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关 《科学通报》1987,32(3):222-222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合成酶,又称腺苷二磷酸核糖转移酶(简称ADPRT)主要分布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内,能催化辅酶I(NAD)聚合成聚(腺苷二磷酸核糖)。由于该酶能参与DNA修复等一系列核内过程,它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愈来愈引人注目。在抗癌药物研究方面,国外有人报道ADPRT抑制剂在本身没有毒性的剂量下可增强某些抗癌药物疗效,我  相似文献   

2.
应用彗星法研究了小鼠乳腺癌细胞SX_9受照后DNA损伤修复动力学曲线 ,观察到细胞受照后出现损伤_修复_再损伤_再修复的“二次损伤”现象 .进一步研究表明 ,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 (poly(ADP_ribose)polymerase,PARP)的抑制剂 3_氨基苯甲酰胺 (3_AB)可改变“二次损伤”的进程 ,因而对“二次损伤”现象与PARP对DNA损伤的识别、结合与脱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PARP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相似文献   

3.
罗瑛  孙志贤  吴祖泽 《科学通报》1998,43(8):855-859
应用彗星法研究了小鼠乳腺癌细胞SX-9受照后DNA损伤修复动力学曲线,观察到细胞受照后出现损伤-修复-再损伤-再修复的“二次损伤”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的抑制剂3-氨基苯甲酰胺可改变“二次损伤”的进程,因而对“二次损伤”现象与PARP对DNA损伤的识别,结合与脱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及PARP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杜璇  杜嘉木 《科学通报》2023,(14):1723-1724
<正>生命体遗传信息从DNA到RNA的传递需要由一类多亚基的RNA聚合酶来完成.在真核生物中,有3种保守的RNA聚合酶,即Pol Ⅰ (RNA Polymerase Ⅰ, RNA聚合酶I)、Pol Ⅱ和Pol Ⅲ,分别负责核糖体RNA、信使RNA以及转运RNA的合成[1].近年来,人们在植物中发现了另外两种植物特有的RNA聚合酶, Pol Ⅳ和Pol Ⅴ,丰富并扩展了人们对RNA聚合酶的认知[2,3].  相似文献   

5.
金熹高 《科学通报》1990,35(6):425-425
聚芳醚醚酮[Poly(aryl ether ether ketone),PEEK]是80年代推出的新型耐高温热塑性高分子,其分子链重复单元的结构为:  相似文献   

6.
陈海英 《科学通报》1987,32(6):467-467
二磷酸腺苷核糖转移酶(ADPRT)催化辅酶I(NAD)分子上的ADP-核糖组分转移到蛋白质或另一个ADP-核糖分子上形成多聚体(ADP-R)_n。这一过程与细胞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有关。近年来国外一些研究报道该酶的抑制剂在抑制DNA修复的同时还能加强某些抗癌药物如链脲霉素、博莱霉素、亚硝脲类化合物和顺铂的抗癌作用,引起人们的关注,为发展高效低毒的化疗途径提供了新的希望。我们曾在体外实验证明ADPRT抑制剂3MB  相似文献   

7.
利用异喹啉类生物碱小分子化合物与腺嘌呤(A碱基)在酸性条件结合力下降的特点,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DNA酶切保护性以及易于生物修饰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为载体,发展了一种基于聚A链(Poly(A))/二氧化硅纳米颗粒(Poly(A)/SiNPs)的pH可控释放抗肿瘤药物体系.在该体系中,选择了甲氧檗因(coralyne)作为药物模式分子,通过共价修饰方法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表面修饰Poly(A),获得Poly(A)/SiNPs颗粒,通过A碱基-甲氧檗因-A碱基结合方式构建了甲氧檗因载药体系.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载药体系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药体系的稳定性和在不同pH缓冲液中的释放情况,并采用激光共聚焦成像技术和MTT方法分别考察了该体系在Hela细胞内的定位以及杀伤效果.结果表明:Poly(A)被成功修饰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上后能很好地与甲氧檗因结合,构建甲氧檗因载药体系,该体系在中性条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而在酸性条件下(pH6),由于甲氧檗因与A碱基的结合力减弱而被释放出来,实现pH的控制释放.细胞成像结果显示,该载药体系能被细胞内吞并聚集于溶酶体内,通过利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释放药物,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该体系较好地实现了甲氧檗因抗肿瘤药物的装载和释放,为发展这一类抗肿瘤药物的载体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黄皓毅  蔡中正  朱剑波 《科学通报》2023,(34):4597-4599
<正>随着塑料污染与能源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高分子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聚羟基脂肪酸酯(polyhydroxyalkanoates,PHAs)是由细菌发酵制备的高分子材料,不仅具有与通用塑料非常相似的理化性质,而且拥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和降解产物无毒性等特性.等规聚-3-羟基丁酸酯(isotactic poly-3-hydroxybutryte,itP3HB)是PHAs家族中最早被发现、结构最简单、最受关注、也是产量最大的成员.1926年法国科学家Lemoigne从细菌中分离出了等规P3HB(Pm>0.99,等规度Pm:等规重复单元片段在聚合物所有重复单元中所占的百分比)[1].1982年,  相似文献   

