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距今约2亿年的中生代早期,地球大致由南北两大古陆构成,喜马拉雅山脉是一片浩瀚的海洋,今珠穆朗玛峰所在处那时属古地中海海湾。到了早第三纪末,印度板块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洲大陆之下,造成地壳重叠加厚和地表的大面积大幅度抬升;至始新世末期,该地区海水退尽,隆起为海拔2500米的大陆。  相似文献   

2.
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廖其林 《科学通报》1987,32(12):933-933
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地处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舌状突出部位。受这三大板块的碰撞,俯冲,挤压,拉伸及上地幔物质上涌的综合作用,使得该区有着奇特的地壳与上地幔运动,发展,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过程。前人曾用工业爆破观测方法得到某些有意义的成果。我们首次在该区开展了人工地震测深方法,对该区地壳与上地幔速度结构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得到了该区地壳深部速度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地球,地壳构造板块的漂移速度是比较缓慢的。这些板块携带着上面的大陆以每年几英寸的速度在半熔状态的地幔上缓缓移过。在这一运动过程中,新的地壳不断在中央海脊形成,同时,原有的地壳也缓缓地在潜没区沉入地幔中。地质学家认为,地壳虽然在不断运动中,但是因为运动的速度很缓慢,所以,一般要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容建湘 《科学通报》1993,38(19):1770-1770
1 板块运动与地震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卫星激光测距(SLR)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空间新技术的发展开辟了监测和研究地球运动的新途径。利用这些空间技术高精度地测量地壳运动(板块运动和区域性地壳形变),进一步研究这些运动的力学机制以及与其他地球物理现象和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  相似文献   

5.
当地质学家勘察地球时,他们碰到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基础物理和简单的计算机模型都证明地层中的地壳板块宽度最多仅有3000km,但事实上板块却以某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两侧延伸了不少。位于太平洋底下巨大的地壳板块其横向跨度已达到了12.000km,同时其它的许多地壳板块的宽度也达到理论值的2~3倍。为了解决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现在通过巨型计算机模型的不断调试,已经有了些眉目。板块模型的运行规律是以模拟表层地壳和下层地幔的运动为基础。而在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大学工作的汉斯一彼得·邦奇(Hans-PeterBunge)和马克A·理查…  相似文献   

6.
在海洋下面几英里的地方,生存着某些最不可思议的动植物。这儿没有阳光,灼热的火山口将海水加热到异常高的温度,在如此严酷的环境中,这儿的生态系统却保持着盎然生机。在海底最深处,灼热的岩浆不断地冲破地壳,最终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海底山脉,而且这一造山运动仍在不断地进行着。流动的岩浆致使地球构造板块破裂,漂移的大陆板块又引起了火山爆发和地震。有些火山口,如“黑烟筒”火山口就生成于海底山脉上。较冷的海水通过海底裂缝渗入到灼热的地壳下面,渗进去的海水被加热到几百摄氏度,然后通过火山口又回吐回来,被加热的海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  相似文献   

7.
钻石"地球"     
围绕其他恒星旋转的类地行星可能并非由石头构成,而是由碳组成.地壳是石墨,内部是钻石,海洋则充斥着焦油.天文学是一门另类的科学,天文学家们最想找到的东西却很平常--类似地球的另一颗行星,残酷宇宙中适宜生命生存的另一个避难所.  相似文献   

8.
地球科学中一个最基本的未解问题是:是什么力量在使地壳的巨大板块永无止息地运动? 一个较早提出而现在仍然流行的解释是:是那些在洋底之下关键部位升起的半熔融岩石组成的热柱在撕扯板块。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地球动力学现状作了简短的回顾。它的基本设想是假定地球是一个动力体,地壳和地幔运动为其内部热所趋使。这一现代地球动力学的新设想用于中国板块,并对攀——西(攀枝花——西昌)裂谷作了特殊的分析。指出造山运动、金属矿床和油田的形成以及地震的发生,可考虑用两个主应力场来解释:第一个主应力场为印度板块及太平洋板块向中国板块的推挤作用所形成;第二个主应力场为地幔内部热对流作用所引起。本文指出,从科莫林角(Cormorin Cape)经云南、四川、山西直至贝加尔湖,在地壳中有一个相应的拉伸带,可以假定大约在几亿年以前这些拉伸力曾经促使了裂谷的张开,而现在由于推向中国板块和缅甸的力所形成的侧向变形而使它正在闭合中。据分析,以渡口为中心、半径约为250公里的区域内,岩浆从地幔上涌。这一机制可考虑是该区矿产资源和高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作为陆生动物,海洋不是他的栖居地。"石沉大海","泥牛入海",海洋历来被认为是万事万物的终点。尤其是没有光线的深海,曾经长期被认为是一个没有生命、没有运动的死亡世界。现在变了:19世纪发现深海动物,20世纪发现深海海水和地壳的运动。近三十多年来发现的深海热液和冷泉,揭示出海底有来自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黑暗食物链"和"深部生物圈"  相似文献   

