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荆钗  Emily 《世界博览》2023,(14):42-43
<正>随着阅历增加,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更多孤独时刻,如能在阅读中以自身经验去填补文本中的“空白”,才有可能构成新的经验。这份经验会促使读者不断读下去,不断在文字中实现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  相似文献   

2.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等组成。新闻可以没有导语和背景,但不能没有标题。一个好的标题,既要设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要尽量“缩身”以适应有限的版面要求,英语新闻的标题必须做到简洁、准确、抢眼。本文主要就新闻英语标题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特点这三方面来阐述新闻英语标题的独特性,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标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对《纽约时报》中60篇新闻的导语的预设触发语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研究发现,预设触发语在导语中被广泛使用,其中有定描述、时间分句、反复意义表达词、比较与对照出现频率较高。就功能而言,预设的存在让导语保持了文字的经济性,减轻了读者阅读的负担,同时突出了重要信息,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4.
观察与联想     
茅盾同志说过:“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过的生活,或一边读,一边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看。”这就告诉我们,写好作文,不光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要培养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写作题例] 孩子们在沙滩上玩耍。有人发现了一只贝壳,便一脚踢飞了。在踢开的贝壳内,他发现了一只闪光的珠子,便拿着它去见母亲。“这是什么?”“这是珍珠,多稀罕的一颗大珍珠!”  相似文献   

6.
新闻导语写作是新闻传播教育与新闻采编实践的精华与核心,过去没有摆在大学新闻教育的突出地位,以至造成了不少新闻采编人员不会写有新闻的导语、只会写无新闻的导语和无导语的新闻。无新闻导语的一度盛行给中国主流媒体新闻传播造成的伤害是令人担忧的,它埋葬的不仅仅是新闻事实本身,而且还葬送了受众对传媒的关注和阅读主流新闻的兴趣,最终导致掩没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声音。总之,导语不管形式如何怎样写作,最终目的是吸引观众往下看或听,故应因事而导,不拘一格;因时而语,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7.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等组成.新闻可以没有导语和背景,但不能没有标题.一个好的标题,既要设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要尽量"缩身"以适应有限的版面要求,英语新闻的标题必须做到简洁、准确、抢眼.本文主要就新闻英语标题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特点这三方面来阐述新闻英语标题的独特性,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标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8.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和背景等组成。新闻可以没有导语和背景,但不能没有标题。一个好的标题,既要设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又要尽量"缩身"以适应有限的版面要求,英语新闻的标题必须做到简洁、准确、抢眼。本文主要就新闻英语标题的词汇、语法和修辞特点这三方面来阐述新闻英语标题的独特性,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闻标题的技巧。  相似文献   

9.
在非洲有一种鸟,它饿了,不需要四处去寻找食物,只要站在树上守株待物。这种鸟的两个翅膀连同头能组成一朵五瓣“花苞”,色彩艳丽的羽毛迎风摇摆,许多昆虫以为是一朵花,便纷纷飞往“花蕊”采蜜,这时,鸟只要一张嘴就可以把“佳肴”吃了。这种鸟,莫说是昆虫会上当受骗,就连人也容易被它迷惑。当你觉得这“花”妩媚可爱,凑近细瞧“花苞”时,它就会突然展翅高飞,逃之夭夭。在遭到天敌袭击时,它也会用此法来迷惑敌人,把凶残的禽兽骗走。  相似文献   

10.
一篇好的文章,一本好的小说,它的开头就能吸引读者,而且能引起读者要一口气把它读下去的欲望。能使读者产生寻根究底的兴趣。一场好戏,一部好电影都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序幕。 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开端,出色的引入新课,能在一二分钟内把学生的情绪安定下来,激发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积极  相似文献   

11.
开心就笑     
蜈蚣出游一个寂寞男人买了一条蜈蚣当作宠物,放在盒子里带回家。稍后,他想和这位新朋友一起出去散步,便敲敲盒子说:“喂,老弟,咱们出去走走好吗?”盒子里没有声响。过了一会儿,男人又敲敲盒子说:“喂!去散散步好吗?”蜈蚣还是没有搭腔。他决定最后问一次,于是便把脸贴在盒子上喊道:“喂!你有没有兴趣去散步?”盒子里终于传来微弱的声音:“你第一次叫我时我就听见了,我忙着穿鞋呢。”  相似文献   

12.
那年,小计刚入IT媒体行,还只去过一次新闻发布会,把IBM发的1500字的新闻通稿熬夜改成了2000字的通讯,然后被主编删成150字消息,署名“仨仁”发了。问主编其中道理, 答曰:都是大家呕心沥血整出来的,好意思不发谁 的?新闻要讲公平。 小计讲了一星期的新闻公平就讲不下去了,一 共参加了10个新闻发布会,领了10篇新闻稿,铁石 心肠都砍成了150字的短消息,都署名“仝仁”,投 到要闻版,所有编辑都乐了,说:“你小子以为是播 天气预报啊?只给你留了300字的地方,要不全改一 句话新闻,我们给你开个[仝仁快报],要不挑一条最 重要的,写个消息!”  相似文献   

