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知识动漫》2007,(3):11-11
胃肠道的功能是消化食物并吸收其中的营养成分。但是你知道我们的胃在消化其他动物的胃时,为何不会把自己也消化掉呢?  相似文献   

2.
哪些药伤胃     
《应用科技》1998,(11):42-42
由于绝大多数药物都要通过胃,肠系统传送。消化和吸收。“是药三分毒”.胃肠系统首当其冲地受到刺一激及损害。据临床研究表明,因用一药不当而导致的胃炎、胃肠道溃疡和出血等疾病的,约占胃病总人数一的三分之一以上上有逐年增加的_趋势,但至今仍未引起人们的高度一重视,尤其有些病人“根病吃药”,为一了早日康复,擅自加大剂量,结果旧〕病未愈,又滋生出新病。加上病人就医时述说病史及用药史不详,常常导致医生误诊。这里介绍一些容;易引起胃病的常见药物,提醒人们注意。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可抑制胃粘液分泌,直接损害胃粘膜上…  相似文献   

3.
近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 PGV 或壁细胞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或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保留了胃窦和幽门的功能,在十二指肠溃疡手术治疗中,比其他手术方式来说,较为合理,合并症也较少。此手术较为合理,指的是保存了生理上胃窦的“磨”的作用,胃内容物能有节律地、选择性地把食物经幽门吐入十二指肠,而将消化不够的食物暂时再回入胃体继续消化。从胃的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损伤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胃微循环功能破坏,氧自由基,白三烯,钙郭子及幽门 菌对胃粘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胃动力障碍是多种慢性胃肠道疾病常见的病理反应之一,亦可是某些疾病的并发症,或化疗、放疗的副作用。其特征是胃肠蠕动功能减缓、胃排空延迟而使消化功能降低。临床上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食管返流、空肠息室、慢性小肠假性梗阻等胃肠道疾病,以及糖尿病胃轻瘫综合...  相似文献   

6.
饮水的方法大有讲究。一是饭后应少饮水,有人常在饭后喝很多的水或汤,这对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吃饭时牙齿咀嚼食物,舌头、唾液搅拌着食物,唾液起着消化作用。食物经食道送入胃内后,就必须依靠胃分泌的胃液和胃酸进行消化。如饭后马上饮水必然会把胃液和胃酸冲淡,这就削弱了胃的消化功能,长期下去会引起消化不良。二是要防止越渴越喝,一般情况下,喝杯水就能解渴,但是在夏天劳动或运动出汗较多时,人体失去水分的同时也失去较多的盐分,喝过去的水很快又通过汗液排出体外,此时又带走一些盐分,所以更感到口渴难忍。严重时全身无力…  相似文献   

7.
猫头鹰的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能将食物转换成半流质送往肠道,而皮毛、骨头、牙齿和羽毛等不能消化的部分则会留在胃中,被挤压成丸状并吐出。  相似文献   

8.
胃磁图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磁图法是一种新型的胃肠疾病的诊断方法。用此法测得的正常人胃排空时间与传统的钡餐法以及新近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所测的基本一致。本文介绍胃磁图法应用于临床,检测人体胃肠消化动力学过程;诊断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症以及观测药物对胃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鲉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鼬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胃有消化雕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前肠、中肠和后肠有活跃的细胞内消化和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人造胃     
英国食品研究所研制出一种人造胃,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造胃,可用于食品及药品的测试。对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维生素的微量成分是如何在胃中被消化、吸收、代谢和排泄的准确理解,是食品  相似文献   

11.
有人体结构知识的人都知道,人的胃很厉害,从胃壁中分泌出的盐酸,其浓度可以溶化金属锌。胃,不仅可以消化熟食还可以消化生食,爱斯基摩人的胃连粗硬无比的生驯鹿肉干都能消化,真可谓无坚不摧。  不明来由的人一定会问,胃再厉害也是肉长的,既然能分泌出溶化金属的盐酸,它就应该连自己也能腐蚀溶化掉,胃是如何做到只消化食物而不消化身的呢?   大家知道,胃壁黏膜有两种细胞,一种分泌盐酸,另一种分泌叫“胃蛋白酶 原”的物质,胃蛋白酶原一碰到盐酸,就会转变成胃蛋白酶。盐酸是腐蚀性极强的,足以溶化金属,而胃蛋白酶又是分解蛋白质的高手…  相似文献   

