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外部环境变化时,很难快速有效地对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进行跟踪。传统最优梯度法在跟踪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时响应速度慢且存在振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模糊控制(Fuzzy logical control,FLC)和最优梯度法(Optimum gradient method,OGM)的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方法。当系统功率距离最大功率点较远时,利用最优梯度法进行跟踪,当达到最大功率点附近时,利用模糊控制算法进行跟踪。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改进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最大功率点跟踪,解决了最优梯度法在最大功率点处振荡的问题,跟踪速度提升了64%,在外界环境快速变化时也可有效地进行最大功率跟踪。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大力发展绿色再生能源成为发展的趋势,光伏发电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未来最具潜能的替代能源。最大功率点跟踪是光伏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此技术可最大限度提升光伏发电效率。为此,本文在全面了解光伏发电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工作原理,对当前常用的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进行阐述,并提出了改进优化方法,以期更好地保证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3.
一、光伏发电系统模糊控制方法 光伏阵列是一个强非线性系统,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情况很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因此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来进行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是非常合适的,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嵌入模糊控制器的方法来实现模糊控制.  相似文献   

4.
<正>一、光伏发电系统模糊控制方法光伏阵列是一个强非线性系统,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情况很难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因此采用模糊控制的方法来进行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的跟踪是非常合适的,在实际操作中采  相似文献   

5.
针对光伏发电输出功率受光辐照度、环境温度等外部条件变化影响的问题,设计了光伏电池输出功率跟踪与控制系统.首先建立光伏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基于此,分析光伏电池的功率输出特性,然后设计光伏电池输出功率的跟踪与控制方法,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光伏电池功率跟踪与控制方法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中的功率变换拓扑、最大功率跟踪和并网逆变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可以跟踪光伏阵列环境条件的变化,准确追踪最大功率点,并且并网电流与电网电压保持同频同相,以单位功率因数向电网输送电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扰动观测分析最大功率点追踪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变步长的光伏MPPT控制方法,并进行仿真研究。结论如下:改进的扰动观测法可以减少稳定时间,增加稳定精度,减弱稳定扰动,具有更好的输出特性,能对环境变化快速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跟踪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快速变化的部分遮荫条件,提出一种改进的光伏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方法】该算法在融合遗传算法(GA)和萤火虫算法(FA)的基础上,通过差分进化(DE)算法来改进算法计算过程。通过将DE变异过程和FA吸引过程结合起来,可简化遗传算法计算过程。【结果】仿真和评价结果表明,MPPT算法具有处理简单、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等优点。【结论】与传统遗传算法相比,MPPT算法的执行时间和跟踪精度分别提高了69.4%、4.16%,该算法适合不同类型的太阳能电池板和不同格式的系统,具有跟踪速度快、跟踪精度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直驱永磁同步发电机风力发电系统最大输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了一种使内嵌式永磁体同步发电机(IPMSG)风力发电系统输出最大的控制方法.为了使输出功率最大.对IPMSG采用最大功率点跟踪(MPTT)和最大效率控制.通过使用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技术,根据发电机转矩适当地控制发电机的速度.使用最大效率控制和最大转矩控制,控制IPMSG电流矢量以降低发电机损耗和使输出功率最大.仿真结果证明了这个控制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机的光伏并网系统及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相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一种先进的控制策略即虚拟同步发电控制技术,该控制技术基于模拟同步发电机运行的思想,使得光伏并网系统具有同步发电机的外特性.本文首先建立光伏发电单元数学模型,然后建立虚拟同步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再在Matlab仿真软件中建立光伏并网发电系统结构,同时建立虚拟同步发电机控制仿真模块,最后通过仿真验证基于虚拟同步发电技术的光伏并网系统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HT66F70A单片机,采取四象限测光原理和传感器定位方式,设计了一套新型日晷式太阳定位跟踪系统。