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甘肃省各主要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调查各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存在问题,进行适宜性评价,计算浅层地温能热容量,对各城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燕栋 《广东科技》2014,(16):140-141
浅层地温能属于新型的、可再生绿色能源,在能源资源短缺的当下,其利用前景十分广阔。结合某市的水文地质特征、气候特点和地貌特征等情况,全面分析了该市浅层地温能的赋存。在分析该市浅层地温能赋存状态的基础上,探究了层次分析法下的浅层地温能适宜性研究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评价西宁市浅层地温能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进行适宜性分区,进而对较适宜区和适宜区进行计算和评价。结果表明:(1)西宁市通过利用浅层地温能可减少地源热泵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2)每年西宁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较适宜区和适宜区可节省环境治理费用14 509.25万元。本研究为西宁市浅层地温能地源热泵的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对浅层地温能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之一,目前以浅层地温能为专题的管理系统尚不多见.采用GIS控件ArcGIS Engine嵌入Visual Basic.NET的方法为技术平台开发的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能空间信息系统,能有效管理该区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和利用.该系统有数据管理、图形显示、查询等一般功能,此外,在空间分析模块中加入了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本文重点介绍了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评价模型的构建与实现过程,最后在系统中利用该模型对北京平原区地下水热泵进行了适宜性区划,得出了平原区地下水热泵适宜性分区图.因此,该系统能够为北京平原区浅层地温资源的利用管理等提供决策和支持.  相似文献   

5.
张波  郭彪 《甘肃科技》2011,27(10):59-62
地下水源热泵系统是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方式,近年来在国内被广泛推广。在充分利用现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查明城区内地下水系统所蕴藏的浅层低温能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规律,并结合张掖市城区局部应用地下水源热泵实际工况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该市浅层地热能资源大面积开发规划提供依据,也是保证浅层水源热能资源利用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为了准确模拟预测河北水勘院正定基地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期间的地下水渗流场与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避免未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运行期间出现的冷热贯通现象与冷热堆积问题,通过总结分析地下水源热泵的应用与模拟研究现状,针对浅层地温能开发与地下水环境模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渗流与热量运移三维耦合数值模型,并结合未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工况,预测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未来地下水源热泵系统的热平衡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示范工程按设计方案运行,抽、灌井之间存在热贯通现象及冷堆积问题;提出了当浅层地温能开发存在冷堆积时,在不改变冷热负荷和抽灌井间距时,可采用运行一周期后互换抽水井与回灌井的方案,以有效缓解地下水源热泵工程热贯通现象与冷堆积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莹 《广东科技》2012,21(11):163-164
浅层地温能是指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的热能,即通过地源热泵换热技术利用的蕴藏在地表以下200m以内,温度低于25℃的热能。其主要利用方式是通过传热介质与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地下水进行热交换的地下水换热系统  相似文献   

8.
岩土热物性参数是地源热泵工程建设设计的重要指标。至2010年,昆明盆地尚未开展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工作,可参考地源热泵工程建设无岩土热物性资料。本文通过水文地质钻探取样,试验测试获得岩土体热导率、比热容与岩土物理参数,对岩土体热物性与物理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昆明盆地岩土体热物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浅层地热能与干热岩是地热能中最具潜力的部分,前者通过给建筑供暖(制冷)减少国家能源需求,后者则通过高温发电增加国家可再生能源供给,两者都具有资源潜力大、清洁环保的优势,其开发技术地源热泵与增强型地热系统也具有原理上的相似性。本文对比分析了浅层地温能与干热岩的基本概念、资源潜力、节能效果、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讨论了两者间的优缺点及开发前景,针对中国地热资源赋存特征及国家能源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地热向深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张继武 《甘肃科技》2014,(6):37-39,19
场地浅层地热能开发设计应在确定该场地是否存在浅层地热能资源、是否具有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勘查评价,提出适宜的、合理的开发利用设计。  相似文献   

