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奠定适应二十一世纪的工业基础,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日本工业技术院决定从1981年起正式研究开发革新的、创造性的技术。日本科学技术厅为此新制订了“创造科学技术促进制度”,日本工业技术院也决定创设“下一代的工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制度”。日本科学技术厅为了创立革命性的新技术,决定在新技术开发事业团设置创造科学技术促进事业部,并从1981年起实行“创造科学技术促进制度”。这一新制度准备招聘不限于日本国内的、还包括世界各国的人才,在卓越的计划管理人的指挥下,跨越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95-1999年的数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科研队伍年龄分布的历史状况及演变趋势,观察到我国特殊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人才双峰结构”在一种非常有节律的“长消”运动中出现了转机,并对新时期的人才流失现象进行了思考,运用科学创造最佳年龄的理论,预测在未来10年间,我国科技论文高产年龄区域将与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趋于一致,这将为我国科学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指出我国科技队伍的稳定与建设必须以制度来保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加快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是时代提出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智力开发是我们党指导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思想在《邓小平文选》(1975—1982)的47篇文章中,专讲和讲到智力开发问题、教育科学文化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文章约有20多篇。智力开发问题是《邓小平文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串全书的鲜明的主线之一。在文选中,邓小平同志从智力开发的出发点到落脚点,从位置作用到方向任务,从政策原则到关键措施,都作了精辟的论述,直至自己报名、亲当“后勤部长”。这些情况,从领导人注意力的分布和决心这一点上,表明了我们党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技术进步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基本方针。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的一支重要方面军,具有很大的科技优势。这种优势现在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重视,发挥得还很不充分。为了振兴经济,实现十二大确定的总目标,为了加快新兴技术的发展,迎接新的技术革命的挑  相似文献   

5.
笔者从中国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发展过程入手,肯定了职称改革工作对于发展和稳定中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职称改革工作在评价机制、评聘分开、聘后管理评审3个方面的弊端,提出职称社会化评价机制是中国今后人才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张华 《科学之友》2010,(1):95-96
笔者从中国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发展过程入手,肯定了职称改革工作对于发展和稳定中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促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职称改革工作在评价机制、评聘分开、聘后管理评审3个方面的弊端,提出职称社会化评价机制是中国今后人才制度改革、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1958,3(19):584-584
为了进一步动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羣众,鼓足干勁,在全国各地掀起一个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技术革命羣众运动,大会决議: 一、开展建国十周年科学技术献礼运动。大会号召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紧密围繞当前工农業生产特别是“三大元帅”“兩个先行”等中心任务和国防建設的要求,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創造方面作出貢献,以促进生产大跃进和科學技术的大跃进。在今年内特别应当为实現党中央提出生产1,070万吨鋼的号召而奋斗。献礼运动的具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告诉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根本手段是建立高度的技术基础。紫阳同志精辟地指出,实现“翻番”、“四化”、“两个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不靠科学技术进步,这个目标就有落空的危险。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个目标就有实现的把握。”这些,都从根本上论述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9.
去年贯通的又一条南北铁路动脉“大京九”和今年4月四大铁路干线列车的“大提速”,把我国的铁路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它不仅有利于扭转铁路与公路、民航竟争中的劣势,还表明我国的列车也已开始驶向现代化的轨道。但是我国火车在今年的大范围提速中,最快的时速仍未超过140千米,与发达国家,如日本时速200千米以上的新干  相似文献   

10.
姚诗煌 《科学》2007,59(3):1-2
当今中国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是有目共睹的。从1980年代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0年代提出“科教兴国”,到目前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都高度强调科学技术的地位,把发展科学技术列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这在世界各国中也是不多的。应该说,目前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条件,已不亚于许多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1.
振兴中华,离不开振兴教育.我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苏步青先生躬耕教坛60年,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优秀数学人才.他在“略论数学人才的培养”这篇文章里明确指出,今天中国的数学,绝不可偏重纯粹数学的研究,而要注意联系实际,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他认为,在经济建设中培养的专门人才,成长快、贡献大,而且能促进他们的理论研究,多出成果.“我们培养人才,目的就是要学生超过老师.”苏先生这种崇高的献身精神,不愧为一代师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强烈要求,适应当前农村形势发展的需要,大力开发农村智力资源,促进农业全面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最近半年多来,我们在川西平原考察农业综合发展的工作中,深深感到农村智力开发和人才起用有着明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里仅根据我们调查的一些材料谈几点看法。农村中有大量的各种人才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不仅资源丰富,劳力充  相似文献   