该系统优化了光伏太阳能组件的工作过程,运用HT66F70A单片机实现自动跟踪太阳位置,尽可能使太阳光垂直入射到光伏板上,以获得最大光伏发电利用率,从而提高光电转化率并降低光伏板投入成本。同时,结合风速测量功能,使系统具备抗环境干扰功能,提高了太阳能光电转化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最小二乘滞环电流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用于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最小二乘法定频算法,它在每一开关周期到来之前,通过对前一周期的相关参数值进行采样,确定当前周期内开关触发的时间来实现开关频率稳定和滞环电流跟踪.与其他控制方法相比,该方法能有效降低对工频电网的谐波注入,使电流误差平均值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减少稳态误差,还可实现数字化控制.最后,利用MATLAB进行双环系统建模,外环通过曲线拟合法进行最大功率跟踪,内环采用最小二乘法定频算法和滞环电流控制,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阴影对太阳能发电系统输出功率有极大的抑制作用,该文针对光伏阵列局部遮荫现象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的阴影检测方法. 设置合适的初始参数,根据unit-linking PCNN(ULPCNN)算法进行阴影分割,利用二维Otsu算法自动选取迭代次数,以循环迭代过程中具有最优阈值的分割图像为最终分割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可检测出光伏阵列局部阴影,与传统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算法及ULPCNN算法相比分割结果更好,操作更简洁.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光伏发电系统与电压稳定的含义,分析了当前我国基层电网末端低电压现状及原因,提出了光伏发电系统中电压自动调整的拓扑结构与关键技术,最后进行了案例仿真分析,取得了很好的自动调整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基于有限反馈的下行MIMO系统中的用户调度和功率分配问题,并利用随机多波束形成的思想提出了相应的实现算法.所提出的用户调度算法只将各用户的最大和第2最大信干噪比及其对应的波束索引号反馈给基站,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该算法更好地获得了所需反馈量和系统吞吐量之间的折衷.所提出的功率分配算法则充分利用了基站端所能获得的部分信道信息,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平均分配算法相比,在发射总功率一定的情况下,该算法可以获得更高的系统吞吐量.将两种算法相互结合,可以在不增加反馈量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6.
陈建兰 《甘肃科学学报》2010,(3):F0003-F0003
我国目前正处于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时期,并网光伏系统和大规模光伏荒漠电站这两种形式将逐渐成为我国光伏市场的主流。我省具有发展光伏发电的独特优势,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采取切实可靠的对日跟踪措施,可在相同的投资条件下增加系统的采光时间,获得更大的电量输出,或者是在减少投资的情况下达到相同的电量输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奇异值分解提出了一种改进的 kalman 滤波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算法.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表明,在异步 CDMA 系统中,与现有的基于 RLS 算法盲自适应多用户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收敛速度快、跟踪性能好、数值稳定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内模结构的模糊控制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具有纯滞后被控过程进行数字仿真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内模结构的模糊控制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引入了模糊预估器作为被控过程的内部模型,对实际过程输出起预估作用,从而消除了大时滞带来的系统不稳定。此算法的控制效果要优于常规PID、FUZZY和IMC控制方法^「1」,利用该算法对电加热炉进行的炉温实时控制时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具体分析动态预测控制算法在工业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种三值动态矩阵控制算法,该算法主要在优化性能指标函数式中真正地建立了"头、中、尾"3点约束.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系统跟踪精度高、鲁棒性好等优点.同时,针对慢时变、大时延和不确定性系统的跟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BP网络的三值动态矩阵控制算法.该算法在三值动态矩阵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利用一个3层BP神经网络对被控对象进行辨识.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增强现实三维注册易受复杂环境以及算法复杂度高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TLD与SIFT的增强现实三维注册方法.该方法分为4步:(1)采用TLD目标跟踪算法对目标区域进行跟踪;(2)采用SIFT特征检测算法对跟踪的目标区域进行特征点的提取与匹配;(3)利用特征点的匹配关系计算出三维注册矩阵;(4)根据计算出的三维注册矩阵完成注册,从而完成对现实世界的增强.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当标识可见、不可见以及待注册图像发生旋转变换、尺度变换时,基于TLD与SIFT的增强现实三维注册方法都能成功完成注册,该三维注册方法有效提高了AR系统的实时性、稳定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