11.
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是利用浅层地温能为室内活动场所提供冷热源的清洁节能新型中央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与传统中央空调系统利用水冷或者风冷螺杆机搭配锅炉的方式相比较,大大节省了能源的消耗。本文通过一个成都地区实例项目分析比较,以证明地源热泵空调系统通过节能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在运行费用上与传统中央空调相比优势明显。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将在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南方地区岩溶监测中物探方法的研究,在结合地质资料的情况下比较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以及地质雷达等方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在“双碳”目标政策背景下,开发地热能在调整能源结构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大现实及战略意义。地热资源勘查是地热能开发利用深度与广度的前提和基础。在论述中国浅层地热能型、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分布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常用于地热资源勘查的遥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技术的机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单一勘查技术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用性。今后应从地热勘查技术综合应用、新勘查技术开发和高精度探测设备研制等方面开展攻关研究,从而提升地热资源勘查与评价程度和精度,以期对中国未来地热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各种丰富的矿产资源,比如煤炭、金属等资源,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对其的开发力度很大,同时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对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浅层矿产资源的开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量,而深部矿的开发,需要借助于先进的矿产地质勘查技术.本论述对矿产地质勘查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分析了不同地形条件下使用的矿产地质勘查技术,并且建议在发展过程中对矿产地质勘查技术进行不断创新,确保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能源保障.  相似文献   

15.
2006年3月1日,一辆由四川遂宁开往广东顺德的39座科威达客车装载42名乘客途经南宁,行驶至南梧高速公路横县段3公里 767米处突然发生火灾,造成16人死亡(其中成人14人,儿童2人),2人受重伤、5人轻伤.事发后,消防部门对原始现场进行了勘查,并经过细致的勘查和分析,查明这起跨地域行驶的长途客车火灾原因为发动机前部回油管漏油遇高温起火所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依托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程,建立区域地下水热耦合数学模型,研究分析典型枯水年内河水位对浅薄含水层地温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枯水年河水位变化会导致浅薄含水层冬季抽水井中心降深最大影响范围达到8.1km2,夏季达到7.6km2,最大降深值随河水位抬高将逐渐减小;浅薄含水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之后,温度场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与天然状态相比,冬季降,夏季升;浅薄含水层所提供的地温能受冬、夏河水位的影响,与实际所需负荷产生矛盾,需要采取合理可行的工程措施,满足对冷、热负荷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借助广东茂湛高速公路水泥砼路面维修处治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工程施工中路面板浅层灌浆和桥台台背深层灌浆这两种施工工艺的技术细节,并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分别浅析了这两种工艺的过程控制,特整理形成本文,以供业内同行日后在进行类似工程施工控制时能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能源桩是利用建筑桩基础与周围岩土体进行热交换的新型结构和换热构件,具有高效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和节省地下空间等优点。由于对桩周岩土体温度-应力耦合行为认识的匮乏,能源桩的设计和安全服役面临新的挑战。该文首先总结了饱和黏土温度-应力耦合的体积变化规律,简要评述了现有岩土热力耦合本构模型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清华热力学岩土本构模型(Tsinghua thermodynamical soil model, TTS模型)的理论框架,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和标定方法;最后开展了饱和高岭土升温排水试验和能源基础的有限元分析。基于TTS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升温过程中,能源基础的承载能力有微小降低,界面正应力、切应力均发生衰减;随着基础深度的增大,界面切应力随温度升高呈非线性增加,而界面正应力变化较小;升温降温后,桩土界面的接触减弱,基础沉降有所增大、承载能力有一定降低。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城镇居民使用浅层地下水问题,结合天津市静海县浅层地下水的使用情况,对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如何合理利用浅层地下水以及保证使用安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分析焦作地区浅层地下水硬度污染物与地下水其他化学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该区浅层地下水硬度的污染机理,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建立水质模型,模拟预测浅层地下水中硬度污染物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该区浅层地下水硬度污染严重,主要原因是工矿企业污废水排放和对浅层地下水的不合理利用,造成进入浅层地下水的污染物增多,直接引起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另一方面使得本区浅层地下水的化学场、动力场发生变化间接引起本区浅层地下水硬度升高。模拟结果显示,浅层地下水中硬度污染物的迁移明显受到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迁移方向与地下径流方向基本一致,自西北向东南方向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