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问技术必然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从分析技术本质入手,提出:如果技术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世界的一种关系,那么技术必然性就是这个关系的展现方式和展现的历史状态。它是指人类文明技术化的客观,历史性过程。应该从追问技术必然性中寻找技术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此观点对人文主义者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进行反思。指出研究技术必然性问题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穆勒的系词观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1)系词是与主词和谓词相并列的、命题的第三构成元素,是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指号"、联结主词和谓词的"标记";(2)系词具有双重意义,除作为"指号"或"标记"外,还可以表示"存在",但在命题中系词并不必然意指"存在";(3)在"A is not B"这种形式的命题中,"not"是系词"is not"的一部分,不是谓词的一部分;(4)就命题的模态而言,"过去"、"现在"和"将来"隶属于系词,而"可能"、"必然"和"偶然"不隶属于系词。总的来看,穆勒的系词观是一种典型的"第三元素的系词"观,不同于弗雷格、拉姆塞的"第二元素的系词"观。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公理系统中的原始命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原始命题之间的蕴涵是一种纯形式蕴涵,它与一般实质蕴涵的区别是,纯形式蕴涵具有非传递性,一般实质蕴涵则满足蕴涵传递律。公理系统中有限个原始命题推导出结论命题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多因一果的推理。这种推理需要对究竟依靠多少个原因命题作为前提,进行主观的选择。本文将多因-果同一因一果两种推理方法作了比较,并简单解释了以往认为欧氏第五公设不能被证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对公理系统中的原始命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原始命题之间的涵是一种纯形式蕴涵,它与一般实质蕴函的区别是,纯形式蕴涵具有非传递性,一般实质蕴涵则满足蕴函传递律。公理系统中有限个原始命题推导出结论命题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多因一果的推理。这种推理需要对究竟依靠多少个原因命题作为前提,进行主观的选择。本将多因-果同一因一果两种推理方法作了比较,并简单解释了以往认为欧氏第五公设不能被证明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高阶表征理论认为一个有意识的心理状态需要被另一个高阶心理表征。简单性论证和现象学论证是它的两个主要论证,它们的策略是先把意识看作高阶心理对低阶心理的觉知,然后用表征来定义觉知,最后把意识状态解释为高阶心理以低阶心理为表征对象的再表征。简单性论证的问题是没有进一步澄清表征的过程,现象学论证则没有充分说明自我表征命题如何从经验判断过渡到必然性判断。高阶表征对意识解释的实质是把意识状态看作不同心理状态之间的表征关系,但对其中的表征机制这一核心问题缺乏详尽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蕴涵论题认为,一个人"看到P"蕴涵他"知道P"。这个论题在知识论里面受到广泛讨论。从知识论的析取主义来看,如果我们支持蕴涵论题,并且以"看到P"作为"知道P"的理由,那么我们就会陷入根据难题,因此我们需要拒斥蕴涵论题。反对该论题的主要论证策略是来自信念的论证,即一个人可以看到P而不相信P,因此不能算是知道P。在此基础上,知识论的析取主义者可以进一步区分"看到P"和"知道P"这两个认知状态之间的差异。这场争论的核心问题是,来自信念的论证是否反对了蕴涵论题。针对信念论证的批评,文中首先指出来自信念的论证是有效的,并且重新刻画了信念论证的结构。此外,本文将进一步考察"看到P"与"知道P"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现象的相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象学的现象与量子力学的量子现象属于不同的领域,但是,它们之间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表现在显现的活动、显现者本身及其演化都属于现象概念。从方法论来看,它们也具有很大的相同性:现象都用“可能性”概念来描述;对现象的全面理解则从基本上相同的自由变更原理和互补原理来展开。  相似文献   

8.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及其功能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和科学关系在现象层面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没有一个恒定的模式。从本质上看,宗教和科学则存在世界现和方法论的对立。宗教神学本质上是以信仰超自然方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而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中断了自然和上帝之间的传统联系,只要科学继续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那么,宗教与科学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鸿沟。但是,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人是决定宗教价值和科学的价值的主体和关键。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我们将发现宗教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的客观需要的两种相互补充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9.
群体对一个命题可能的知道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n人组成的群体对一个“外部世界”的命题p有2“个可能的“知道”状态,但当我们要分析群体成员之间“相互知道”或“相互不知道”p的关系时,我们发现,该群体有无限多个可能的认知状态。公共知识为群体中对某个真的事实知道及相互知道的关系。公共知识的递归定义为:一个命题是公共知识,当且仅当每个成员知道该命题,并且“每个成员知道该命题”是公共知识。群体对命题p的公共知识存在级剐之分。一旦一个群体有低级的公共知识,那么它必定有高级的公共知识;并且如果一个群体有一个公共知识,它必定有无穷多个公共知识。群体的可能的公共知识状态也是无限多的。“D是公共知识”是第0级的公共知识,它只是无限多的公共知识状态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0.
