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花 《科技信息》2011,(31):191-192
本研究从体育舞蹈专业人才的就业市场角度,发现就业岗位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能力需求,从高校体育专业体育舞蹈专项课程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体育舞蹈专项课程的内容和课时设置、教学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合理构建高校体育专业体育舞蹈专项课程教学模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培养模式和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差法等的一系列研究,对山东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状况进行分析对比,得出了山东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揭示了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姜波 《科技信息》2012,(14):289-290
本文通过对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体育教学中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表明:体育舞蹈课现已成为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体育课的热门选项课程,但课程设置的教学总时数不够,不能完全满足体育舞蹈的教学需要;体育舞蹈教师整体水平不高且专业体育舞蹈教师匮乏;学生对体育舞蹈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加强了学生身体锻炼,丰富了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近年来,体育舞蹈在重大比赛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艺术表现力上还是体现不足,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总结得出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待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主要分析了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和培养艺术表现力的方法。找到影响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从而提高体育舞蹈的整体成绩,为体育舞蹈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高芬 《科技信息》2010,(10):263-263
本文体育舞蹈作为一项体育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运动项目逐步被引入到大学课堂中。然而,对非专业院校来说,体育舞蹈只是一门公共选修课。本文针对体育舞蹈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课时受限问题,从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以及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浅析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煜  梁培根 《科技信息》2009,(34):I0008-I0008
本文从高职体育课程的实际出发,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的就业、创业、立业要求为出发点,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这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路,进行有效的改革,发挥体育课程育人的功能和作用,使体育课程能够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  相似文献   

7.
体育舞蹈是一项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运动,包含了丰富的美学特征.在体育舞蹈的训练、比赛及表演中,美是体育舞蹈参赛制胜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美的显现,才能使体育舞蹈的艺术特征更为突出.本文从体育舞蹈的分类、美学内容、美学特征以及审美形态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以力求在今后的教学和训练中更好的把握美在体育舞蹈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体育舞蹈既具有体育特性又具有舞蹈艺术特点,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爱好者的舞蹈基础参差不齐,许多人缺乏系统的舞蹈基础训练,对身体姿态的控制协调及平衡掌握不是很好。体育舞蹈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更有效地掌握这门艺术。本文从身体素质、个人气质、音乐理解能力、舞蹈表现力、体育舞蹈文化、配合能力这几方面研究提高体育舞蹈综合素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运动,由于体育舞蹈具有将艺术和体育相结合的特点,可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同时拥有强大的社交功能,体育舞蹈在增强体质和丰富人们生活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受到大众的热爱。本文对体育舞蹈个性化教学模式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探索了如何进行体育舞蹈的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10.
传媒艺术专业(特别是播音与主持艺术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直都是专业课比较规范,但在相关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特别是文学类课程设置方面比较随意,但是,无论是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还是从实际教学需要看都必须重视文学类课程的设置。文章从课程设置目标、课程设置内容以及课程讲授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入手全面探究了文学类课程设置的各个要素,对此类专业文学课程的设置、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王姣 《科技资讯》2013,(35):200-200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教育发展知火如茶,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进行,对于高等体育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体育院校艺术人才的实际需求是不同的,要想提高不同群体体育院校艺术人才的质量,高等体育院校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情况、市场需求等方面进行分层教学。本文主要研究高等体育院校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现状,针对出现的体育艺术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体育艺术人才培养策略,为高等体育院校在体育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开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学术型体育硕士研究生以中小学为主要就业流向,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通过学校、社会和研究生自身三方面对促进研究生就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与比较相结合方法对400名体育舞蹈选项课的教学实施情况并结合体育舞蹈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面:学生对体育舞蹈认知、动机水平、基础状况、教师的教学评价、教学内容设置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同行一起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刘生贵 《科技信息》2009,(29):I0199-I0199,I0264
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综合评价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湖南省高校体育舞蹈专选课的教学在课程内容设置、师资力量、场地仪器设备、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现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能够推动湖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舞蹈专项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高梅 《科技信息》2010,(28):318-319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在对高校学生塑身健体、培养身姿体态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文章从体育舞蹈的教学价值与社会功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以及对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价值作用等几方面进行探讨。认为体育舞蹈有助于对社会价值观念全面提高,对高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丁雪  石馨成  赵丽娟 《科技信息》2013,(16):308-308
随着高科技经济的发展,如今的大学生对体育选修课程要求普遍增高,运动项目的选择在基于自身兴趣的同时既要锻炼身体又要瘦身美体,这是由大学生的生理条件以及心理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近两年体育舞蹈在我国普遍受到大众欢迎,是一门新兴的运动项目。课程的开展受到大学生们的喜爱,特别是女同学。体育舞蹈使运动、娱乐以及音乐相互融合,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艺术的表现力,符合当代大学生选修体育课程的要求,使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就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状况进行探讨,为迁安学院开展体育课程提供有效地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朱文静  刘耀庭 《科技信息》2011,(21):I0134-I0134,I0420
2009年,长株潭城市经济圈获国务院批准成立,长株潭经济圈成为了中部的又一亮点,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以长株潭经济圈中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为研究对象,从高校体育舞蹈的师资、学生、场地、教材等方面探究长株潭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的影响因素,并针对长株潭城市群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期促进体育舞蹈在长株潭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优化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内地、香港6所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的比例、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和课程设置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在对课程设置 、专家意见和在读学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对专 业课程的设置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整体优化设置的意见,并据此设计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框图,为优化课程设置,科学地从事教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主要对中、日、美三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了三个国家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异同,指出我国高校体育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应顺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特点,并提出了有关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意见,以期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的改革提供科学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20.
邱璇 《咸宁学院学报》2014,(11):156-157
体育舞蹈作为一种融合了体育、艺术为一体的体育项目,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健康性,还因为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应的竞技性,已经成为了高校教育中一种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本文主要结合了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中体育舞蹈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教师们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来探索最优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法,以此来体现体育舞蹈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