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自制的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为载体,以盐酸羟铵还原HAuC14制备Au/Fe3O4纳米复合粒子,考察Au/Fe3O4-H2O2体系降解甲基橙溶液的反应条件.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和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考察复合粒子的晶相结构和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H2O2的用量为2.0 mL、溶液的pH为3.0、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甲基橙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在脱色过程中,Au/Fe3O4复合粒子主要起了催化分解H2O2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应用CaCO_3/SiO_2纳米复合技术改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高性能、低成本的汽车保险杠专用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aCO3/SiO2纳米复合粒子,并通过红外吸收光谱、X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对CaCO3/SiO2复合粒子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把制得的CaCO3/SiO2纳米复合粒子填充在聚丙烯(PP)中,对其弯曲强度(σw)、弯曲模量(Ew)、冲击强度(I)、拉伸强度(σf)、拉伸模量(Ef)以及硬度(HD)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纳米复合粒子的加入使聚丙烯材料的邵氏硬度从49增加到58,当纳米复合粒子的质量含量在5%时,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有所提高,而对材料的冲击强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混合超级电容器正极Pb O2的赝电容性能,采用温和水相沉淀法制备了纳米WO3·H2O粒子,通过复合共沉积法将WO3·H2O嵌入Pb O2镀层中,制备了Pb O2+WO3·H2O复合电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方法对复合电极材料的组成、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通过循环伏安扫描(CV)和充放电等电化学测试,对复合电极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赝电容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电极材料由β-Pb O2和WO3·H2O组成;随着WO3·H2O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率随之增加;其比电容值可达到320 F·g-1,表现出了良好的赝电容性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静电纺丝和溶剂热的方法合成了一维NiCo_2O_4复合中空纳米纤维,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利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析氧,电容性质的分析,对一维NiCo_2O_4复合中空碳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性质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一维NiCo_2O_4复合中空纳米碳纤维与使用同样比例溶剂和合成温度的刺球状的NiCo_2O_4颗粒具有更好的析氧性质,循环稳定性和更好的电容性质以及更大的活性表面积.而且经过多次循环之后,一维NiCo_2O_4复合中空纳米碳纤维的电催化活性并没有明显的减弱,说明这种以多孔碳纤维为基底通过水热的方法合成出来的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种合成纳米SrTiO3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H2TiO3(生产钛白粉的中间产品)和SrCl2.6H2O为反应物,在NaOH溶液中水热合成了纳米钛酸锶粉体.研究了原料摩尔比n(Sr)/n(Ti)、NaOH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SrTiO3粉体纯度和n(Sr)/n(Ti)的影响.用XRD、TEM、FT-IR对粉体进行了表征;并用化学分析、原子吸收(AAS)测定了粉体中主要的化学成份及杂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所得粉体纯度大于99.5%、具立方相、n(Sr)/n(Ti)约为1.0、平均粒径25~60 nm.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分散剂可明显降低粉体粒径.经Scherrer公式计算,加入分散剂乙醇、聚乙二醇和不加分散剂制得粉体的晶粒粒径分别为15 nm、18 nm2、1 nm.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温度下采用共沉淀法制备Fe3O4纳米粒子,然后经140℃蒸流水中回流处理.通过XRD和DPD(N,N-二乙基-对苯二胺)方法考察了制备温度对Fe3O4纳米粒子的晶相结构、粒子大小,Fe3O4纳米粒子对底物DPD的亲和力以及Fe3O4纳米粒子分解H2O2的催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Fe3O4纳米粒子的结晶强度和晶粒大小与制备温度有关,温度高,结晶度增强,粒径小.不同温度下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对底物DPD的亲和程度也是不同的,实验验证,DPD作为底物Fe3O4纳米粒子可以催化分解低浓度H2O2.  相似文献   

7.
用NH4Al(SO4)2.12H2O、ZrOCl2.8H2O和NH4HCO3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t-ZrO2/Al2O3纳米复合粉体.前驱体的制备温度以45℃为宜,反应物NH4HCO3/(Zr Al)摩尔比对反应中锆的沉淀率影响显著.前驱体经1 100℃焙烧1 h后出现t-ZrO2和γ-Al2O3的宽化衍射峰,t-ZrO2较均匀地分散于氧化铝中,两相晶粒大小都在10~20 nm之间,样品进一步加热到1 200℃时α-Al2O3相迅速生成并伴有部分晶粒融合发生.  相似文献   