13.
怎样更有效地开发智力?要重视方法,更要重视理论。唯理论正确才有正确的方法。因此,我们不惴冒昧地提出智力开发的三个基本原理,作为一种探索,求教于各位同志。一、能级原理社会是一个“管理场”,人才如何在这个“管理场”中诞生和运动,取决于“管理场”势能和人才本身能量的有机协调。一个社会有它产生人才的能力,一个人才也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方可人才辈出。现代管理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能级,使管理的内容动态地处于相应的能级中。这就是现代科学化管理的能级原理,也完全适用于社会智力的开发。管理能级必须按层次具有稳定的组织形态,这就是正三角形:上面具有尖锐的锋芒,下面又有宽厚的基础。倒三角形、棱形、梯形等结构形态都是不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科技、人才和教育 ,如同其他改革开放的各条战线和领域一样 ,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和成绩。但还是不得不指出 ,总体上“我国科学技术比较落后” ,“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的局面 ,并未实现根本改观 ,这不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族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而且也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 ,摆在了中国科技界和教育界的面前。如今 ,中国科技馆的专家组织编写的《4 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一书的问世 ,恰好似一面镜子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我国科教发展 ,特别是科技人才成长问题的比照机会。首先 ,这一群热情“寄…  相似文献   

15.
在1月9日举行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院士科普书系》等7部科普作品被授予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是我国在国家科技奖中设立科普奖项后的首次颁奖,它结束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有媒体在报道该消息时竟然用了“破天荒”这个词。  相似文献   

16.
编后记     
本刊曾相继发表温元凯同志和潘毓刚先生(美国波士顿学院教授)关于我国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文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本期我们特辟一个“关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讨论”专栏,选登了部分来稿。这里面的作者有大学的校长和教授讲师,也有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的研究人员,他们都是怀着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来参加讨论的。我们的一切改革都必须有利于科学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这是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本刊开展这个问题讨论的目的和愿望。专栏里有一篇林家翘先生(美国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特级教授)向本刊推荐的美国亚利桑那州州长布鲁斯·巴比特谈《美国的现状和再工业化》的文章,可供我们讨论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问题作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明者之家     
中国发明协会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全国性发明活动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它成立于1985年10月16日,旨在调动广大群众中蕴藏的发明创造积极性,引导和推动发明创造活动,发掘和支持发明创造人才,维护发明者的正当权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8.
程义慧 《科学通报》1986,31(17):1360-1360
为纪念吴健雄教授对科学作出的重大贡献,为奖励我国青年物理学工作者的学术成就,加速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香港亿利达工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在我国设立“吴健雄物理奖”。中国物理学会受该公司的委托,设立“吴健雄物理奖”评选委员会,负责初审后请奖项目的评定工作。该奖将授予我国青年物理学工作者主要在国内物理学研究中发现新现象,阐明规律,运用规律解决关键问题等方面取得优秀实验物理各学科研究成果的个人或集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1974,19(8):337-337
最近,《教育革命通讯》编辑部约请一些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的同志,座谈法家路线和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大家认为:科学技术是劳动人民的创造,是生产斗争知识的结晶;历史上儒法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也反映在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上。在劳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的基础上,法家革新、进步的政治路线和唯物论的自然观,对我国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我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政治上或思想上同法家有密切的联系。而儒家守旧、反动的政治路线和唯心论的“天命观”、“先验论”,则成了我国生产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桎梏。座谈中,大家初步提出如下一些事例。  相似文献   

20.
“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这是党和政府制定的振兴经济的正确方针,也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正确方针。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正是实现这种经济和科技结合的重要环节。特别对于应用研究的科研成果,能否在生产中应用而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能否获得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是开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应用研究成果的价值(及其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主要标准,同时,科研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实践,也必然会反过来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必须“把科学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到同科学研究同等重要的地位”,必须把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视为科研的继续。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从科研体系来讲,是发展研究的组成部分,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