11.
海陆的变迁     
世界地图里的秘密 板块构造学是一种成功地解释了大陆漂移现象的地质学理论,它认为地球的表面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板块,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那些板块在地幔的软流圈卜缓缓地移动,于是地球的表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板块之间的分裂与碰撞,那些板块移动非常缓慢,甚至赶不上人类手指甲的牛长速度,然而这样的速度却注定了它们在2.5亿年以前呆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地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根本不是现在的这种模样.  相似文献   

12.
正重大的历史性事件很久以前,南美洲与北美洲还未连接在一起,中间有一个很大的海峡,大西洋和太平洋水域在这个赤道附近的海峡处自由流动。随后,地壳变动令北美洲和南美洲碰撞,迫使科科斯板块俯冲到加勒比板块之下。这次碰撞释放的压力和热量导致了海底火山的形成,其中一些火山冲出了海洋表面,形成众多岛屿。与此同时,这两个板块的运动也推高了海底,最终迫使一些地区冒出海面。  相似文献   

13.
解读欧罗巴     
<正>科学家估计,欧罗巴地下海洋水量是地球海洋的2~3倍。欧罗巴为什么可能存在地下海洋?这样的海洋如果真的存在,其中可能有类地球生命吗?欧罗巴是环绕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小的一颗,它在木卫中与木星的距离为第六近。它也是太阳系中第六大的卫星。它是依据希腊主神宙斯的情人欧罗巴而命名的。欧罗巴的个头比月球小一点。欧罗巴有水—冰地壳,还可能有一个铁—镍内核。  相似文献   

14.
正一种假说认为:在地球漫长演化史中,超级大陆的形成对地球氧气起源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超级大陆的形成,陆地面积变大,地壳侵蚀作用加大,火山性质发生变化(火山喷发更多发生在陆地而非水下),这些地质变化与海洋里的蓝藻一起,促使地球大气出现了更多氧气。  相似文献   

15.
<正>地震的主要成因是构成地壳的构造板块沿着断层线发生相对滑动和相互挤压。在地表被厚实的冰层覆盖地区(如格陵兰岛和南极洲),数千米厚的冰层的巨大重量似乎能有效阻止板块的自由运动。如果冰层融化,板块的移动将释放出压抑已久的巨大能量,而这些能量就有可能引发地震。在以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科技传真     
月球引力导致矿井爆炸 去年12月2日俄罗斯一座矿井瓦斯爆炸,造成67名矿工遇难。俄罗斯学者认为,月球引力引起的陆地潮汐导致地壳变动是爆炸的原因。 月球引力引起的潮汐现象不仅在海洋上有,陆地上也有,只是幅度较小、不易觉察。当月球、地球与太阳成一线排列的时候(即满月或新月),陆地与海洋的潮汐最强烈。陆地的潮汐波较大时会造成地壳岩层的巨大压力差,如果某地处  相似文献   

17.
地球自转运动与大气、海洋活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周永宏  郑大伟  虞南华  廖新浩 《科学通报》2000,45(24):2588-2597
地球自转运动(自转速率变化和地极运动)表征着地球的整体运动状态以及固体地球与大气和海洋各种时空尺度上的相互作用过程,它们在维持总角动量守恒的条件下,,构成了复杂的地球动力学系统,近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大大促进了地球自转与大气和海洋活动相互作用的研究。着重综述地球自转运动与大气和海洋活动以及热带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理论研究的课题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潘明 《科学通报》1987,32(5):366-366
利用激光精密地测定LAGEOS的距离是研究地壳形变、板块运动和地球自转参数为地震预报、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一个广阔前景。为此,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成功地研制了第二代DZR-H型高精度人卫激光测距仪。1985年7月15日用目视跟踪法收到了从LAGEOS卫星返回的信号,继后,8月2日首次在国内利用微机控制测距仪进行自动跟踪。但是测距数据质  相似文献   

19.
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太空望远镜最近获得了木星的最大卫星--木卫三存在地下盐水海洋的最佳证据。这个海洋位于150千米厚的木卫三地壳(主要由冰构成)下面,深度估计达100千米,是地球海洋深度的10倍,比地球表面的总水量还大。这一发现意味着,木卫三可能支持已知的生命形式存在。木卫三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卫星,也是唯一自己拥有磁场的卫星。磁场在木卫三两极地区的上空形成极光。因为木卫三靠近木星,所以它也身处木星磁场中。当木星磁场改变时,木卫三的极光也会变化,前后“摇晃”。正是通过观测这种“摇晃”,科学家得以确定木卫三的地壳下存在大量海水,从而影响它的磁场。  相似文献   

20.
黄金一直是一种贵重金属,甚至被称为“永不贬值的金属”。然而,澳大利亚科学家伯纳德·伍德近日撰文指出,在地核中储存有非常丰富的黄金,是地壳中黄金储量的99倍。如果地核中的黄金有一天被开采出来,黄金可能会大幅度贬值。伯纳德·伍德教授是悉尼麦考里大学的一名地质学家,他在近期英国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他的这个惊人结论。伍德和他的同事制作了40多亿年前太阳系形成时期地球发展的早期历史图表。他们特别关注了地球处于熔化状态下的金属核的形成。要了解地球物质的构成,我们首先得了解行星的形成过程。通过对其他与我们太阳目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