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十五”以来,临沧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方针,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真正摆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为科技工作搭建平台,增加科技经费投入,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有力地推进了“科教兴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2.
《遵义科技》2007,35(6):12-17
1997年撤地设市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工作部署,大力实施“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组织发动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线,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重点,以重大科技项目工程的实施为载体,开拓进取,努力工作。  相似文献   

3.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国和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总结我市科技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研究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科技工作,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临,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临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代表市委、人大、政府和政协,向全市各条战线上辛勤工作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4.
半年来,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支持帮助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组织实施科教兴临和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以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重点,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不断推进农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全市科技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技兴临”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进步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全市共组织实施市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33项,有85项获得市以上科学技术奖;申请专利61项,已获授权55项。2005年,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  相似文献   

6.
段开强 《遵义科技》2006,34(1):9-16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创新、产业化”科技方针为指导,通过实施“科教兴遵”战略,全市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科技集成攻关和产业化成效明显,科技综合实力在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日渐显现。我们本期刊发“十五”全市各地、各行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总结“十五”科技工作,为“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新一轮发展提供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定西科技》2004,(1):39-40
定西市第一届科学技术大会表彰奖励了近年来在全市科技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了宣传先进,学习先进,不断开创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本刊将摘要介绍先进个人事迹,供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8.
“十五”以来,临沧科技工作在地委和行署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点和工作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技术障碍为重点,积极推进“科教兴临”战略实施,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勤奋工作、顽强拼搏、与时俱进、务实创新,以团结协作、奋发有为的精神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确立的追赶阶段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保持了科技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促进全市  相似文献   

10.
《定西科技》2009,(2):17-17
2004年科技大会以来,全市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涌现出了4个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和一大批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1.
回顾"九五",全市科技战线及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科技进步为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00年工作目标已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2.
同志们:今天,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全市科技奖励大会暨科技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精神,表彰先进,鼓励创新,推动发展。刚才,申楚副市长宣读了表彰决定,表彰了2008—2009年度我市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获奖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奖的单位和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相似文献   

13.
《宜宾科技》2006,(3):10-12
宜宾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和省科技厅的工作重点,切实把科教兴市和人才立市战略落到实处,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科技创新,为建设“活力宜宾、魅力宜宾”,推动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科技支撑。“十五”期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4.
陇西县自1995年被原国家科委命名为全省首批“科技工作先进县”以来,连续四次顺利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复查验收和考核。2003-2004年,是“十五”计划的关键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在认真分析县情的基础上,围绕构建陇中区域经济中心,提出了抓住一个重点即: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落实两个措施即:科技目标责任制和科技投入,搞好三项工作即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科教兴县工作基础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植发展四大支柱产业的科技工作思路。始终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放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发展马铃薯、中药材、畜牧、食用菌四大支柱产业,加强区域科技资源整合,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进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李向东 《汉中科技》2012,(3):I0001-I0001
2007年全市科技大会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科技战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汉中”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汉”、“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相似文献   

16.
何萍 《遵义科技》2006,34(1):4-8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深入贯彻“经济建设必须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工作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全力推动全市科技进步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定西科技》2004,(1):11-12
2000年以来,全市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面向、依靠、攀登”的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高了工农业综合开发的技术水平,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涌现出了3个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和一大批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8.
一、2006年科技工作主要情况2006年,全市科技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条主线,突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推进知识产权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等四个重点,努力推动全市的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榆林科技》2006,(2):4-4
各县(区)科技局市属各有关单位: 2005年,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围绕“科教兴榆”战略的总体思路,以科技服务“三农”为重点,在科技宣传、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开发推广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科技对经济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榆林科技》2007,(6):5-6
近年来,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根据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关于实行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意见》要求,为表彰在推动全市各县(区)科技进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授予靖边县等四县(区)为2006年度科技进步先进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