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查理·达尔文(Charles Darwin)死于1882年4月19日,已去世100年,可是他的名字仍然使原教旨主义者战栗,并使科学家们扩展其战线。什么是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常说他的生物学工作包含着两个不同的目标:证实进化的这一事实,并提出自然选择是它的主要机制。他写道;”我的心目中有两个明确的目的:第一,证明物种并非各自独立创造,第二,自然选择是变化的主要起因。  相似文献   

2.
吕宝忠 《自然杂志》2010,32(3):172-175
在人类起源这一问题上,达尔文和进化论的另一奠基者华莱士争论激烈。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其后又加上性选择)理论足以解释人类起源;但华莱士则认为,自然选择(加上性选择)仅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如人的精神现象不能仅仅用自然选择充分说明。基因组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的发展强烈支持华莱士之说。本文试图从基因.社会.文化三位一体视角分析有关人的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3.
多种因素影响进化 关于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具有讽刺意味的事实之一是,虽然该理论提供了充足的证据,证明新物种由已有的物种进化而来,但并未告诉我们这是如何发生的。不难发现自然选择能导致某个物种随时间变化,但单一物种为何分裂成进化树上的两个完全不同的分支却不是那么清楚。  相似文献   

4.
自达尔文始,人们就开始探究语言和音乐的进化起源.迄今为止,这个问题尚未定论.Science在创刊125周年之际,将其列为未来最具挑战的科学问题之一.从进化角度说,自然选择应满足3个标准:人类特殊性、能力先天性和脑机制的特异性.本文围绕这3个标准,对语言和音乐的进化起源进行论述.在语言方面,阐述了人类语言的领域特异性,个体语言发展理论以及语言进化的脑基础,并指出未来研究应针对语言进化的争论焦点,采取多种技术,多学科交叉合作进行研究;在音乐方面,发现已有音乐心理学研究结果既不能完全支持音乐适应论,也不能支持非适应论,未来研究应从音乐能力的不同维度考察音乐进化起源,并以原始母语为切入点深化音乐与语言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生物适应进化及其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分子生物学成就为依据,从生命遗传的物质基础和生命存在的环境基础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进行论证,提出了生物适应进化学说以及生物适应进化的分子机制,这一理论指出生物对其环境的适应是进化的主要原因,而环境因素(负熵流)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分别是对进化树的自然疏枝和人工修剪。  相似文献   

6.
王润 《世界科学》2006,(1):48-48
科学家总是在寻找关于自然选择的具有绝对说服力的例子,来说明哪些物种的进化和改变缘于环境、疾病、气候或者其他什么因素的影响。但是移除了自然选择的压力,同样会产生进化。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谷迅、苏志熙、黄伟提出生物进化动力新假说,认为在后生动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的偏向性突变是导致酪氨酸丢失和复杂酪氨酸激酶调控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对目前的“后生动物进化过程中酪氨酸丢失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的权威观点进行了修正。该成果于2011年5月20日发表在Scielice上。  相似文献   

8.
1.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反驳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以来,有关生物进化的争论一直是持续不断。生物遵循自然法规进化这一观点,曾直接影响了人类的价值观,乃至宗教观,因而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人们在感情上当然无法接受,但也不能把和达尔文进化论相悖的理论完全看成是反科学的而予以摒弃。在20世纪30年代,群体遗传学建立之前,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说一直被认为处于劣势。特别是主张“获得性遗传”和“依靠生物内在创造力量进化”的拉马克  相似文献   

9.
人类停止进化了没有?进化论的下一次爆炸性事件是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不论是公众还是权威生物学家都有这样的共识:人类进化已经结束了,自然选择与我们已经不相干了.换句话说,从石器时代到眼下,人类的进化都没有什么进展了.  相似文献   

10.
<正>在自然界的进化大舞台上,动物们的表演精彩纷呈,让我们大开眼界。通过了解智慧有爱的大猩猩、各种珍奇鸟类和以勤劳著称的小蜜蜂等动物的进化历程,也许有助于我们探索人类进化的奥秘。动物行为科学告诉我们:自然选择不仅创造了动物身体构造上的诸多适应性,比如适应各种需要的眼睛、翅膀、牙齿和爪子,  相似文献   

11.
进化论不仅成为生物学家的杨心,还登上了其他学科的舞台.物理学家根据达尔文观点,建立了"宇宙哲学的自然选择论",认为存在"多元宇宙",它是从一个简单的宇宙"进化"成不同的多个宇宙的;计算机科学家借鉴进化的概念和原理,创造出"遗传编程"并广泛应用于寻找复杂问题的最优解答,包括预报天气、优化药物组合等;新兴的进化医学从进化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对疾病的易感性,以增进我们的健康;进化发育生物学为研究物种变异带来了曙光.  相似文献   

