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古代东方术士的“点金术”,只不过是一场诱人的梦幻,但艺术创作中的“点金术”确实是存在的。法国的大艺术家罗丹就曾说过:“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接触一下,‘丑’就变成美了。” (《罗丹艺术论》)真正的艺术家可以把现实中的丑变为艺术中的美,而在拙劣作者的手下,美甚至可以变为丑。那么,这个能化丑为美的“魔杖”是什么呢?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绝对的美与丑,它们是与人的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一只老虎,孤立地看很难说出它的美或丑;当人们在深山中与猛虎猝然相遇时,它是凶的、恶的、丑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欧美作家首先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生态思潮开始涌动,生态文学的作品越来越多。美国著名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阿比的《孤独的沙漠》强烈体现了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美是文学作品研究的永恒的主题,生态文学作品也不例外。首先应是审美的。生态文学作品要描写自然之美、环境之美,更要呵护人类所在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份美。然而生态文学中的审丑意识,更要揭露丑,审视丑,给人以震撼,《孤独的沙漠》中揭露了人性之丑,政策之丑,也描述了自然之丑,这一切丑的揭露和描述都是为了让人们更有心地去维护生态之美。  相似文献   

3.
寓美育于历史教学中江子磐历史教学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陶冶人们的情操,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师人表率。一部浩繁复杂的人类历史,从美学角度看就是美与丑相互斗争而最终以美战胜丑的历史,历史科学的责任是正确区分各种历史现象中的美与丑,颂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  相似文献   

4.
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物的本质的外化,二者辩证地统一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美与丑,只有当相互比较时,才显现出它们各自的实质内涵。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这种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还更深刻地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体现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文艺是人们对现实审美的最高形式,探讨和追寻美丑的辩证关系,扬美弃丑,也就成为这种最高形式的根本所在。但是具体生活中的美丑和艺术中的美丑是有区别的,二者不是一种顺承关系,而是呈现着十分复杂的状态。比如生活中丑的事物反映到艺术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往往淡化了丑的形态,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这种现象冲破了人们单纯的表象思维,难免给人以困惑之感。本文试图通过对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在生活和艺术中的体现的阐述,来证明生活中的丑能够转化成艺术中的美,并同时谈及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祖艳 《皖西学院学报》2007,23(1):101-103
美与丑的对比一直以来都是喜剧创作最常用的手法,左琴科的幽默讽刺小说中也有这样的对比,但其中还有一种对比可以说是左琴科的特色,那就是丑与丑的对比。左琴科在自己的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平面的丑和立体的丑,即从丑的广度和深度来揭露各种各样的丑,并且让丑与丑自我暴露、相互否定,从而揭露了丑、更丑和最丑,不仅让人啼笑皆非,自我反省,而且也增强了小说的幽默讽刺效果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是一部充满多重象征意义的童话。从《小王子》文本人类生存空间的角度可以看出,圣·埃克苏佩里对于空间与人类自身生存的关系有着很深入的思索,包括生存空间的大小、想象空间中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空间的构建等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加速发展,《小王子》一书中蕴含的这方面的启示对于人们的生存、生活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书籍     
<正>《盛装猿——人类的自然史》作者:汉娜·霍姆斯盛装猿,即人,是一种奇怪的哺乳动物。科学作家汉娜·霍姆斯诙谐幽默地把人类称为"盛装猿",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发现人作为动物界的一员,也是进化的产物,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是可怜的劣等动物。没有哪种动物像人一样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以及应对自然界的挑战、改变自身或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中读者经常看到的是人类的恐惧、暴力、死亡等人性恶的景观,然而作家真正要呈现的是人类当下的生存状态和与之抗争的进程。在叙述人类当下的生存境遇中,体现了余华对生存困境的关注和积极探索,这不仅带来作家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化,也带来作家叙事风格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作家心理学研究作家的心理现象,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特殊的类型来研究,探讨他们与一般人之间的重要心理差别,以揭示其普遍的心珲结构形式和个体心理的创造功能,反过来它们又是怎样见之于特殊的个体心理和艺术活动的,引出和总结有关作家的心理特性和个体性的理论。人格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也即“蕴蓄于中,形诸于外”的人的特性。人格心理包括了人格特质、人格倾向及人格结构、人格状态、人格类型等。无疑人格的一些方面或规律是人所共有的,但作家人格心理研究强调的是作家与他人的差异,即特殊性(这里说的是着重点,而非排除共同点)。审美与艺术所在的领域是与人类生存的个体性分  相似文献   

