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孙犁笔下的农村青年女性形象,有少女和青年媳妇两种身份类型。孙犁对农村青年女性形象塑造的偏爱,源于他一生所受的女性影响和丰富的情感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女性崇拜"思想。  相似文献   

2.
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界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20世纪以来坚持严肃思考现代人的命运和精神世界的现代悲剧大师之一,其笔下的女性也具有无限挖掘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深度。本文将从三个视角解读其笔下的女性形象。第一,从社会历史背景视角来解读,其塑造了在男权社会下形成强烈反差的两类女性,一类是扭曲、消极的"泣者",一类是坚强、抗争的"歌者"。第二,从创作原型视角来解读其剧作中自传色彩下的"圣母"与"妓女"形象。第三,从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其笔下女性人物的心理特征及其蕴藏的原始情结。  相似文献   

3.
对鲁迅笔下女性形象的研究 ,评论者多注重从社会、阶级的高度去分析造成女性悲剧的原因 ,其实 ,女性自身的缺陷 ,长期自虐的积习形成的“集体无意识” ,也是阻碍她们自身解放的又一重要因素。它告诉人们 ,卸下历史的重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族女作家笔下"疯女人"形象的梳理分析,认为维吾尔族女作家赋予"疯女人"形象女性书写的文化意蕴,即揭示女性疯癫的文化病因、还原男权社会命名的"疯女人"们被剥夺的权利、女性乌托邦构想之书写。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性解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五四"新文学时期,鲁迅、凌叔华、庐隐作为最早关注女性生存境遇的作者,他们的笔下都勾勒出沉睡之中和惊醒之后这两种女性形象,他们的"女性书写"显示出"五四"时期男女作家对于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差异。对于沉睡之中女性的书写,鲁迅是从旁观者的角度阐述她们所遭受的压迫,凌叔华则揭露女性灵魂的孱弱程度,庐隐主要描写女性对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对于惊醒后女性的书写,鲁迅是站在"人的解放"的立场上期待她们自立,凌叔华描写女性的生存智慧,庐隐则着力剖析女性的情智冲突。他们的"女性书写"代表了"五四"时期对女性生存境遇言说的时代的高度,并窥破了隐藏在男女平等的旗帜下女性将要面临的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一直被公认是塑造“硬汉”形象的巨匠,在他的笔下诞生了许多“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被打败”的英雄。但是任何作家的作品中不可能只出现男性,而忽略女性形象的塑造。海明威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被很多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其实不然,仔细分析其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塑造,可将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分为两类:即“小兔子”式的理想女性和“男性化”的现实女性。海明威作品中女性的塑造不是中心,但却对男性中心形象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秦观与贺铸都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们二者的词中都出现了不少女性形象,但他们笔下的女性是既有类似又有差别的。秦观笔下的女子歌姬较多,形象多是美丽而哀愁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观的身世遭遇和心态;而贺铸笔下的歌姬显得华美而空洞。秦观笔下的民间女子形象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也有情有性,个性十足;贺铸笔下的民间女子更是形象丰富,血肉丰满。二者笔下还出现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女子形象,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笔下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其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婚姻作为谋生手段的女性、良家妇女式的传统女性以及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这三种类型。这几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尤其是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深刻的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所面临的生存困窘与危机的揭露与反思。同时这对于当代中国女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顾伟凡 《科技信息》2007,(11):142-143
纵观沈从文的小说,可以看到他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中,既有纯洁幼稚的少女,又有饱经风霜甚至沉沦到社会底层的少妇、妓女,她们那人性善良与纯朴总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本文着重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性的分类、特点、以及作者所采用的塑造方法入手,论述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张洁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她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其笔下女性形象的历时性梳理,特别是通过对其爱情话语的探索、考察,来揭示张洁的女性观,是研究张洁创作倾向与风格演变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黄玉雪第三人称自传小说《华女阿五》,以“阴性书写”来解构父权二元对立思想,凸现女性气质,偏离“菲勒斯中心论”,阐发阳性象征秩序下被边陲化、被缄默化和压抑的女性特质,代表华裔女性发出长久被压抑的声音、力量以及各种欲望,寻回被埋没于历史中的身份和抗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大凡研究林语堂的学者,常常触及《红楼梦》对林语堂女性观的形成以及其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对林语堂在翻译中所受到的影响却鲜有提及。《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的代表译作,而这两部作品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对女性的尊重。本文试图从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探寻其问的“女性崇拜”情结。  相似文献   

13.
进入鲁迅精神后园的路标--重释"两株枣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联系作者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背景,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和对相关文本分析,对长期争执不休的《秋夜》开篇"两株枣树"的写法给予新解。指出这奇崛的两株树是破译鲁迅《野草》的密码之钥,是进入鲁迅"精神后园"的入口路标。  相似文献   

14.
从当代大陆文学的历史教训来重新审视鲁迅与革命作家的内部斗争,就不只是宗派主义、门户之见的意气之争,而是鲁迅试图纠正革命作家某些“左”的做法,阻止阶级写作形态的泛滥和政治文艺的形成,维护个体性自由创作所做的努力。鲁迅的斗争是很有远见的,对新中国文学具有反思的意义,它从实践上再次证明了鲁迅思想的历史穿透性。  相似文献   

15.
周氏兄弟纯散文均表现出从容的审美特征,究其原因是行文旁征博引、善“跑野马”,和闲话幽默、抑扬相问、遣词造句等也有关。周氏兄弟对此各有擅长。周作人纯散文多了几分和谐文雅,从叙述行文的层面来看,体现出一种雍容的风格;鲁迅纯散文多了几分激越恣肆。呈现出一种洒脱的风格。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鲁迅小说自身的内在价值决定了我们无论用何种文季理论,无论是从接受关学的角度还是从阐释学、语义学的角度都会发现并挖掘出其精神价值与深远涵义。鲁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必将显示出永恒的魅力,散发出不朽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简·萨默斯的日记》,从父权制下传统女性的处境、新时代独立女性的特质和新女性对女性气质的回归等三方面剖析莱辛的女性书写,指出多丽丝.莱辛对于女性解放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作家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中有4个男性关键人物。他们中既有单一气质的代表,又有双性同体的典型,不同的气质组合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和结局。根据双性同体理论,只具有单一气质的男性逐渐在社会生活中迷失自我,而双性同体则可全面发挥自身潜能,拥有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女作家就女性问题展开的哲学思考不仅表现了对以往女性文学的题材领域,审美凤格的突破,也标志着现代女性思维方式的变革,她们的思维不再是封闭的,内向的,而是向外拓展,开始用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思维方式来思索人生和文化,为构建一个更健全的文化体系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女作家尤多拉·威尔蒂的小说《乐观者的女儿》时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理性反思。作者提出了对父亲的批判继承,对母亲的重新发现与认识,对女儿身份的重新商榷,这些前瞻性的构想具有超越时代的精神。这篇小说也成为了一部对西方女性主义批评进行反思的元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