12.
调查发现,全世界的儿童和幼儿都存在不喜欢吃蔬菜的现象。如此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现象,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借助达尔文学说,最近科学家发现了儿童不喜欢吃蔬菜的奥秘———这是由自然选择进化出来的一种在儿童期的自我保护行为!事实上大多数植物都是有毒的,吃多了便会中毒;而大多数动物都是无毒的。植物为什么会有毒?植物在遇到危险时不能跑掉,不能跑掉所带来的风险就是被吃掉。为防止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植物必须保护自己。为此,它们进化出了一套化学武器———毒素。这些毒素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防止自身被昆虫和草食动物吃掉的灭顶之灾!人…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0年代,加拉帕哥斯群岛的达尔文雀被一种寄生蝇寄生,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有科学家赞成对达尔文雀进行救助,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极力反对这一行为,因为这样会干预它们的进化。早在格兰特夫妇研究达尔文雀时,他们就发现这类雀鸟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进化速度很快。究竟达尔文雀未来的命运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14.
吕宝忠 《自然杂志》2018,40(4):290-296
为揭开在被野兽猎杀的威胁下而胆战心惊生存的原始人是如何成为"万物之灵"的,简述了智人进化的历程,指出此过程是由自然选择、文化进化和人工智能设计的进化三部曲所构建的。最后,展望了人类乐观和悲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关于分子进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对综合进化论的发展。生物分子顺序的分析,可以重建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遗传密码的发现,证实了所有物种基本的生命机制的统一性。所有物种和个体的遗传和形态发生,都可归诸于基因组的信息。基因组的信息也是自然选择得以作用的唯一信息。核酸遗传信息向蛋白质传递的顺序的不可逆性,证明了“获得性状”是不可能的。分子生物学表明,生命体具有一种结构和机制以保证一模一样地复制自身结构以及复制在这个结构中发生的突变类型。由此可见,生命的特权是保守,进化不是生物的一个规律。有三类与选择进化论格格不入的理论:一是认为物理规律不能说明生命的存在和进化的活力论;二是认为进化不仅是生物的规律,而且是整个宇宙向上渐进的规律的泛灵论;三是以某些热力学家为代表的、主张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和进化的必然性的泛灵论。如果接受选择的进化论,必须认为生命在地球上的出现,任何物种以及人类、社会的存在,都是在整个宇宙中只发生一次的事件,是完全不可预言的。  相似文献   

16.
邓立彬  汤晓丽  康健  王青芸  曾长青 《科学通报》2007,52(18):2127-2134
自然选择是人类进化的动力, 直接影响人群分化. 目前对于自然选择在人群分化中的作用及其功能还知之甚少. 为了探讨这一问题, 本研究利用人类基因组国际单体型图计划的数据分析人群的遗传分化. 通过群体基因组学策略扫描常染色体区, 共发现了12669个高人群分化的SNPs和1853个人群特异的自然选择“候选基因”, 并通过基因诠释确定了121种受到强选择压力的生物学过程. 多层次分析显示, 人类基因组中存在普遍的正选择信号, 这些信号聚集于特定的染色体区域; 且多数“候选基因”和相应的生物学过程均局限于特定人群中, 提示自然选择在人群分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为从群体遗传和功能学角度深入研究自然选择和人群分化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
在分子进化改变的产生中,机遇比自然选择更为重要。大多数突变在选择上都是中性的,既非有利又非不利。  相似文献   

18.
<正>依比茲壁蜥被认为是岛屿进化生物学中的最佳案例:仅仅数十米的距离,就带来了这种壁蜥身体颜色的巨大差异。自然选择在它们的进化之路上,展示了一个最美妙的奇迹。岛上的“明星”树林中,太阳刚升起一会儿,但空气中已经弥漫着一股温暖的感觉。一些闪闪发光的蓝绿色蜥蜴匆匆掠过,向着阴暗处跑去……穿过浓密的矮树林,是一条布满岩石的狭长海滩。海滩一路向北延伸,与地平线完美地融为一体。这就  相似文献   

19.
中性学说的出现是进化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对在分子水平上生物进化的现象和规律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看来,中性突变是存在的,它是潜在的有利突变,是遗传的一种稳定机制。分子进化的主角不是中性突变,而是有利突变,有利突变通过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所谓基因突变的偶然性是,突变不考虑对生物生存是否有利或有害。偶然性为生物进化  相似文献   

20.
几十年来,无论是公众还是世界最杰出的生物学家,几乎都已形成一个共识:人类的进化已经结束.自然选择已经与人类没有什么关系了。有科学家指出,自从5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以来,就一直再没有发生生物学上的变化了。这一理论根深蒂同,事实上已被奉为金科玉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