8.
以水为分散介质,氯金酸为金源,柠檬酸钠为还原剂制备了纳米金粒子,然后将其与表面有氨基修饰的Fe3O4/SiO2磁性纳米粒子进行自组装,制备Au/Fe3O4/S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9.
在水热条件下,利用三缺位Keggin杂多磷钨酸盐前躯体Na9 [α -PW9O34]·7H2O与CuCl2、CdSO4、乙二胺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无机-有机复合磷钨酸盐[ Cu(en)2][Cu(en)2H2O]2[Cd (H2O) PW11 O39]·2H2O,并经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循环伏安、电催化等测试手段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林雪  景远  刘艳  李秀颖  查小林 《松辽学刊》2009,30(3):127-128,131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配合物[Cd3(BTC)2(H2O)2]n的合成和晶体结构.该化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a=1.868(3)nm,6=1.391(2)nm,c=2.066(3)nm,β=113.59(2)°,V=4.920(13)nm3,Z=4.该化合物是由一个三核Cd(Ⅱ)结构单元构筑的,而且在相邻的配合物分子单元之间通过桥联配体H3BT℃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1.
设D1,D2是无平方因子正整数,证明了:当D2!1,2,5(mod8)时,方程组x2-D1y2=s2和x2-D2y2=-t2无本原整数解(x,y,s,t).  相似文献   

12.
设D是正整数.1995年,M.Mignotte和A.Petho运用深奥的超越数论方法确定了方程组x2-Dy2=1-D和x=2z2-1在D=6时的全部正整数解(x,y,z).对于D-1是奇素数方幂这个一般情况,给出了确定该方程组全部正整数解的初等方法,并且由此找出了该方程组在D=6和8时的全部正整数解.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Legendre方程的整数解公式 ,并导出特殊形式下的两个结论  相似文献   

14.
讨论2 X2对称矩阵空间S2到2×2全矩阵空间M2上保持立方幂等的映射形式.设φ:S2→M2,如果对任意矩阵A,B∈S2及数λ∈C有A-λB为立方幂等阵当且仅φ(A)-λφ(B)为立方幂等阵,则存在可逆阵P∈M2及数ε∈{1,-1}使得对任意的A∈S2有φ(A)=εPAP-1.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经典的2D-MUSIC算法对二维阵列的DOA估计进行了研究,在平面阵列数学模型以及2D-MUSIC算法的DOA估计模型基础上,以均匀平面阵列为例,对3种不同参数的DOA估计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了仿真结果.得出了在不同参数变化趋势下DOA估计的相应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Hadamard变换,建立了环F_2+uF_2+u~2F_2上线性码的完全重量计数和对称重量计数的Mac Williams恒等式,推广了环F_2+uF_2+u~2F_2上线性码的Mac Williams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运用富立叶红外学谱(FT-IR)法对超强酸催化剂SO_4~(2-)/ZrO_2-TiO_2—SnO_2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固体超强酸有1220、1137和1050cm~(-1)三个特征吸收,当出现990cm~(-1)吸收峰时则没有超强酸性;SO_4~(2-)以螯合状双配位的方式吸附在金属离子上,没有形成硫酸盐。  相似文献   

18.
19.
设r,s,t是两两互素且满足r2+s2=t2的正整数,1956年,Jesmanowicz猜测对任意给定的整数n,丢番图方程(rn)x+(sn)y=(tn)z仅有正整数解x=y=Z=2.讨论n=1,r=a2-b2,s=2曲,t=a2+b2,b=2m,(a,b)=1,a>b>0的情形,在a,b之一不含4k+1型素因子,a,b满足若干同余式与不等式的条件下证明了Jesmanowicz猜想成立.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水热技术,以MnCl2·4H2O、水杨酸(H2Sal)和二吡啶[3,2-a:2',3'-c]并吩嗪(DPPZ)为原料,合成了具有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的新型配合物[Mn2(HSal)2(Sal)(DPPZ)2(H2O)2]2[Mn4(Sal)4(DPPZ)4(H2O)2],并使用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于三斜晶系,Pī空间群,a=13.8342(11)A,b=15.7681(13)A,c=23.1455(19)A,a=89.8250(10)°,β=83.9240(10)°,γ=64.2860(10)°,V=4518.2(6)A^3,Z=1.该化合物是由两个双核和一个四核Mn(Ⅱ)结构单元构筑的,而且在相邻的配合物分子单元之间,存在着分子内和分子间DPPZ配体不同方向上的π-π堆积作用,最终将其连接成一个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