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复仇为主题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极具分量,“变形复仇”是其中的独特分支。蒲松龄通过将复仇主体变换形态,从传统的人类复仇,转化为鬼、狐、虎等其他异类形象。复仇力度之强、复仇方式之奇,使其区别于同类作品。通过对“变形复仇”故事类型、故事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更深层次挖掘了蒲松龄的创作主旨,表现了复仇主题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 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3.
艺术风格是文艺美学中的重要课题。布封有一段名言:“只有写得好的作品才是能够传世的:作品里面所包含的知识之多,事实之奇,乃至发现之新颖,都不能成为不朽的确实保证;如果包含这些知识、事实与发现的作品只谈论些琐屑对象,如果他们写得无风致、无天才,毫不高雅,那么,它们就会是湮没无闻的,因为知识、事实与发现都很容易脱离作品而  相似文献   

4.
长期旅居日本的台湾“国策顾问”金美龄最近又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她反对台湾原住民代表前往日本东京靖国神社,要求迎回26000名英灵神位,以“还我祖灵”。日方粗暴对待本不足奇,奇怪的是金美龄却胡说这是在演戏和作秀,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原住民都是自愿参战的”,云  相似文献   

5.
“现实主义冲击波”是20世纪末出现的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河北的“三驾马车”的作品是其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客观真实地描绘社会现实、作家也亲身去体验和观察社会,并且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充分显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的现实精神。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伊尔塞认为:“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课文包含许多的不确定性与空白因素,给读者留下想象和创造的余地。我充分利用和把握空白的艺术,引导学生挖掘作品中的“空白”美、捕捉生成中的“空白”美。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8.
“知人论世”历来被人们奉为文学评论的权威条律。本文通过对“知人论世”理论形成过程的分析阐释了传统文化思维定势的局限性,从文学的主体性和相对独立性出发,论证了特定作品与作家经历、思想分裂的可能,指出了“知人论世”批评方法的弱点:它容易使读者对作品的知解狭隘化,使作品的复杂性、流动性趋于简单化和凝固化。  相似文献   

9.
在美术创作中,我把动手前产生于脑海中的作品图像效果称为美术创作中的“心象”。“心象”是作者对作品的构思趋于成熟时显现于脑海中的状态。“心象”的形成与否是衡量作者对作品构思成熟与否的标准,把握好“心象”的形成,可以是创作美术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企业在市场中的激烈竞争,迫使商家不得不思考竞争中的战略与战术问题.笔者谨在该文提出“企业经营四字战术”,即“变”、“奇”、“借”、“速”,供商家在市场竞争中参考.变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这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市场对企业来说,就象大海,变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相对的静对人们来讲是容易应付的,而绝对的变往往使人们难以对付.以变对变是企业适应市场、立足市场的  相似文献   

11.
司空图诗论中,“格”是个重要概念.它首先是指作品风格,也有品格、人格的含义在,或者说是作品的思想意蕴所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精神气质.与司空图诗论中另一重要范畴“味”相比,“格”更有决定性意味,值得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楚辞”和“汉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可是楚赋混称的现象在汉代却是很普遍的,人们常把屈原作品称做“屈赋”、“骚赋”,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诗歌叫做“楚赋”。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古者辞与赋通称,《史记·司马相如传》言:‘景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明甚。”不仅汉人如此,近人、今人也有将楚赋混为一谈的。比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辩诗》中,就将屈原作品列入四家赋中之一家,称为“屈原赋”。郭沫若将屈原诗歌译为今文,书名便题为《屈原赋今译》。我个人认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赋”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从汉赋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汉赋虽“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但它跟楚辞却是完全不同的文体,不能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3.
潘洁敏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35-138
从日本人的“ラち”、“そと”意识角度出发,通过对川端康成、志贺直哉的几部小说进行分析统计,探讨日语在描写过去的事件中,插入“内时态‘る’形”的条件和原因。分析发现当作者为了使作品更生动,或是作者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同感”时,或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评论时,往往发生时态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苏童在2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300多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逐渐形成了“香椿树”系列、“枫杨树”系列及“红粉”系列等.纵观他小说的这3个系列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小说中贯穿着浓厚的感伤情调.他的这种感伤情调主要从感伤的意象建构、感伤的小说语言、悲剧的人物塑造等3个方面来展现.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存在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重“史实”轻“文本”误区,是一种偏离教学目的的本末倒置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课时缩减的客观因素,更有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现代文学的教学应是文学史与作家作品的兼顾,某种意义上,在合理安排课时的情况下,要更加重视作品文本的分析、鉴赏,以更好地实现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和“镜子”意象不仅是小说局部性修饰技巧,还同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的塑造联系在一起,发挥了重要的叙事功能。月亮象征了世俗欲望,而镜子则是它的反向复制,在二者的联系对照中表现作品的内涵。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同样也采取了反向对称结构,在人性的挖掘上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相似文献   

17.
《史记》问世后,历代的学子文人对作者的思想倾向、学术贡献和艺术成就,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要真正读懂和深刻理解《史记》,确是不容易的,司马迁自己就说过:“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宋代苏辙曾经这样评论太史公的文章:“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明代的学者归有光也曾说“《史记》好奇。”的确,太史公的文章“颇有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推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系统攻坚、全面推进,“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中国服务质量大写真”、“中国社会效益工程”组委会决定在已经开展的“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深入开拓市场”征评工作的基础上,联合开展“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中国服务质量大写真”、“中国社会效益工程”优秀案例、优秀新闻、优秀论文征评。征评作品体例本次征评作品包括优秀案例、优秀新闻、优秀论文三种体例。优秀案例征评。案例是指对行为主体、行为目标、行为方式、行为过  相似文献   

19.
唐代文苑最为繁荣,成就最高无疑是诗歌。可与诗歌并举,在文坛上放出异采的,是被鲁迅称为“成就乃特异”的传奇小说。所谓传奇,即“传”写“奇”事。唐代传奇在某些方面虽沿袭六朝志怪、搜神、轶事琐闻的题材,但由于受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唐代传奇绝大部分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脱离了六朝志怪、搜神、记轶的幼稚阶段,而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端木蕻良的作品中,有着挥之不去的“土地情结”,对于土地的深爱使他的作品浸润在其独特的人生体验之中。其长篇代表作《科尔沁旗草原》,通过对作品主题、结构、人物等具体要素的分析与理解,可以看出端木蕻良“土地情结”的缘由及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