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过对多媒体应用技术理论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媒体同步监视技术的路桥收费监视方法,讨论了多媒体监视系统中各媒体有机组合的方式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花琦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5):9688-9692
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场场面监视能力,基于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提供的定位监视数据,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应用于机场场面运动目标监控的终端显示平台。首先介绍了机场场面监控系统的组成与原理,然后详细讨论了显示平台下电子地图调用显示、数据解析与存储、目标动态定位跟踪、历史轨迹分析等实现方案。机场场面仿真实验表明在该平台下系统利用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提供的监视数据可对机场场面移动目标进行有效监视,实现移动目标动态跟踪、历史轨迹分析等功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场面运行效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多媒体应用技术理论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媒体同步监视技术的路桥收费监视方法,讨论了多媒体监视系统中各媒体有机组合的方式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NDIS的网络监视实现技术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构造一个高性能网络监视系统的角度,介绍了NDIS(Network De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及其在Windows网络协议栈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剖析了采用核心态NDIS协议驱动程序实现与底层网络接口设备具体细节无关的网络监视技术,给出了在内核和核外使用这项技术的基本方法;建立了基于NDIS的网络监视系统的基本构造模型和性能分析模型,给出了系统典型的构造过程和操作过程,展示了系统所具备的良好的结构性、扩展性、并行性、效率性和可编程性,评估了其性能参数,给出了实验方法和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5.
王韬 《太原科技》2014,(2):71-73
随着民航的发展,依靠管制员目视监视指挥的机场场面监视方式已不再适合航空安全的需要,而我国目前广泛使用的场监雷达系统成本较高、监视目标数量有限、恶劣天气条件下容易发生错误、并且存在一定的盲区。于是我国大型机场陆续引进全新的场面监视系统——多点定位(MLAT)场面监视系统。多点定位(MLAT)场面监视系统采用先进的技术,信息化的处理,实现机场的自动定位监视、智能引导、冲突告警,极大提高机场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文章旨在从原理、构成、提高精度的方法及先进性等多个方面全面地分析多点定位(MLAT)场面监视系统,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电厂生产实时监视系统中实时数据库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基于Internet的生产实时网络监视系统建设中,用于监视系统实时信息发布的实时数据库的设计和处理对系统的效率和实时性影响很大,本文主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实时数据库结构优化和解决实时数据访问冲突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
给出了基于JAVA消息服务(JMS)的网络监视系统模型及实现方法.系统分层设计,应用JMS提供的消息通信方式实现网络监控信息的下发和网络设备信息的上传.该系统结构清晰,可靠性高,移植性强.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目前我国轨道交通中视频监视系统进行了论述,介绍了数字视频监视系统,对现在数字视频监视系统的应用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利用Web发布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库的动态发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Web数据库信息发布方法的分析 ,介绍了采用ASP技术实现Web动态信息发布的方法 ,并通过一个科研成果信息库Web发布实例予以了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作者实际参与开发的生产监视系统为背景,详细讨论了生产管理级中的监视系统开发问题,包括多现场总线的数据采集和数据表现,提出了基于B/S模式的解决方案,同时对系统安全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力线通信和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 RIS)辅助传输可提升室内电力物联网的边缘覆盖能力,有必要研究信道、RIS部署和功率分配等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针对电力线接入和分布式RIS辅助传输的混合通信场景,采用对数正态分布的电力线衰落模型、多个RIS模块独立且不同参数的Nakagami分布无线衰落模型,推导了系统中断概率和误码率等理论性能;考虑信道估计算法精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矩生成函数近似等算法建模分析了非理想信道估计条件下的系统中断概率性能;通过序列二次规划法进行系统功率优化分配,获得最佳功率分配值。仿真验证了理论性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比分析了RIS数量及位置、双媒质信道参数、功率分配因子等影响中继系统性能的规律,为电力线通信和RIS在电力物联网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SCADA系统在电力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日益提高,但传统的人机界面系统难以满足电力信息广泛发布的需要。本文探讨了利用Java applet技术来实现基于Web的SCADA人机界面系统。基于Web的人机界面系统可以很好地满足电力信息广泛发布的需要。可以从网上对变电站进行监控,实现了远程诊断和维护。这套系统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实现基于Intemet技术、面向对象技术、数据库技术并且考虑电力市场需求的一体化技术的基础条件已经成熟。本文讨论了在电力市场环境下,实现一体化技术的支撑平台,阐述了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组成,最后讨论了该系统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电力市场电能量结算系统的有关问题 ,指出了结算系统功能设计中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研究开发了一实用系统 ,该系统采用 Inter-net,Intranet,Web技术 ,ASP技术 ,网络数据库技术 ,较好地兼顾了安全性 ,可靠性与效益的要求 .实际运行表明 :系统适应电力市场发展的需要 ,界面操作简单 ,使用方便 .能增加中调与电厂、地区局之间的透明度 ;能帮助领导科学地决策 ,有利于降低成本 ,提高效率 .  相似文献   

15.
对电力系统基于Internet的远程监控系统进行研究,介绍了远程监控实现的基本原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工作过程,并开发了一个监控系统。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该系统综合利用了网络通信的Windows Sockets技术、Web数据库技术扣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实现连接在广域网上的一个网络设备对另一个监控设备的远程访问扣控制,该系统可以推广到许多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针对广西互联网络中心3个节点防雷系统存在的不足,分别从电源线路防雷工程、接地系统工程、等电位连接、屏蔽接地工程以及信号线防雷工程等方面对防雷系统进行整改,并利用现有的网络,实现广西互联网络中心防雷系统的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电力物联网海量边缘侧设备接入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首先分析了边缘设备安全接入需求;然后研究了融合协议过滤、协议适配、网络安全隔离、安全接入认证技术于一体的物联网边缘侧安全接入认证技术。基于上述技术,设计了包含外网处理单元、隔离交换单元、系统管理单元、密码运算单元和内网处理单元在内的电力物联网安全接入认证装置;最后选取某省充电桩运营系统作为试点应用场景,分别从安全性能和通信性能两方面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该安全接入认证装置能够在基本不影响设备通信性能的前提下,实现电力物联网海量设备的安全接入认证,在面对不同类型边缘设备接入时仍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泛化性,可有效降低核心业务系统被非法入侵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电力系统负荷预估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基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和Internet/Intranet实现的机动负荷测量系统,包括硬件的开发和系统结构。该测量系统已经应用于澳大利亚电力系统,并成功地提取出了系统的震荡信息。分析结果表明,监测系统能够成功地记录电力系统的功角变化,进而进行事后故障分析,并可以实时监视系统的震荡情况。  相似文献   

19.
电力系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现有电力信息系统的安全主要基于RSA等加密算法,面临互联网算力提升和量子计算机的威胁。根据电力系统对信息安全的迫切需求,以及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中的无条件安全性,探索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电力信息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基础的标准SSL协议过程及其安全要素解析,设计了同互联网基础相容的量子安全增强方法——利用预置量子随机数(基于量子随机数发生设备、量子密钥分发网络)进行随机数源强化,在开源OPENSSL VPN平台上进行相应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利用量子随机数源进行量子化改造的方案能实现系统安全的根本性改善,同时不显著增加系统复杂度或系统开销,对电力信息系统安全实现增强。  相似文献   

20.
管理信息系统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迅速推广,为电力企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手段。原有单机作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必将被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所取代,现有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已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主流。本文以阜新电业局的MIS网络系统为例,介绍MIS网络系统在电力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