9.
徐海新 《科学通报》1986,31(13):1028-1028
3,4-二羟基苯乙酮(DHAP)是从秃毛冬青叶中分离的有效成分。临床试用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汪钟等观察到DHAP在体内或体外都能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胶原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DHAP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0.
杨频 《科学通报》1992,37(21):1967-1967
金属离子在核酸的生物学功能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研究金属离子与核酸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均聚双链核糖核酸Poly(I:C)(多聚肌苷酸:多聚胞苷酸)与Cu~(2+)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Cu~(2+)可使Poly(I:C)发生不可复原的解旋,其平均结合常数K_(?)为1.23×10~4(mol/L)~(-1)。  相似文献   

11.
聚对苯乙炔及其氮取代物的能带结构和电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浩 《科学通报》1993,38(16):1481-1481
1 引言聚对苯乙炔[Poly(p-phenylene vinylene),缩写名PPV]是一种具有可机械加工性、在空气中稳定的优良导电高分子材料。80年代中期,有关实验发现:若用H_2SO_4,AsF_5等P型掺杂剂进行掺杂。掺杂后的PPV的电导率可达10~3scm~(-1)数量级。近一、二年,又发现它具有良好的电致发光性能,并已制成PPV发光二极管。由于PPV材料具有其它导电高分子材料所少有的易拉丝和易成膜等优点,因此它作为一种导电、发光高分子新材料,在制造全塑电子线路、电器元件和超薄大面积显示屏等高新科技领域有着广泛而又诱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PVDF-PEO微孔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剑  席靖宇  宋青  唐小真 《科学通报》2005,50(3):305-307
自Wright等[1]在1973年发现聚氧化乙烯(PEO)/碱金属盐的络合物具有离子导电能力以来, 人们对不同类型的聚合物电解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致力于用其代替锂离子电池中的液体电解质[2,3]. 目前聚合物电解质的种类主要包括干态聚合物电解质、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和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三类, 但从产业化的角度来看, 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美国Bellcore公司于1994年开发出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多孔薄膜, 吸附电解液后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良好的机械性能, 遗憾的是制备过程中须要用丙酮等溶剂萃取抽提制孔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给规模化生产带来不利. 目前对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较多的主要为含氟聚合物体系, 如聚偏氟乙烯(PVDF)、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共聚物等[3~11]. 本文以相转变的方法(将聚合物溶解在挥发性溶剂和高沸点非溶剂中, 然后置于一定温度和气氛环境下, 挥发性溶剂先挥发, 高沸点非溶剂和高聚合物体系发生相分离而得到微孔结构)制备了PVDF与PEO共混体系(PVDF-PEO)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膜, 研究表明PEO的引入能够非常显著地改善体系的微孔结构(如孔径、孔隙率、孔的连通性等), 从而大幅度提高PVDF-PEO微孔型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离子电导率, 而且实验方法简单, 无需抽提制孔剂.  相似文献   

13.
三磷酸腺苷(ATP)是世间所有生命体的能量载体。在细胞中,ATP分子在形成之后1分钟内就消耗掉了。ATP的转换率惊人之高:处在休息状态的人,24小时就消耗相当于自身重量一半的ATP;在激烈运动时,1天能转化多达自身重量20倍的ATP。运动、主动转运、信号放大和生物合成等,只有当ATP不断地由二磷酸腺苷(ADP)再生时才能发生。光能营养生物即植物,靠捕获光中的自由能以形成ATP;而化学能  相似文献   

14.
四核铜原子簇化合物[CuSCH(SiMe_3)_2]_4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卡罗 《科学通报》1988,33(6):429-429
不带电荷的含硫醇配体的Cu(Ⅰ)和Ag(Ⅰ)的络合物[CuSR]_n和[AgSR]_n常常是不溶解的高聚物。已经研究过的有限聚合度n的银的络合物[AgSR]_n为数不多。如[AgSC_6H_(11)]_(12)和[AgSCMeEt_2]_8的结构已被测定。铜的化合物[CuSR]_n则研究得更少。kestrn用沸点升高法测定分子量结果表明[AgSR]_n的聚合度η与硫醇的α碳上支链大小有关。本文作者之一与纽约州立大学Albany分校的E. Block和J. Zubieta等人合作,用一类新的α碳  相似文献   

