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按照西方近现代学术“分科治学”的规则,文学是文学,批评是批评,文学有文学的文体(抒情体或叙事体),批评有批评的文体(大抵是论说体)。但是,中国传统文论的批评文体常常不去论说而去叙事(如汉代的史传体批评)或抒情(如六朝的骈体批评和唐代的诗体批评)。中国传统文论的经典性文本如《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等等,从文体分类上考察都不属于论说体而是文学文体。如何看待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破体”现象?或者说,如何评价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的这种文学性或诗性特征?我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其意义不限于“批评文体”本身,而是可以为全球化时代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找到一种新的入思方式或新的理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抽象的抒情》是沈从文1961年未完成的一篇文学论文。新世纪以来,学界对沈从文"抽象的抒情"文学理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阐释。本文从沈从文的现实处境以及中西方文化文学传统的碰撞中去对文本进行了再解读,认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是在中国抒情传统和西方现代生命哲学、心理学的影响下,结合自身文学创作实践的探索和试验而逐渐形成的,并重估了沈从文抒情理论在"后五四时代"文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晨报副刊》在中国报纸副刊史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扶植培养了一大批作家,沈从文就是在徐志摩任主编时成长起来的著名作家。梳理沈从文与《晨报副刊》两任主编孙伏园、徐志摩的复杂关系能够使我们对一个作家与一份期刊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美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论美国学者》一文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牌。它宣告了美国文学在精神方面的独立。尽管在爱默生之前美国已有部分世界知名作家,如华盛顿·欧文,托马斯·潘恩等,但他们的作品或者是模仿欧洲作家,或者是政论文章。只是在爱默生的《论美国学者》发表之后,美国文学才进入了它的成熟期。在随后的这一阶段中,美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作家和杰出的作品。其中包括霍桑的《红字》、麦尔维尔的《白鲸》、梭罗的《沃尔登》,(或林中生活)惠特曼的《草叶集》,朗费罗的《海华沙之歌》等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30年期间,许多高校开设了涵盖《诗经》的中国古典文学课程,特别是沈尹默、俞平伯、朱自清、闻一多、施蛰存等中国现代作家讲授的相关课程以及诸多现代文学作家的《诗经》研究,以《诗经》为考察对象,对中国诗歌的文体定位、艺术特质与社会功能都进行了全面考量、权衡、界定,为中国现代诗歌同期的长足发展,从民歌、现代汉语、容纳异域文化等诸多方面,做了深厚的理论铺垫,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实践,在短短30年间,为后人留下难以逾越的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6.
阳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8-109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主张文学应远离政治,《边城》便是代表。在《边城》里,作者只是,呈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应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而应基于作品本身,即“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也都有着多样的特点,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从心理透视、小说的意境、小说的语言、小说的文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在沈从文看来,美在生命,艺术创作是求得生命的永生。他的作品影响了当代文坛的一些作家,诸如张承志、水运宪、古华等。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潘演强  谢先泽 《科技信息》2007,(27):436-438
《三国演义》文体丰富,涵盖了叙述体、对话体、公文体和章回体等等,各种文体共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人物形象。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视觉用个例分析比较了《三国演义》的泰译本和罗译本,以此突出译者在翻译中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外遇》是劳伦斯研究中不被评论家注意的一部小说,几乎被风月湮没,但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它表现了劳伦斯的创作特点,显示了劳伦斯集十九世纪文学之大成的大家风范,同时又是领二十世纪之风骚的现代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10.
赵晖 《科技信息》2009,(29):I0321-I0321
很多现代流行歌词在创作上沿用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手法,甚至是直接化用,从而增添了歌词的文学韵味,也给人以情感表达的凝重感。方文山的《发如雪》就是其中一例。它展示了转借用典、意象丛生和思维跳跃的文学特点,是一首富有中国诗词意蕴的佳作。  相似文献   

11.
三维解读王尔德的《夜莺与玫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但他早期的童话作品却得到了一致的好评。《夜莺与玫瑰》以其深刻的主题、纯美的意象、诗化的语言和戏剧化的情节使它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其作品的艺术美、精神至美和美文思想又使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同时,他对生死和人生的哲理思考也在作品中有深刻的反映。所以,只有从文学、美学和哲学的三维视角才能比较全面地解读王尔德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作和审美趣味都非常具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意味着对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可从文本营造的意象空间来理解。作为湘西历史名镇的浦市,曾对湘西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产生重要影响,是他们的集体记忆。对"浦市"意象的考察和分析,不失为一种理解和认识"湘西世界"文学空间性质和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受东方文化浸润和滋养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在20世纪20、30年代分别创作出不朽的传世名作———《伊豆舞女》和《边城》。拙论拟采用平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两者在主要人物形象、意境表现等方面都表现出的相似之处,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两人的文学世界,并感知其文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薛原 《科技信息》2003,(5M):22-24
湖南文艺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沈从文散文选》浓缩了沈从文湘西风味的散文精华,20年前我就是从这本书走进了沈从文笔下的文学世界,书中收入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一个传奇的本事》和1949年后写的《新湘行记》、(1957),前三篇其实就是三个小册子,各自独立成一部小书,可以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15.
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是现代散文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一类散文称为"人生美文".人生美文成功地展现了现代作家对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他们怎样由苦闷而思考,由思考而奋起,终于在生活的实践和磨练中,认识人生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一步步地从狭小的自我走向国家、民族"大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雅俗共赏、有口皆碑的“美文”。美中不足的是:近几年出版的各种《中国现代文学史》书,由于对这篇“美文”的思想情调和社会意义不能给予实事求是的评论,致使对该文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的研究难以深入和突破,至今仍然局限在语言技巧和文字功夫上。为了“排除极左路线那种用‘一刀切’的模式和唯我独革的态度来对待大多数作家的偏见”(陈竹隐《朱自清日记·前言》)我们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用鲁迅先生“知人论世”的方法,对《荷塘月色》进行一些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以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黑魇》为核心,参照同一类型散文作品中的其他几篇,再辅之以同时期的几篇文论,进行文本细读,来理解和叙述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思想重心、感触接点、精神踪迹和文学理解,特别描述出其精神迷失的具体情形,并强调其文学理解的庄严,从而论述沈从文作为一个作家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8.
周佳媛 《科技信息》2008,(18):145-147
通过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白丽尔小姐》的文学文体学分析,从文本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三方面切入,对该短篇小说的语言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透视,探讨作家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表达和加强作品的主题意义与审美效果,并解析曼斯菲尔德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驾驭细腻敏感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深入挖掘其文体风格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田丰 《新余高专学报》2011,16(4):111-114
幽默作为舶来品,自从进入中国以来,经过自身的演化和本土化,逐渐地植入了中国文学的土壤。它在现代文学中历经了发展、鼎盛和复兴三个阶段的演变,渐渐地为中国现代作家熟悉和接受,尤其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幽默更是异军突起,在文坛上刮起了一阵幽默风。众多作家的创作形成的不同幽默风格,也促进了现代文学文体风格的多样化和文学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20.
"人文批评"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与"科学批评"相对的一种趋向,秉有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强调文学的人性表现、自觉与中国传统文论和批评对接等特点。在外延上,现代中国文学中"人文批评"的流变呈现为,自王国维开始发生,周作人承接,由新月派(梁实秋、苏雪林等)继续发展,到京派(李健吾、沈从文、朱光潜等)深入并因国内政治形势变化而中止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