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以西藏报告文学作品为对象,从文化角度对作品中人物的活动进行分析,指出这些人物的活动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文化价值的追求,他们的“超越”是对“不完满”的“现状”的“改进”和“改善”,其终极目标是真善美,并简要分析了他们这种追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2.
母题表述的是一种集体的文化意识,源自于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集体记忆和民族传统意识。母题中蕴涵的民族文化积淀决定了作品的文化倾向和人物的文化身份。希伯来文化一直是索尔贝娄的创作母题,它决定了贝娄的写作风格、语言表达、人物呈现和主题展开。对希伯来文化的认同使贝娄摆脱了边缘人的困境,成为一个超越种族和文化限制的人类作家。  相似文献   

3.
作为五四与新时期文学代表人物的鲁迅与莫言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尽管两人关注中国文化“吃人”意象的立足点不同,创作风格不同,审美观点不同,但是他们在对人物深层文化心理的挖掘上,在作品所隐含的现代性思考上,在作品复调形式的运用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是百年人文精神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揭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浮士德》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向苍天呼吁》是美国非裔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成名大作。其重要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模糊叙事。在模糊叙事的作用下,该作品中的人物在对自身和他人的身份认知上出现了困惑。非裔人物对自身身份和文化的困惑在美国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背景衬托下尤为凸显。  相似文献   

6.
孙春平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以反映一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并以对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揭示和探讨,展示作品较高的艺术品味。尤其是他那些带有地域特色的创作,不仅能立足于现实生活,而且能将其笔下的人物、故事置于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因而使其作品既具有地域文化的蕴含,又有强烈的时代感。  相似文献   

7.
哪吒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及影视动画作品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具有独特的传奇色彩,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翻拍成动画作品,产生不小的影响力.因此,在符号学等相关理论视角下对不同时期动画作品中的哪吒形象展开对比分析,从哪吒的造型、性格、文化形象等视角对其形象进行系统分析,进而对哪吒形象的流变进行整体认知和把握,同时结合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日本具有十分相似的传统建筑文化。本文对日本现代派建筑代表人物丹下健三、大谷幸夫、安藤忠雄的作品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作品的考察 ,探讨他们处理现代问题的策略 ,以供国内建筑界参考。最后指出 ,在传统与现代问题的处理上中国建筑师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常常借助于梦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理想和追求,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本文以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为例,就作品中的梦如何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过去经历、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等相关联,并如何体现作品中人物的某种理想,体现作品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长期的发展与不断的进步中,兵团文学创作日臻成熟,逐渐形成蕴涵丰厚的兵团文化,彰显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为主要文化内涵的兵团精神。韩天航的小说《母亲与我们》通过对刘月季以及围绕着她的一系列英雄群像的塑造,表达了作者、读者与作品中人物对兵团精神的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白鹿原》与《飘》中的主人公在特定时期内的性格和命运,探讨作者陈忠实与玛格丽特·米切尔分别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文化再认知,试图从文化层面对此进行平行类同的研究,旨在指出这一认知倾向的共同存在,并指出从文化分析角度对作品进行研究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外汉语字教学的文化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坤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5):103-104,107
本文阐述了汉字与中国传统及现代文化的相互影响,指出对外汉语汉字教学应从字形分析入手,以汉字"义"的学习带动形、音的学习,从而使留学生在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习得汉字.  相似文献   

13.
在方言翻译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方言主要用于确立地理背景和反映人物社会地位。文章尝试以鲁迅作品中的绍兴方言英译为例,考察另外两种常常为人们忽视的方言使用情况,即精心锤炼的方言表达方式和无意识流露的方言词汇。笔者认为前者是作家精心推敲有意为之,是作家文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方言含义微妙丰富,在翻译时既要考虑语义,更应重视语体,保留原语的生动形象性;后者是作家成长背景使然,亦属无心之举,既然无法做到完全对译,不如退而求其次,用译者序言或加注解释说明,让读者明白其中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14.
从当今建筑文化现象入手,论述了对建筑文化内涵三方面的理解一、建筑文化的概念.建筑作为一种实体但却表达着文化意义.例如山西大院;二、建筑文化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建筑是一个文化系统,除了物质功能外还具有精神品质;三、建筑文化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建筑的存在,大多数都是历史的,而且还具有地域差异性.因此,建筑设计和建筑创作应立足于地方文化特色,做到"因时、因事、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5.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所写的一部重要的字典,其中收录《酉部》字共75个,内容包含了与酒有关的不同词,从该书之释不仅得知这些字的形体和本义.而且这些字里又能折射出中国博大而源远流长的酒文化。本文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酉部》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从主人公身份来讲,祥子和五龙在进城之前都是传统的农民。《米》和《骆驼祥子》的叙事借用了“农民进城”的模式,展现了淳朴农民被城市异化的过程。打破文本的界限,以互文性的视角来观照这两部作品,发现在小说的人物设置上,两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在叙事中所担负的功能都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甚至人物所代表的深层含义都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同时,两部作品都通过展示欲望(米、车)对人性的束缚,性的压抑来表现主人公的生命之痛。在人物生存状态上,祥子与五龙同样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文学家,其作品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他创作了许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形象,特别是诸多儿童形象的塑造,更使其作品焕发出璀璨的光彩。本文阐述了狄更斯通过描写儿童的悲惨遭遇对社会进行的批判,并探讨了其观点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围城》与《我是猫》是中日两国文学史上的佳作,都描写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他们消极虚弱,缺乏生活理想,面对新时代新思潮,既顺应又嘲笑;既贬斥又无奈。他们爱好广泛又才疏学浅,不屑于同流合污又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只能任时代与命运捉弄。通过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比较,剖析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下的精神困境以及产生的原因,揭示这种困境产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汉字教学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结构上,以字形分析为主;词义上,以文化内涵的阐释为重;运用上,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引申为主.在指导学习上,应把握三个原则:以文化为主线,理清汉字的发展脉络;以构形为依托,正确书写汉字结构;建立联想机制,推进汉字的优化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创作甲骨书法艺术品,书作者需将甲骨文字与书法艺术同步研习。首要文字正确,然后在观摹临默、求形追神、笔墨技法、章法布局和深化学养诸方面下功夫,以期用毛笔、宣纸,尽可能完美地再现甲骨书契古韵,服务于当代。同时,作者对当今甲骨集字及书艺创作流派作了分析,并对书法、书品、人品作了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