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解决电离层活跃期的周跳探测问题,根据无几何无电离层组合特性,构造3个线性无关的三频伪距载波相位组合作为周跳检验量,并以相位电离层残差二阶差分值作为周跳修复验证量。通过对电离层活跃期内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三频观测数据进行处理,验证算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算法可以有效地探测与修复在电离层活跃期内的三频周跳,并适用于三频实时动态的周跳处理。  相似文献   

2.
北斗三频无几何相位组合实时周跳探测与修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周跳实时探测与修复问题,在详细研究无几何相位组合和伪距载波组合原理的基础上,采用伪距载波组合辅助无几何相位组合的方法进行周跳探测与修复。根据北斗三频数据的特点讨论周跳检验量的选择标准,利用最优的周跳检验量对北斗三频数据周跳探测与修复处理。最后利用北斗三频实测数据对本算法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本方法能有效准确地实现周跳的实时探测与修复。  相似文献   

3.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是实现导航定位的必要条件.北斗信号具有三频特性,在构造周跳检验量时具有更大的优势.利用北斗三频载波数据对周跳探测与修复算法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详细介绍了一种联合超宽巷组合和电离层残差法的周跳探测与修复算法;然后,通过设置不同的周跳条件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针对不同大小的周跳和不同频率上同时产生的周跳,算法均能进行精确修复,且算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线性无关原理构造了两组无电离层组合系数,以保证两组组合系数没有共同的不敏感周跳项.采用数理统计和假设检验的原理得到了较为精确的两个组合周跳探测阈值,并验证了由此两个组合构成的周跳检验量对不敏感周跳的全覆盖.最后利用日本连续运行参考站(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s,CORS)网中两个测站的实测观测数据对本文算法的精确性和实用性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表明:算法能够有效地消除不敏感周跳对探测结果的影响,并能够实现对所有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相似文献   

5.
实现周跳探测与修复的关键是构建最优的周跳检验量。本文在伪距相位组合法的基础上,根据北斗三频数据的特点,从理论上对最优组合系数的选取标准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通过对若干组组合系数相关参数的对比,优选出两组最优的组合系数,并联合STPIR组合构建得到最优周跳检验量。通过对北斗三频实测数据的处理验证本文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数值结果说明:本文算法能够正确有效地探测出不同频段上包括不敏感周跳在内的所有周跳并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6.
基于电离层残差法的北斗周跳探测与修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斗周跳探测与修复的问题,利用北斗卫星信号频率特征以及电离层残差法的基本原理,推导并构造了适用于北斗周跳探测与修复的周跳检验量,通过北斗实测数据和人为加入周跳的实验方案,对该周跳检验量进行验算.结果表明:电离层残差法能够较好探测和修复较小的周跳,适用于北斗周跳的探测与修复.  相似文献   

7.
根据北斗三频信号的特点及其组合观测值特性,详细阐述了一种新的非差观测值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该方法利用超宽巷组合(moulborne-wuebbena,M-W)组合观测值优点,对电离层残差法进行相应改进;并通过改进后的电离层残差法获取周跳的位置和大小。计算结果表明:该组合方法可以有效地探测和修复不同大小的周跳,而且适用于北斗三种不同类型卫星的信号处理,说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精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单频多普勒积分法中周跳检测量噪声大,且动态环境下固定阈值不能反映实际周跳检测量噪声的问题,设计了北斗三频多普勒积分组合法,基于滑动窗口和高度角信息构建了自适应阈值模型;联合无几何相位法对北斗三频数据进行周跳探测,以解决三频多普勒积分组合法存在不敏感周跳的问题;采用空间搜索法对周跳组合进行解算,并遵循最小1-范数原则,对北斗三频周跳进行检验修复。实验结果表明:在动态环境下,自适应阈值降低了中、低仰角卫星的周跳误探次数,该方法可探测出包括1周在内的所有周跳组合并正确修复。  相似文献   

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通过观测3个频率组合信号的相位值来获得定位信息。利用三频组合产生的频率具有组合噪声小和电离层延迟小的优点,可以有效地减少单频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在介绍三频导航观测模型和定位原理的基础上,利用三频载波相位观测值进行周跳探测,分析了导致模糊度产生的原因以及解算模糊度的3种算法,通过仿真,验证了利用无几何无电离层模型可以有效地实现对多频组合模糊度的解算。  相似文献   