知识论思维方式的希腊源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泰勒斯提出“万物的本原是水”的哲学命题,是认识世界万物理性观点的开始,其后的思想家在寻求万物本原的思路上逐步形成一种认知世界的思维形式:一种原初形态的“假设一分析”的逻辑思维;赫拉克利特挖掘了思维中“逻各斯”的认知能力;巴门尼德在思维能力与本质存在之间确立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建构并确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获取知识而不是意见的认知模式,后者成为后来西方哲学和科学认知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塞拉斯对先验哲学的发扬建基于他对康德直观概念的扬弃。而麦克道尔则认为,前者对这一概念的批判性改造是不完备的,有陷入所与论的危险。通过重构塞拉斯的理论,麦克道尔认为他所给出的直观概念既能够保留康德思想的精粹,又可以避免塞拉斯哲学的困难。然而我们认为,他为直观概念所给出的论证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由于他对塞拉斯理论的诊断和重构未能使自己彻底摆脱后者思想中的对立性因素,这使得他无法有效地回应一些哲学家的批判性观点,并让自己的经验主义思想与自然主义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大多数哲学家对知识论证的反驳是不成功的,根源于他们无法割舍现象知识背后的二元论直觉。现象知识就是普通民众在比照物理知识基础上,通过直觉的臆测、猜想而对现象事实加工形成的。当代神经生物学成果表明,现象事实是大脑神经元集群的综合信息表征,是通过人类内在感官所呈现出来的。因此,人们是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大脑神经活动的,可称为视角物理主义。视角物理主义反驳了知识论证,也说明了心理感受性等现象事实的实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分析哲学普遍使用的概念分析、思想实验和反思平衡等论证方法最终都诉诸直觉作为证据。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实验哲学追问并反思直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在直觉问题上,证据论和取消论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两种立场。两者虽不乏洞见,但都因过于保守或太过激进而有失偏颇。笔者认为,一种值得提倡的观点是直觉的限定论。这种立场既能捍卫直觉作为证据的合理性,又能提供直觉合法使用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实验知识论对"处于葛梯尔案例中的主体没有知识"做了诸多实证研究,在葛梯尔直觉是否具有普遍性问题上出现的争论:小偷案例和语义整合法支持外行没有葛梯尔直觉,三分结构实验支持外行与哲学家共享葛梯尔直觉。葛梯尔直觉的多样性这一理论有其合理性,主张可用聚焦效应和修正的语境主义解释知识归赋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学直观被胡塞尔视作最高级的范畴直观,它所带来的明见性既是确然的,又是确实的。这似乎意味着数学直观是必然正确的。但另一方面,胡塞尔持有一种数学柏拉图主义,而这又要求数学直观是可错的。为解决这一矛盾,数学明见性,从其确实性维度,必须借助于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被理解为非完全确实的;而从确然性维度,它应被理解为是由主体经验所建构的,依然受到主体可设想能力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A companion paper explored the role of intuition in the genesis of an alternative theory for the secretion of pancreatic digestive enzymes, looking through the lens of three philosophers/historians of science. Gerald Holton, the last scholar, proposed that scientific imagination is shaped by a number of thematic presuppositions, which function largely below awareness. They come in pairs of opposites that alternately gain cultural preeminence. The current paper examines three thematic presuppositions inherent to both the generally accepted model for digestive enzyme secretion and most consciousness-centered views of higher-level cognition—discreteness, reduction, and simplicity. Since they often build on each other, together they are referred to as the simplicity worldview. Also considered are the three opposite thematic assumptions inherent to both the alternative model for digestive enzyme secretion and intuition-friendly views of higher-level cognition—the continuum, holism, and complexity—together referred to as the complexity worldview.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his currently less favored worldview.  相似文献   

17.
A companion paper explored the role of intuition in the genesis of an alternative theory for the secretion of pancreatic digestive enzymes, looking through the lens of three philosophers/historians of science. Gerald Holton, the last scholar, proposed that scientific imagination is shaped by a number of thematic presuppositions, which function largely below awareness. They come in pairs of opposites that alternately gain cultural preeminence. The current paper examines three thematic presuppositions inherent to both the generally accepted model for digestive enzyme secretion and most consciousness-centered views of higher-level cognition—discreteness, reduction, and simplicity. Since they often build on each other, together they are referred to as the simplicity worldview. Also considered are the three opposite thematic assumptions inherent to both the alternative model for digestive enzyme secretion and intuition-friendly views of higher-level cognition—the continuum, holism, and complexity—together referred to as the complexity worldview.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of this currently less favored worldvie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