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前,人类利用温度计、量雨器、探空气球以及空间卫星等大量现代仪器来观测和研究气候。借助于全球气候环境观测网,研究人员几乎可以得到每时每刻的各地环境变化状况。然而,人类的现代观测记录仅有近百年的历史。为了探索地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人类还需要知道过去更早的气候环境变化情况。因此,科学家就利用一些自然的或人文的资料,通过一系列反演过程来获得早期的气候和环境信息,这些资料通常被称为气候环境变化的代用资料,如历史文献记录、冰芯、湖泊沉积、树轮等。  相似文献   

2.
 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认识气候与环境变化事实与规律,客观评价现代环境在气候与环境发展历史中位置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科学的检验工具。介绍了湖泊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关系定量化的研究,简要回顾利用湖泊沉积物重建高原最近2万年环境变化历史研究成果,阐述高原湖泊沉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响应。  相似文献   

3.
亚洲中部干旱区的形成演化对于理解干旱区大气粉尘的全球气候环境效应等具有极重要的科学价值。天山北坡沙湾县东湾镇厚71m的风成黄土为探讨该区环境演化提供了极好素材。对该剖面气候代用指标分析表明,中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经历了3个时期,在0.60和0.25Ma左右发生了重要气候事件,现在干旱气候格局是0.25Ma左右形成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暧,有“海洋热带雨林”之称的珊瑚礁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存威胁。但是,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一些珊瑚能通过选择耐热的共生伙伴等途径,来应对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5.
对华县老官台剖面190个样品的土壤pH值测定表明:pH值的变化从总体上与其他代用指标对应良好,可用于古气候环境的研究、当气候变得湿润时,植被生长茂盛,生物化学风化强烈,土壤pH值低;当气候变干冷时,植被稀疏,生物化学风化微弱,土壤pH值高.但就局部层位的对比情况看其pH值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气候转型期的突变方面(不像其它指标的渐变),其两个低谷均突然出现在古土壤层S^20和S^10的中部,这两个古土壤层上部和下部又突然转为峰值.pH值的上述变化特点似乎说明其对降水的变化更加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pH值的变化是一个很好地反映降水情况非常敏感的气候代用指标,其可以用来定量恢复古气候中的降水量的多少,具体的实施方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许多科学家都怀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他们认为自然驱动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但他们并未找出具有说服力的自然驱动力。于是作者研究了各种可能引起气候变化的自然驱动力,发现火山活动能改变地球的轨道,因而是引起气候明显变化的关键因素。其中主要推导了火山喷发改变地球转速的公式以及地球变速引起地球变轨的公式。根据这些公式,通过计算机的高精度计算可以发现一定规模的火山喷发确实能使地球变轨,从而使全球变冷或变暖,甚至进入冰期或间冰期。因此,解决了气候变暖以及冰期与间冰期交替的成因问题,并找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超大规模的工程手段改变地球环境,遏制地球变暖趋势,这一被称作"地球工程"的做法被很多人认为是拯救地球的紧急"B计划".但"千人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约翰·摩尔(JohnMoore)教授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最新研究指出:地球工程并不能抑制由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最大威胁之一,因为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冰川融化和海温上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1900年至今的全球气候变化与巨行星会聚周期对应的科学事实,认为地球的能量并非只从太阳获取,地球具有电能的再生机制。地球是个带负电的准带电星球,地球是个大电容。地核能量通过断裂带向海洋传输过程中,其传输速度与太阳及行星运行周期有关。近期的地球气候变暖与巨行星运行到星下点对应地球赤道断裂带有关。因天体运行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故能预测到气候变暖是暂时的现象。本世纪20年代开始全球气候将有变冷趋势,60年代全球气候又将变暖,重复新一轮的全球变暖周期。  相似文献   