15.
蔡澎 《科学通报》1994,39(14):1325-1325
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是一种质子转运蛋白,它仅存在于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的内膜上,促进质子的跨膜传送,从而使经由呼吸链生物氧化所产生的跨膜质子梯度以热的形式耗散,而不能用来合成腺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它在哺乳类动物的非颤栗性发热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新生哺乳动物抵御寒冷环境具有保护作用.解偶联蛋白的质子传送作用受瞟呤核苷二磷酸与三磷酸的调节,当与嘌呤核苷二磷酸或三磷  相似文献   

16.
潘传康 《科学通报》1994,39(22):2032-2032
把RBS(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及沟道(Channeling)技术应用于超晶格结构的研究起始于1980年Saris等人的工作.他们发现沿着晶轴方向应变超晶格的反常沟道现象,即[110]沟道产额明显高于[100]沟道产额.这个结果被解释为应变超晶格的[110]晶轴的扭折(Zig-Zag)所致.潘传康、朱唯干等人为测量这种扭折角△θ(Kink angle),提出了离子束分层沟道扫描方法,成功地测量了GaSB/Alsb应变超晶格的△θ.这种方法现已被用来测量十余种其它类应变结构的△θ.其中Gossmann等人用此法而获得 AISb(196(?))/GaSb(100(?)异质结的分层角扫描谱.文献[3,4]报道了周期为600(?)的GaSb/AlSb应变超晶格的十分明显的反常沟道效应.  相似文献   

17.
钟文彪 《科学通报》1982,27(12):761-761
家蚕中肠型脓病是蚕业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其病原为细胞质多角体病毒(CPV),添食或注射聚肌胞核苷酸(Poly I:C)或注射2′,5′-寡腺苷酸(2′,5′-P_3A_3)能提高家蚕对CPV的抵抗力,均使蚕的发病指数降低40—50%。同时发现Poly I:C能诱导家蚕产生一些与抗病毒活性有关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8.
车广灿 《科学通报》1992,37(2):124-124
一、引言 在Cu-In系相图中示出三个高温金属间相:β相(X_(In)=18.5—24.5at.%,T=847-—893K);γ相(X_(In)=27.7—31.3at.%,T=891—957K)以及η相(X_(In)=33—37.6at.%,T=713—940K)。β相=Cu_4In(W型)的结构在文献[2]中首次被建议。文献[3]认为γ相=Cu_9In_4(h)的结构与γ黄铜同晶型。通过X射线、金相和差热分析研究,文献[4]指出:在  相似文献   

19.
陆承勋 《科学通报》1981,26(23):1433-1433
在前一文中,我们曾报道了丙烯酸活性酯的合成、聚合及其与血清蛋白或胰蛋白酶的固定化。我们发现在主链与蛋白质间有一个疏水性及刚性的苯环作为间隔基团时,会对提高固定化酶的生物活性有利;如聚(N-对甲基丙烯酰氧苯甲酰氧-5-降冰片烯-2,3-双甲酰亚胺)-胰蛋白酶[P(MBONB)-trypsin]的生物活性是聚(N-甲基丙烯酰氧-5-降冰片烯-2,3-双甲酰亚胺)-胰蛋白酶[P(MONB)-trypsin]的三倍左右。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2021,66(2):233-243
无机矿物主导的非生物转化过程是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自然衰减的主要途径,而目前有关Al(Ⅲ)饱和黏土矿物界面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的转化过程与产物鲜有报道.本研究选取强致癌化合物:苯并[a]芘(benzo[a]pyrene, B[a]P)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对蒙脱土表面B[a]P转化过程中形成的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ly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 EPFRs)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在不同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条件下, B[a]P/Al(Ⅲ)-蒙脱土界面EPFRs的形成与稳定.结果表明,蒙脱石表面Al(Ⅲ)的存在可加快B[a]P的降解,反应速率是Na(Ⅰ)饱和蒙脱石的37倍.在相对干燥的环境条件下(RH33%), B[a]P的转化和EPFRs的形成不受RH的影响;当RH97%时会抑制B[a]P的转化和EPFRs的形成.通过活性氧捕获实验和自由基猝灭实验进一步证实了EPFRs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O_2~(·-))的生成,且在B[a]P的转化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进而提出了B[a]P/Al(Ⅲ)-蒙脱土的界面反应机理.本研究对认识土壤环境中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