12.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进行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DNA的同步测定,运用微机处理数据。结果证示:pH值以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组最低;胃癌组最高;浅表、浅表萎缩及萎缩性胃炎依次递升,后者稍低于胃癌组;胆汁返流组居第三位。游离酸含量的分布情况与pH恰好对应相反。蛋白酶含量的分布情况与游离酸相仿,但在浅表性胃炎组即有明显的减少。所有胃病组的粘液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而以胆汁返流组最低,其次是胃癌,萎缩性胃炎组的粘液含量与胃溃疡组相似。胃液胆汁酸以胆汁返流组最高,其次为胃癌,三种胃炎与二种溃疡病组间未见明显差异,但均显著高于正常。DNA含量以胃癌组最突出,其次是胆汁返流组,其余情况与胆汁酸的分布特点相同。上述研究为临床进行胃功能检查及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一般人们都认为,饭后吃水果是最好的享受.我国的正餐上菜顺序中,也是按照饭后上水果安排的,因为人们大多认为吃水果可以辅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而增加人体营养.最近,一些营养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饭后即吃水果,日久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为什么呢?因为食物进入胃里后,必须经过1~2小时的消化过程,然后才能被排出.而饭后吃的水果会被食物阻滞在胃里.水果是单糖类食物,很容易被小肠吸收,不需要在胃里久留.如果停滞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赵荣莱 《科技潮》1999,(8):94-95
中医胃肠病学是从中医传统理论与临床角度研究胃肠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一门学科。是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基本内容。当食物被摄人后,必须通过消化、分解、吸收、化生精微、转变成气血津液,供全身脏腑组织利用。剩余的糟粕、废液则向下排泄。这一系列"化糟粕、转味而入出"的消化过程是在胃肠内完成的。而消化生理又离不开脾的运化和输布散精功能.即"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可以认为脾、胃、肠与消化生理密切相关,但脾胃学说并不等同于胃肠病学。中医传统理论中所阐述的"脾"的生理功能除有主运化、主升清、主藏营统血、主益宗气、主大腹、司二便等与消化直接相关的生理外,还有脾藏意、主思、主肌肉四肢及脾坚则脏安难伤、脾"旺于四  相似文献   

15.
食疗对促进健康,防病治病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患有各种胃病而做了胃切除手术的病人更要重视饮食的调理。离开了饮食的调理单纯依告任何仙丹妙药也难以奏效。一、术后禁食阶段胃切除或大部切除术后,切口充血、水肿、胃功能暂时处于抑制状态,所以要求病人绝对禁食,而且要给予持续胃肠减压,一般禁食2-3天,护理中要特别观察病人有无排气、排便、腹胀、肠恢复,根据消化道功能恢复情况决定是否停止禁食。胃切除术后48—78小时。肠鸣音即可恢复,这时临床表现腹软、不胀、不痛已排气等症状。患者即有了饥饿,此时可以停止胃肠减压进流食…  相似文献   

16.
胃及十二指肠构成的上消化道有受纳和消化食物的功能,素有“水谷之海”的美誉。正因胃的广纳博采,故易受累而多病。据临床统计,胃及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等不仅发病率高而且治疗后一、二年内复发率也相当惊人。虽说治疗的药物数以百计,抗酸药更新一代又一代,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痛苦。据美国医学家统计,单用强力抗酸剂治疗后虽可使胃酸分泌减少而改善症状,然而95%的溃疡病都在两年内复发。这告诉我们:胃及十二指肠病的治疗不仅任重道远而且存在着一个正本清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途径加以叙述,并对HP损伤胃粘膜的机理、HP对胃生理功能的损害、HP与胃炎、HP与消化性溃疡及HP与胃癌的关系等诸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正>奶牛真胃变位是指真胃(皱胃)由正常的解剖位置发生改变,超过了正常的生理范围而引起的消化  相似文献   

19.
从1969年至1984年,作者治疗了178例急性胃异尖线虫病,患者均因异尖线幼虫穿透胃粘膜致病。由于这些病例用胃镜都能发现其幼虫,随之用活检钳将幼虫清涂。因此对胃异尖线虫病可疑患者及12小时内食过生鱼虽还没有胃部症状的病人,极力推荐尽早进行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确诊后,通过内窥镜及活检钳除去幼虫对于消除患者的剧烈胃病是十分必要的。疼痛缓解后,服用抗酸剂药物有利于修复被损害的胃粘膜,而患者极少形成溃疡。  相似文献   

20.
浅谈胃的细胞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8世纪法国的自然哲学家若穆指出胃液能消化肉以来,不论是外行人或生理学家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胃为什么不能消化它自己?生理学家们进行了长期大量的试验和摸索,已经初步确定了胃耐腐蚀的大致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