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系统分析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后,我们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即加大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建立相对公平的就业市场机制、加大个性化就业指导、提高求职择业能力、注重心理援助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顺利就业,并改善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贫困大学生社交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化,收费制与自主择业给那些从城市和农村贫困家庭来的学生带来很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高校贫困生的入学和能否坚持正常学习成为当今社会和高校教育系统关注的热点问题。调查并研究贫困大学生社交回避与苦恼状况、自尊及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强、自信、自主教育,提高其人际交往技能等,对于改善大学生社交现状及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职业生活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论述了择业方式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分析了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的择业过程是走向社会推荐自己的过程。在择业过程中不但会遇到许多外部的障碍,还会遇到择业者自身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调适,不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而且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生一生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调适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浅析大学生的不当择业观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建彪 《科技信息》2007,(27):61-62
本文从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形势和大学生的不当择业观念系统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针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男、女大学生就业比率失衡现象愈演愈烈,性别差异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取向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某校毕业生择业取向的问卷调查,从择业心态、择业认知、择业压力、择业选择等方面分析男、女大学生择业取向的不同,探究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引导男、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取向,从而把握择业主动权,提高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竣和复杂的局面.基于对武汉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了大学生择业取向的特点,并使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在持续增大,择业观念逐渐成熟,择业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和务实化,不同学历以及文理科学生在择业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自编的《本科毕业生择业心理调查问卷》,对常州工学院2007届毕业生的择业心理进行测量,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根据调查结果指出了大学生在择业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个体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学校和就业单位的自我管理的调适策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从众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的盲目从众行为将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从众表现,寻找择业从众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完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优化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措施克服大学生择业中的盲目从众行为。希望社会、高校和家庭共同关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0.
笔者通过对山东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择业意向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毕业去向、择业意向、择业标准、理想职业、月薪期望值等择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择业观呈现多元化,择业心态比较平稳,择业观念日趋成熟.另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作为贫困生比例较高且生源地集中的高校,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可操作性对于建立适应校情的新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高职院校为视点,在界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基础之上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的可操作性,探索新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非英语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善学者和不善学者在词汇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善学者比不善学者更频繁且更善于运用词汇学习策略,善学者常使用的词汇策略有猜测、查字典等13种策略,而不善学者常使用的策略仅为选择性注意、重复等5种策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计划、广泛阅读等9项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显著与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应该改变以往直接进行经济资助的单一模式,转变为以激励为主、助困为辅相结合的能力资助模式。高校可以采取引导贫困生树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意识,强化独立自主能力;营造人文关怀氛围,构建贫困生自我调适系统;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搭建贫困生就业桥梁;引导贫困生树立感恩意识,提升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等对策,来构建高校贫困生能力资助模式。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群体也在迅速扩大,他们身上既有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有因较差的经济条件和特殊家庭环境所形成的不同气质性格,使得高校贫困生德育教育工作更为复杂和重要。通过分析工作的成功案例,探究高校贫困生德育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河南师大1982级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后,视力低下的人数和眼数均大幅度地增加;同时,轻度视力低下的人数减少,中度和重度视力低下的人数增多。考研究生的男生视力低下的人数比未考研究生的多一倍多。体育系学生的视力比较稳定。造成学生视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有视近时间过长、视远时间少,教室(特别是黑板)照明条件差以及不注意用眼卫生等。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综合能力提升对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普通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社会融合与综合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高校农村籍贫困生家庭经济条件对其综合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融合在家庭经济条件与综合能力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从表现形式来看,较好的家庭条件以及较高的社会融合度使普通高校农村籍贫困生综合能力更强。基于家庭经济条件与社会融合对综合能力的促进效应,学校应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农村籍贫困生的成就感、满足感,在团队协作中帮助其建立与同学的良好关系,提升其社会融合度;政府应利用大数据识别贫困生,保证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与隐秘性。  相似文献   

17.
共测我校八九级普系本科生916人,视力低下者占71.3%。其中女生视力低下率明显高于男生,为74.8%。入校时城市学生较农村学生视力低下率高11.8%。经过将近两年的大学学习后,农村学生较城市学生视力低下的增长率快5.5%。文科系学生视力低下率高于理科达78.9%,且重度视力低下眼数明显高于轻度视力低下眼数。这表明我校八九级普系本科学生视力减退严重,应引起有关方面注意。  相似文献   

18.
贵州贫困大学生特质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贫困大学生消极应对因子分数显著低于全国常模,积极应对因子分数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贫困大学生面对问题时更倾向采用消极应对方式,较少采用积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各因子和特质应对方式各因子均呈显著相关,且后者对前者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益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4):146-148
高校作为"高校学生贫困资格认定"主体存在弊端,而政府作为"高校学生贫困资格认定"主体具有有利条件,建议把"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纳入"社会公共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的重视,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力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随之而来的高校贫困生资助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阻碍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进一步向前推进。对贫困生认定方法的科学性、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以及被动帮扶导致贫困生心理依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