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尖晶石型LiMn2O4正极材料的电压平台高、原料来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但由于Jahn-Teller效应导致晶格畸变和Mn3+歧化分解导致过渡金属锰的溶解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本文探究了不同Mg2+掺杂量对LiMn2O4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iMg((x))Mn((2-x))O4(x=0,0.01,0.03,0.05)样品,并对其组织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立方尖晶石结构,呈截断八面体形貌。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当x=0.03时,LiMg0.03Mn1.97O4样品在0.2 C下具有较高的放电比容量和最高的首次库伦效率(98.44%),循环稳定性最佳;在0.5 C下循环100圈后仍具有119.3 mAh/g的放电比容量,容量保持率高达92.62%。  相似文献   

2.
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在能源存储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开发具有高比容量和稳定循环性能的AZIBs正极材料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工作利用钼酸铵与盐酸多巴胺的络合反应,采用简单的共沉淀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三维纳米花球结构的聚多巴胺-钼氧化物(PDA-MoOx)复合材料。聚多巴胺(PDA)的引入不仅可以缓解内应力、抑制体积膨胀,而且可以通过引入功能基团来增加活性位点。得益于独特的结构优势和PDA的协同作用,PDA-MoOx在水系锌离子电池中的可逆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明显优于MoOx。在100 mA·g-1的电流密度下充放电150次,PDA-MoOx材料的可逆比容量稳定在160 mA·h·g-1左右,而MoOx材料的容量仅剩7 mA·h·g-1。即使在1 000 mA·g-1,350次循环后,PDA-MoOx材料的容量...  相似文献   

3.
三元正极材料因比容量高、成本低和较为环保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和青睐,但其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较差。通过固相包覆法制备了纳米Al2O3以及LiAlO2包覆的LiNi1/3Co1/3Mn1/3O2材料,对所制备材料的结构及形貌进行系统表征,结果表明,两种包覆均在保持正极材料结构的基础上成功形成了表面包覆层。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用质量分数为1%的Al2O3包覆时,其初始放电容量从原始材料的159 mA·h·g-1提升至162.57 mA·h·g-1,循环35次的容量保持率由74.38%提升至94.89%;用质量分数为3%的LiAlO2包覆时,初始放电比容量提升至164.85 mA·h·g-1,前35次的容量保持率较未包覆材料均有所提高。此外,经包覆后正极材料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均有所提高,电压衰减和电化学阻抗降低,...  相似文献   

4.
磷酸钒钠(Na3V2(PO4)3,简写为NVP)具有钠离子快速导体结构,被认为是很有前景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是NVP的低电子导电性以及循环过程中大的结构变化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进程。通过在NVP中引入导电碳载体以及进行微量的钛掺杂,显著提升了其电子和离子导电性。碳载体可以改善其电子导电性,同时为其体积变化提供了有效的缓冲;而微量钛掺杂一方面可以提升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加快了离子扩散和传输。碳包裹和钛掺杂的协同效应极大地改善了磷酸钒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在恒电流充放电测试中,0.1 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周后,其可逆容量可以达到111.7 mA·h·g-1;在倍率测试中,在10.0 A·g-1电流密度下,可逆容量可以达到85.3 mA·h·g-1。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高钠含量的P2型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0.93Li0.125Ni0.25Mn0.45Ti0.125Zn0.05O2(NLNMTZ).研究发现,该材料电化学曲线平滑,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出色的倍率性能.在20 mA/g下,容量高达117.6 mAh/g;在200 mA/g下,7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0%.  相似文献   

