有机碳同位素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西缘,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波动反映C3/C4植物比例改变,指示温度变化.δ^13Corg值偏正时,表明C4植物含量较大,反映温度较高.有机碳同位素和CaCO3含量、碳酸盐碳、氧同位素共同揭示了兰州地区末次盛冰期气候较全新世明显偏低,在11.5kaBP,13.9kaBP存在两次明显的降温;进人全新世以后,兰州气候开始逐渐变暖,但仍存在8.8kaBP、5.0kaBP和3.2kaBP的三次突然升温以及8.0kaBP、6.8kaBP和5.3kaBP的降温事件,说明了兰州地区气候变化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许多科学家都怀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自然驱动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未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于是作者研究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发现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主要推导了火山喷发改变地球转速的公式以及地球变速引起地球变轨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通过计算机的高精度计算可以发现一定规模的火山喷发确实能使地球变轨,从而使全球变冷或变暖,甚至进入冰期或间冰期。因此,解决了气候变暖以及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成因问题,并找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秦安大地湾高分辨率全新世植被演变与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主要根据孢粉分析结果,并结合磁化率,碳酸钙恢复了陇西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期间植被气候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全新世气候存在3个大的阶段,全新世早期气候以寒冷为主要特点,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总结了24个具有年代控制的全新世剖面的孢粉记录后,得出以下主要认识:一是孢粉资料揭示出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的全新世植被类型存在差异,在基岩山地和河谷地带全新世曾发育有森林植被,而黄土塬面上和黄土/沙漠过渡地带全新世植被以草原为主,未见森林植被.二是考虑到年代误差范围,尽管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单元的全新世植被类型不同,但植被变化反映的环境演化格局基本一致,即早全新世黄土高原气候较干燥,中全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晚全新世气候又开始变干.  相似文献   

14.
就渤海南部末次冰期晚期以来的地层序列与地质环境演化特征,将研究区域划分出4个沉积环境区,分别选择4个典型钻孔(ZK101,ZK228,C305,Y86)进行了对比研究,选用27个钻孔联成282km长的地层剖面,剖面明显反应出郯庐断裂带挽近的运动及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的均衡作用,同时,分析了本区全新世气候及海侵边界层。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平北地区残留沉积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利用1994-1995年在东海陆架平北地区获取的370个柱状样,单样长2-4米,进行了沉积序列垂向分析和横向地层对比、粒度分析和有孔虫鉴定,并结合研究区^14C测年数据,结果显示,本区表层沉积物自下而上存在三层结构(第Ⅲ层-第I层),这三层沉积的形成受晚更新世末以来海平面波动的控制。即形成于末次冰期最盛时的第Ⅲ层冲积平原相泥质沉积;末次冰期结束,晚更新世末期海面上升过程中形成的第Ⅱ层滨、浅海相沉积;以及全新世早期海侵过程中形成的第I层改造沉积。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全新世古文明的诞生、发展和衰落与当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全新世以来,气候变暖为古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浙江省先后出现了上山文化、小黄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人类文明的兴衰随着气候干湿冷暖的波动而变化,温暖湿润的气候促进山区等相对干燥地区人类活动的繁荣,湿热气候导致的水域扩大则抑制地势低平地区和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发展,而相对干凉的气候则有利于地势低平地区和沿海地区文明的发展与演进,同时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不断增强,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7.
根据孢粉分析资料和C~(14)测年数据,本区的全新世地层以三分为宜,即早全新世(距今10000—7500年),中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和晚全新世(距今2500年至今)。黑龙港地区全新世以来的自然环境也曾发生过较明显的演变。中全新世时,有过比现在高2—4℃的温暖气候,随后又变凉了。黑龙港地区的盐碱灾害,在早全新世时期可能就已存在,后来由于气候的变凉变干,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加重了这一灾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泥炭以其特有的沉积学特征吸引了诸多全新世古气候研究的开展.通过选取长白山西麓孤山屯沼泽地晚更新世以来的泥炭沉积进行植硅体分析,划分出了5个植硅体组合带:Ⅰ棒型-尖型组合带,Ⅱ棒型-方型-尖型组合带,Ⅲ哑铃型-方型-鞍型组合带,Ⅳ齿型-哑铃型组合带,Ⅴ齿型-哑铃型-帽型组合带,分别代表5个不同的气候演化时期.结合植硅体温暖指数变化特征恢复了该地区自晚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特征,揭示了晚冰期气候的振荡性与复杂性特征,较准确地识别出了相关气候阶段及气候波动事件.通过与哈尼泥炭纤维素δ18 O曲线及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记录的浮冰碎屑事件对比,证明了植硅体记录气候的6次冷事件与全球其他区域较为一致,为全面、客观地恢复全新世东北地区的古气候、古植被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全新世存在周期性气候突变事件已被多项研究证实,但有关于这些突变气候事件的驱动因子一直存在争议。本项研究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翼PJ钻孔沉积物研究,反演区域全新世期间多次气候突变事件,几次明显的突变事件在500,1900,2900,3800,4500,5800,6800,7800,8500 cal yr BP左右,这些突变气候事件与全球其它地区的研究成果有很好的对比性。本文认为这些突变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明显表现,可能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因子的周期性变化所致,而非局地气候因子引起。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公路沿线多年冻土的地面和地下标志物有:构造土(多边形上)、砂楔、寒冻剥蚀阶地、冻胀丘遗迹,以及石冰川、冻胀丘和地下冰。 对于多年冻土地区地面和地下标志物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第一次多年冻土是在晚冰期时期形成的;第二次多年冻土是在全新世的寒冷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