9.
兰州气候代用指标的R/S分析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兰州红咀寺剖面为例,根据有机碳同位素和碳酸钙含量资料,应用R/S分析方法,探讨了气候代用指标的可靠性和兰州地区古气候变迁的周期规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以判断气候演变过程的持续性或周期性存在与否,为古气候重建和环境预测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盛冰期到全新世之间的末次冰消期经历了地球表层系统的一次巨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气候突变事件,在全球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这些事件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消期转暖的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气候/季风演化研究成果,指出海陆交界敏感地带的陆架区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陆架区沉积物蕴含了丰富的气候/季风演化信息,对陆架区沉积物中古气候代用指标的提取,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季风的差异和交互作用、季风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驱动机制等问题的分析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地区及全球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黄土古气候代用指标变化曲线与全球冰量变化曲线对比,以黄土地层界线作为时间控制点设计的年代学模型,建立了黄土高原中,北部两个黄土部面马兰黄土高精度的时间标尺。以黄土中的大小40μm颗粒的百分含量作为冬季风代用指标,初步恢复了末次冰期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海洋约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占地球总水量的98%以上,已成为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和争夺经济制高点的希望所在;最具学科交叉和挑战性的海洋将是连接全球科学家的纽带;近海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问题,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修复和保护;海洋是地球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作为全球气候的巨大调节器已得到广泛公认;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海洋资源的迫切需求,呼唤人们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资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暖是指一段较长的时段内,平均气温等气象要素明显高于历史同期的正常水平。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我国我省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近年来,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明显,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4.
Mg/Ca作为古气候古环境研究的代用指标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湖泊沉积物研究中,由于不同区域局地环境的影响,湖泊中Mg/Ca变化的环境气候指示意义有很大差别,甚至出现相悖的情况。本文通过分析太湖沉积物Mg/Ca变化特征与区域环境变化的对应关系,与其他区域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区域环境对湖泊沉积物Mg/Ca的影响。结果表明,湖泊沉积物Mg/Ca在特定区域环境影响下,有着不同的环境指示意义,该指标的应用需要认真研究当地环境的特殊性并与其他气候代用指标结合,以确保气候变化分析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1):11-11
在首届中国气候大会上,与会的气象专家们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地球的气候系统正经历一次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是近万年来地球上出现的第3次暖期。从观测到的数据分析,地球的气候一直是呈波动式变化的.冷暖交替出现,目前正处于暖期。近一万年来,地球上气温的波动幅度在2摄氏度到3摄氏度之间,这样一共经历了3次暖期。  相似文献   

16.
陆相盆地中沉积岩类,动植物化石的化学成分受沉积时的古环境气候控制,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沉积岩和化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在明显区别,因此运用地球化学指标来反演古环境气候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本研究以反映中,新生代全球气候演化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稀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并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根据中,晚侏罗世恐龙骨髂化石化学成分特点指出,该盆地侏罗纪时总体属温湿气候环境,但晚侏罗世恐龙骨骼化石中反映高温环境的稀土元素含量明显降低,喜温湿气候型元素(如Ba,Cs,Rb,Sc,Hf,Zr,Co,Cr) 亏损,暗示陆地植被吸附量和粘土矿物吸附作用的K^ 含量变低,以及反映干旱气候的Ca含量明显增加,这些特征揭示:自晚侏罗世开始,盆地环境气候具有从潮湿向偏干旱转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考古遗址剖面研究正在突破传统文物考古研究的学科局限,应用孢粉学、地质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和新技术新方法,提供研究人类历史有意义的信息.通过对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剖面中各种元素、粒度等指标的综合研究分析,区分了剖面各种指标对人为影响、自然影响的响应程度,并且利用主要受自然影响的指标恢复了5 050~4 000 cal.aB.P.间尉迟寺遗址地区的气候变化历史.在与经典亚洲夏季风指标对比的基础上,探讨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气候变化与原始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遗址剖面气候研究中使用代用指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冒烟的地球     
筱舟 《世界博览》2009,(17):52-55
越来越频繁的森林大火和逐渐变暖的全球气候相互影响,使地球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的死角。通过科学地认识地球火灾,或许能揭示出未来地球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和重要内容.本文在对温室效应理论简介的基础上分析了人类活动、温室效应增强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作用机理,结合前人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温室效应并不都是负面影响,温室效应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人类活动引起温室效应增强造成的气候变化将对全球环境带来重大影响;气候变化是指气候指标的平均状态和离差以及概率三者中的一个或两个、三个出现了统计意义上显著的变化;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增强的效应也有减弱的效应;人类活动是造成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气候需要精心呵护,人类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气候的变化.人类并不是对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化无能为力.  相似文献   

20.
正地球对温室气体比想象中更敏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Steven C.Sherwood等发现,一旦CO2含量是工业化前含量280ppm(百万分之一)的2倍,地球将变暖1.5℃到4.5℃,气候系统也将作出调整。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2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在争论地球气候对CO2的敏感性。Sherwood等分析了43个不同气候模型的研究结果,将其与从世界各地搜集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具有较低气候敏感性的全球气候模型——其中15个模型在CO2水平翻一番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不足3℃——产生了太多低空云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