10.
不敏感周跳是影响周跳探测的关键性问题。从空间几何的角度解释了周跳探测的原理,尤其是不同组合系数之间的几何关系,以及与探测不敏感周跳能力的联系。根据理论分析结果以棱柱体横截面最小的原则选取了两个无几何相位组合和一个Melbourne-Wbbena(M-W)组合实施周跳探测,并尽可能减少不敏感周跳数量。通过北斗三频实测数据的验算。分析了算法在不同类型周跳和不敏感周跳的探测能力。计算结果表明:算法能有效探测各种类型周跳,显著地减少不敏感周跳数量。  相似文献   

11.
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作为描述电离层形态和内部结构的重要参量,对于电离层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周跳的探测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载波相位测量数据预处理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在高精度GPS定位中,卡尔曼(Kalman)滤波在周跳探测与修复中的应用使得能够准确可靠地探测出观测值中可能出现的周跳,利用Kalman滤波算法探测不同的观测数据类型及其组合,并将修复后的观测值与理论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周跳探测和修复有很强的有效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2.
针对CORS系统中流动站观测条件复杂、容易出现周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类最小二乘周跳修复算法.首先利用常规周跳探测方法,确定周跳出现的卫星及频率.然后,利用非参考卫星无周跳的观测值构成的误差方程估计流动站实时位置和参考卫星的周跳值,并将估计出的参数带入非参考卫星有周跳的观测值构成的误差方程中,即可在该类误差方程的改正数中获得非参考卫星的周跳值,从而实现流动站的实时定位与周跳修复.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在多颗卫星同时出现周跳时实现周跳修复和实时精确定位,有效避免了利用抗差估计探测修复周跳时存在的崩溃污染率问题.  相似文献   

13.
周跳的探测与修复是GPS高精度实时定位的关键问题。针对目前大部分方法对小周跳的探测与修复不灵敏、不适用于动态接收机的问题。首先用三差法将载波相位进行处理,减少待解的未知参量,而后用卡尔曼求解三差观测量的方差和修正数向量对周跳进行探测与修复。实测数据仿真和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单频、高动态接收机,可以快速、准确的探测与修复周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双频载波双差相关性进行周跳探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GPS定位中,周跳探测和修复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定位结果的精度.为了有效地探测小于1 周的周跳,利用双频观测数据,根据双差观测方程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一种周跳探测方法.该方法数学模型简单,能够准确探测小于1 周的周跳,并适合于静态和动态定位,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单频非差相位观测值的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跳探测在高精度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数据处理中一直都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实际数据处理中可根据具体测量模式和需求采用已有的若干经典周跳探测方法,但单频非差相位观测值的周跳探测与修复则比较困难.为此提出一种新的周跳探测方法,它是基于灰色理论对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构造的周跳检验量进行建模,通过模型预测检验量的阈值范围对比实测值来判断是否发生周跳.通过对实测GPS静态数据在不同采样率下分别进行周跳探测与修复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高采样率的非差相位观测数据能够快速和准确地修复周跳,为非差精密定位提供了较好的数据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Solar activity effects of the ionosphere: A brief review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Solar radiation, which varies over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modulates remarkably the evolution of the ionosphere. The solar activity dependence of the ionosphere is a key and fundamental issue in ionospheric physics, providing information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variations in the ionosphere and its processes. Selected recent studies on solar activity effects of the ionosphere are briefly reviewed in this report. This report focuses on (1) observations of solar irradiance at X-ray and extreme ultraviolet wavelengths and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solar proxies, in the view of ionospheric studies, (2) new findings and improved representation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solar activity dependence of ionospheric key parameters and the corresponding physical processes, (3) possible phenomena in the ionosphere under extremely high and low solar activity conditions that are unique, as indicated by historical solar datasets and the deep solar minimum of solar cycle 23/24, and (4) statistical studies and model simulations of the ionosphere response to solar flares. The above-mentioned studies provide new clues for comprehensively explaining basic processes in the ionosphere and improving the prediction capability of ionospheric models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