13.
接到世界知识社要我参加一次“怎样学习国际时事”的笔谈会的通知,感觉很难下笔,因为征文函中所谓的“读者”范围是不太肯定、不太明确的;因此,写文章的对象是谁、笔谈会的“听众”是谁,也就很难肯定、很不明确。“世界知识”有好几十万读者,他们的文化程度和要求,有很大的差别。要想对这许多读者说一些大家都有些益处或听得进耳的话,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比方说吧,十七期“世界知识”笔谈会中四篇出自专家手笔的文章,虽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然而它们究竟是给什么读者去读的却是十分混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怎样教学生去学呢?就历史学科的学习,说说“四字环节”。读。读是学生从事学习的做基本活动。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并获取历史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读是学习之先,正如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多读教材才能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让学生读也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力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反复阅读教材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强调学生读提示、读正文、读小字、看图画、看说明、看注释、思考习题等教材中的所以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感知。从读中得到历史人物高尚情操、献身精神的熏陶,从读中体会文化悠久历史的美,从读中受到民族气节和国家尊严的历史教育,从读中感受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兴衰脉搏。有时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效率,采取按性别或分小组的办法组织阅读竞赛,其效果会更佳。当然,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也得“参与”,了解学生读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相似文献   

15.
国名的由来“阿根廷”(Argentina)一词是从拉丁语Argentum 演变来的,它与西班牙语拉普拉塔的意思都是“白银”。传说,很久以前,阿根廷拉普拉塔河流域有个“白色王国”,国内有座取之不尽的“银山”。1516年西班牙殖民者德索利斯率领的探险队在这条河登陆。他们发现这条河的河水清凉甘甜,就给它取名为“甜海”。1527年,为西班牙王室服务的探险家卡波特率领一支远征队来到这条河的河口。他看到当地印第安人身上佩戴着许多银质饰物,以为找到了传说中的“银山”,便把这条河命名为拉普拉塔河,意即“银河”。  相似文献   

16.
巴黎一家公司生产出一种家用音乐人体秤.当被称者体重超过100公斤时,它便会奏起肖邦的《送葬曲》,以此来瞥告他要节制饮食,加强锻炼,不安再肥胖下去。  相似文献   

17.
徐怀中同志的近作《西线轶事》,始读感觉平平。但,不久你就会被作者描绘的生活图景及人物所吸引,心弦不断被震撼、被扣响。作品好象有一股魔力,牵动着读者的情思,促人思考,使你重新开卷。你会象咀嚼甘榄那样,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回味,视野为之开扩,思想得到启迪,对现实生活有所发现,同时在艺术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美的享受。《西线轶事》并没有展现惊险曲折的情节,也没有描绘所谓“高大完美”的人物,它只不  相似文献   

18.
一 一个人从降临人间就开始了他的阅读.一出生他就用纯净的双眼阅读着这个新的环境,在他空白的人生画卷上写下了第一次的阅读体会--新奇、无忧无虑;慢慢地他学会了用语言在交流中阅读,体会到了人生的复杂与喜怒哀乐;渐渐地他能用心去阅读,读懂了人生的厚重……一路走来,阅读伴随着他左右;一路走下去,阅读还将伴随他前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是我们生命的另一种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看中国     
《世界博览》2012,(6):10-11
外国人看北京精神 为什么不让老百姓自己来决定? 埃里克住在北京,他家门口刚刚挂出来一条横幅,上面是四四方方的几个大字“爱国、创新、包容、厚德”,这是最新的所谓“北京精神”运动宣传。埃里克是《纽约时报》驻中国记者,他认为这些内容乏善可陈:“这是一个严肃的,强制性的宣传横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读起来就像是市政府对市民的一种威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报纸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从传统的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化。它们深知:谁能争取更多的读者,谁就是这场角逐的获胜者。于是,以满足读者需要的通俗化新闻、娱乐化新闻等软新闻大量充斥版面,甚至有不少还走入了庸俗化的极端。因此,读者便又渴望能有更多的硬新闻。然而,符合硬新闻的事件毕竟有限,所以,对软新闻进行“硬化”报道就显得特别有必要。然而把软新闻进行“硬化”报道,使软新闻即非事件新闻经过“硬化”操作之后,便像硬新闻(事件性新闻)那样显示出较强的时效性和新鲜感,它的操作手法正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本文从更深层次分析了软新闻“硬化”报道的必要性、表现和存在的不足,并试图探讨其在今后的新闻写作中改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