10.
民俗承载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愿望,带有较强的象征意义。民俗学的研究,就是把深藏在民俗意象中的意蕴挖掘出来。陈勤建教授在研究民俗学过程中,对民俗的文化基因进行深入缕析,并把文艺与民俗的渊源关系、作家与民俗的关系以及文艺民俗学的学科性质等进行深入论述探讨。  相似文献   

11.
审丑并不隶属于审美,而是和审美共同构成感性学范畴.由此来观照西方文学史就会发现,整个西方文学史的发展始终徘徊于审美和审丑之间,而不是像"和谐派"美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把西方文学史分成"古代朴素的和谐美、近代对立的崇高(或反和谐的丑)、现代辨证的和谐美".同时,这种从感性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史的方法,也避免了人们在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后,又陷入了把文学史等同于关于主体自由的哲学史误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和审美中是否有个“审丑”问题?其效应如何?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现代化进程中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文学审美的问题,人们可以尽情发挥;研究“审丑”,似乎就受到种种禁忌。从主体隐秘情感的宣泄,自我审美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对此进行探索,对文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笑笑生在《金瓶梅》创作中,既肯定人类性爱又维护封建伦理道德,陷入“双向羁绊”的创作心理矛盾。但《金瓶梅》的确描写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性爱,刻画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类心理欲望的深层本质,反映了人类性爱心理欲望的真实需求,并用符合生活现实的性爱描写批判了封建伦理道德对人类性爱本能的心理压抑,肯定了人类性爱的客观存在。对于《金瓶梅》的性爱描写。历来争论不休,褒贬不一,这也是文学艺术审美心理的必然体现,是审美心理中深层人性需要与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矛盾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太湖石的丑主要指"瘦、漏、透、皱"的形式丑,作为赏石主体的文人士大夫在中国特有的诗性思维的感召下,对美丑往往有一种兼容的气度,乐于从丑的外形中挖掘美的本质,并赋予其特有的象征意味。深入挖掘丑石背后的象征意味,这意味的形成一方面是借石头本身清、顽、古、怪的特性来象征古人的清高与傲骨,抒发古人的时空观念与命运思考;另一方面也由赏石主体自身种种心理经验促成。物我观照、主客相融共同造就了中国以丑为美、外丑内美的丑石文化。  相似文献   

16.
尽管由于民族和时代的差异,谷崎润一郎与波德莱尔有许多不同,但他们关注丑恶的审“丑”视角是一致的,到最卑劣的地方、最阴暗的角落挖掘美的创作倾向是共同的。他们不同于以往一味歌颂自然的恬静、童年的率真、爱情的神圣的作家,而是专注于揭示社会的丑恶、人性的阴暗,从丑恶事物中提炼美。  相似文献   

17.
清代晚期的《品花宝鉴》是我国古代唯一一部全面形象地反映梨园辛酸的白话小说。鲁迅认为它是狭邪小说的始作俑者,并指出其"自谓伶人有邪正,狎客亦有雅正"这一鲜明的对比。从美丑对比、雅俗对比、善恶对比、真假对比四个方面对这一艺术手法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小说对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从早期的生命崇高、战斗悲壮、无畏死亡、美在抗争,发展到后期的忠君爱国、孝亲维节、烈烈而死、美在忠孝;多教同融、各担重任、死生有因、美在兴味。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的发展流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生命认识、价值定位与哲理追问,其审美特质与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古典小说艺术家以死亡叙事为基石,打通不可逾越的生死界限,彰显丰富的生命心理意蕴,鼓舞人们为道义忠孝、人格尊严、真爱友情去抉择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对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从早期的生命崇高、战斗悲壮、无畏死亡、美在抗争,发展到后期的忠君爱国、孝亲维节、烈烈而死、美在忠孝;多教同融、各担重任、死生有因、美在兴味。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的发展流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生命认识、价值定位与哲理追问,其审美特质与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古典小说艺术家以死亡叙事为基石,打通不可逾越的生死界限,彰显丰富的生命心理意蕴,鼓舞人们为道义忠孝、人格尊严、真爱友情去抉择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20.
事物有美也有丑,美与丑的存在决定了人们审丑和审美意识的产生:就汉画“无盐丑女钟离春”来看,中国人受儒家、道家审丑思想的影响,对形式的美与丑并不看重,看重的是寓形之中的“德、神、义”,这种审丑思维意识对于我们今天衡量事物的美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