6.
利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出β-MnO2(MO)和5%Cr掺杂的β-MnO2(CMO),Cr掺杂后MO的(110)晶面间距从0.311 nm增大到0.312 nm,有利于其作为水系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Zn2+在晶体中的脱嵌,显著提高了电池比容量及充放电过程中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三元层状结构LiNi1/3Co1/3Mn1/3O2具有较高的可逆容量、结构稳定性、热稳定性和相对较低的成本,成为电动汽车领域最具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综述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结构、电化学性能及对其进行性能优化的掺杂、表面包覆和制备特殊纳米结构材料的3 种方法。其中,纳米材料的研究是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与粒子尺寸、形貌、多孔性、结晶性和比表面积紧密相关。因此,提高正极材料LiNi1/3Co1/3Mn1/3O2的电化学性能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法在不同碱性条件下制备了不同形貌结构的SnO2和SnO纳米材料,研究了两类锡基氧化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储锂性能. 结果表明: SnCl2·2H2O直接水热水解或在碱性较弱时生成SnO2,当碱性较强(pH>13)时则生成纳米SnO; 与SnO2相比,SnO因其特殊的交叉网状花簇结构,表现出较高的首次充电、放电容量(1 059、1 590 mAh/g,库伦效率66.6%)、循环稳定性(循环500次,可逆容量达315 mAh/g)和倍率稳定性(在2.0 A/g下的可逆容量达到548 mAh/g). 碱性越强,SnO2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稳定性越好,这归因于碱性越强生成的SnO2颗粒越小,增大了电解液与电极材料的接触面积,缩短了Li+的传输距离,提高了循环稳定性和倍率稳定性. 研究结果为寻找长寿命、高容量负极材料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富锂材料虽然具有超高的比容量,但由于氧的氧化还原不完全可逆,因此会出现电压衰减和结构不稳定的现象。本文首次采用分布共沉淀的方法以通过控制过渡金属元素的分布来实现对两相分布的调控。经过检测发现成功的增加了颗粒内部中LiMO2(M = Ni、Co、Mn)相的含量以及颗粒表面Li2MnO3相的含量,并在表面形成了Li4Mn5O12尖晶石相。这使得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LR(原始)在 1 C 500 圈循环后的放电比容量为 72.7 mAh?g?1,而GR(改性样品)的放电比容量仍为 137.5 mAh?g?1。在1 C循环220圈后,GR 的放电中压仍然保持在3 V以上。因此,通过调节两相的局部状态可以有效地稳定材料结构和抑制电压衰减。  相似文献   

10.
作为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普鲁士蓝类似物的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不够理想,本研究使用熔盐对普鲁士蓝类似物K2NiFe(CN)6(KNF)进行改性. SEM表征表明熔盐法处理后的样品具有更为粗糙的表面,BET结果表明熔盐法改性后KNF的比表面积由3.0 m2/g提升到157.4 m2/g,并展现出了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60 m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其可逆容量为56.3 mA·h·g-1,容量保持率为87.8%. EIS结果进一步证实熔盐法处理后样品阻抗明显减小(从3 954Ω降到2 740Ω)、具有更好的电子传导率.本文使用的熔盐法操作简单,可以在不破坏材料本身的前提下有效提升KNF等普鲁士蓝类似物的电化学性能,是一种有潜力的改性手段.  相似文献   

11.
用一种改进的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制备了粒径均一、近球形的Mn0.4Ni0.4Co0.2(OH)2, 再通过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高密度的LiMn0.4Ni0.4Co0.2O2正极材料。结果表明,在沉 淀体系中加入F-,可以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制备出振实密度为2.3g·cm-3的LiMn0.4Ni0.4Co0.2O2正极材料。对产物进行了XRD、SEM和充放电测试。SEM测试结果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形貌; XRD测试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层状结构,无杂质相存在。在充放电电压区间为3.0~4.4V,电流密度为30mA·g-1时,首次充电和放电容量分别为185和164mAh·g-1,经过50次循环,放电容量仍能保持90%。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日渐普及导致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和报废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对废旧电池正极材料进行修复再生利用具有重要的环保和经济意义。通过传统浸出方式回收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能够实现正极材料的资源化利用,但存在流程复杂、经济效益低、污染严重等问题;而仅通过补锂的方式修复得到的再生正极材料存在循环稳定性差的缺陷。本研究通过固相烧结法补充废旧LiFePO4中损失的锂离子,并加入葡萄糖促进 Fe3+还原的同时在LiFePO4表面形成碳包覆层。此外,在补锂过程中加入Mg2+实现修复再生和掺杂改性同步进行。结果表明,再生过程中同步掺入Mg2+可以明显提高晶体结构稳定性以及锂离子扩散系数。再生LiFePO4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1 C倍率下,Mg-RLFP的首次放电容量为131.8 mAh?g?1,200圈和400圈容量保持率分别达到98.8%和92.2%;在0.1 C和10 C的倍率下,Mg-RLFP的放电容量分别为142.9·mAh?g?1和95.5 mAh?g?1。研究结果表明,补锂过程中采用碳包覆与镁离子掺杂同步改性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修复废旧LiFePO4正极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以共沉淀法制备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NaNi0.4Mn0.4Fe0.2O2,采用Al3+有效控制和平衡共沉淀反应的过程.考察了加入Al元素带来的热力学耦合效应及对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n2+,Ni2+和Fe2+离子共存的环境中,由于Al3+更高的过饱和度和更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ΔG)所产生的热力学耦合效应,显著改变了溶液离子之间的沉淀驱动力,加速Ni2+和Mn2+的沉淀并抑制Fe3+的沉淀.Na[Ni0.4Mn0.4Fe0.20.995Al0.005O2正极材料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这归因于引入Al3+制备得到高质量的前驱体([0.4MnCO3·0.4NiCO3·0.2Fe(OH)30.995·0.005Al(OH)3).  相似文献   

14.
以碳酸锂、四氧化三钴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 iCo0.95A l0.03Zr0.02O2,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并组装实际电池测试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材料的实际电化学可逆容量达142mAh/g,3.6v以上电压放电容量比例达85%,循环性能好.  相似文献   

15.
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Li1.18Ni0.15Co0.15Mn0.52O2, 并对其进行Cu3(PO4)2表面修饰. 用X射线衍射,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测试样品的表面形貌, 并对样品进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及电化学阻抗谱测试. 结果表明: Cu3(PO4)2均匀包覆在材料表面, 以非晶态存在, 修饰后Li+在过渡金属层中的有序排列被破坏; 表面修饰后富锂材料的首圈库仑效率由77%提高至94%; 表面修饰前后材料的初始放电比容量均为244 mA·h/g, 100圈循环后经Cu3(PO4)2表面修饰的富锂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为203 mA·h/g, 容量保持率为83%; 表面修饰后的材料在3.0,2.7 V出现了一对氧化还原峰, 相对应在充放电曲线出现新平台; Cu3(PO4)2修饰后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的阻抗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6.
CuO掺杂纳米SnO2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SnCl4·5H2O、Cu(NO3)2·3H2O和NH3·H2O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CuO掺杂的纳米SnO2粉末.运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手段对合成粉末进行了表征.将合成粉末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了其充放电容量、循环性能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可以得到平均粒度为87 nm的CuO掺杂的纳米SnO2粉末;在SnO2中掺入CuO,并没有改变SnO2的结构,但能够有效抑制SnO2粒子的长大;CuO掺杂的纳米SnO2粉末的可逆容量可以达到752 mA·g-1,经60次循环后,CuO掺杂的纳米SnO2粉末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3.6%,优于纳米SnO2 (92.0%),掺杂CuO改善了纳米SnO2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出层状结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1-xCoxO2(0.1≤x≤0.5)。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进行分析表明材料具有明显的层状结构和良好的结晶性。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LiMn0.5Co0.5O2的最高放电容量为175mAh/g,并且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在3.0~4.5V的冲放电电压范围内,经过20次循环,可逆容量达95%。对实验结果的研究表明,随着Co含量的增加,材料具有更明显的层状性能和更优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共溶剂水热法制备五氧化二钒纳米棒,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电化学工作站和蓝电测试系统对样品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得样品均为纯V2O5相,结晶度较高;金属离子掺杂后V2O5的形貌由棒状变成微球状。CV曲线结果表明,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具有良好的可逆性;掺杂金属铜离子的V2O5表现出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初始比容量为273.30mA·h/g,在循环5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99.04%;金属铜离子的掺杂可进一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9.
在超声环境下,采用强氧化法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切割成长径比小于5的超短碳纳米管(SSCNTs),通过简单的湿化学法将其与MnOx纳米颗粒(MnxNPs)植入还原性氧化石墨烯片层中,热处理后,形成GS-SSCNTs-MnNP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等制备材料的形貌结构,采用循环伏安和恒流充放电研究其锂离子电池负极性能.结果表明:GS-SSCNTs-MnNPs纳米复合材料在180 mA?g-1电流密度下具有高达1 100 mA?h?g-1的可逆容量,且表现出优异的功率和循环稳定性能,循环100圈之后,仍具有高达837 mA?h?g-1的可逆容量(1 440 mA?g-1).  相似文献   

20.
用碳酸盐同沉淀法合成了LiNi1/3Mn1/3Co1/3O2正极材料,采用XRD(X7-Ray Diffraction)、SE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差分计时电位法和充放电循环等对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XRD分析表明在合成温度为800℃或更高时,所合成的产物均为α-NaFeO2型的层状结构,SEM分析表明在合成温 度为800或850℃时,产物为微小晶粒团聚成的球形颗粒,合成温度为900℃以上时,产物颗粒发生破碎,形状不规则。950℃合成的LiNi1/3Mn1/3Co1/3O2材料在2.5~4.4V电位区间内, 首次放电容量为162 mAh·g-1, 并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随着充放电电压的升高,首次不可逆放电容量增大, 循环稳定性减弱。在低温(800, 850℃)下合成的LiNi1/3Mn1/3Co1/3O2材料与高温下(900, 950℃)得到的材料性能有很大差别,这是由于在高温和低温下得到材料的结构差别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