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铅锌矿采矿废物污染对土壤原生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对甘肃省成县王家山严家沟铅锌矿采矿废物污染土壤及对照土壤中的原生动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铅锌矿采矿废物污染对原生动物群落有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物种多样性十分显著地下降,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污染土壤和土壤群落的优势类群和优势种不同。根据研究结果,腐生波豆虫(Bodo putrinus)和梅氏扁豆虫(Phacodinium metchnico ffi)可作为铅锌类污染土壤环境的指示种类。  相似文献   

2.
氮肥厂废水污灌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西省歧县氮肥厂废水污染的土壤与对照土壤中的原生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歧县氮肥厂废水污染对原生动物群落有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群落物种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乌鲁木齐皮革厂重金属污染土壤并对照土壤中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污染导致原生动物物种减少,对原生动物群落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对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进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基于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对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不同林地类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影响具有明显不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随着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而演替,土壤微生物总量在不同植被下均表现出明显的根际效应;土壤微生物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不同有机质含量的土壤间差异较大,不同pH范围内具有不同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水分通过影响土壤溶液的浓度、含氧量和理化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温度的变化可以使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施肥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不一致,矿区不同区位段侵蚀土壤微生物活性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甘肃民勤繁殖鸟类群落及演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夏,在甘肃民勤进行了10个繁殖鸟类群落结构及其演替规律的调查。荒漠环境的鸟类群落常形成单种优势,造成群落的鸟类多样性指数降低。对群落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图与群落演替过程基本吻合,表明相衔接的演替阶段的群落相似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甘肃临泽繁殖鸟类群落及演替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0年夏,在甘肃临泽进行了8个鸟类群落的结构及其演替规律的调查。荒漠环境鸟类群落经常形成少数几种或单种优势,造成群落的鸟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而人类活动引起的植物空间异质性的增加,对鸟类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具有显著影响。对群落相似性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得到的聚类图与群落演替过程基本吻合,表明相衔接的演替阶段的群落相似性程序较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的农田土壤进行微生物群落分离研究,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的农田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比长期施用化肥的农田土壤中的高,表明复合微生物肥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8.
研究延安市郊(县)果蔬地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以指导果蔬地害虫及虫害的立体防治。通过手拣法对大型土壤动物进行标本采集,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指数以及丰富度指数方面对其进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标本280个,隶属于3门7纲14目。其中,正蚓目和膜翅目为其群落的优势类群,占其群落个体总数的53.93%,其他12个类群则均为常见类群。对不同种植类型果蔬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号样地的多样性指数最高,5号样地的多样性指数最低。而优势度指数(C)最高的为6号样地,最低的为2号样地。对垂直分布的分析结果表明,果蔬地大型土壤动物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即0~5cm5~10cm10~15cm15~20cm。研究表明不同种植类型果蔬地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均有不同,这反应了果蔬地大型土壤动物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应性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湖南衡阳地区紫色页岩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间,对湖南衡阳地区的祁东、衡南、常宁3地紫色页岩母岩或母质的土壤动物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地区共获得各类土壤动物3936头,隶属于5门12纲39目143科209属253种,并定性、定量分析了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分布特点和季节变化.研究表明:紫色页岩土壤动物群落与肥沃地区土壤动物群落有很大差异,其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矛线目和蜱螨目.各生境的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C和均匀度指数E也被分析.各生境群落间相似性系数很小.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生态因子.各种分析显示,甲螨类和矛线虫类是紫色页岩土基形成的主要“拓荒者”.  相似文献   

10.
齐云山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齐云山区以青冈栎群落为代表的常绿阔叶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其种类组成,层次结构,物种我样性和生态优势度,动态演替等多方面的分析。结果显示基其更多地具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青冈栎、甜槠、紫楠和绵储等为群落的优势种,并起着建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大新县铅锌矿区某屯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广西大新铅锌矿区某屯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该屯21个土壤样品,采用 IC P-A ES法分析了其中Cd、Cu、Pb、Zn、Mn、Cr六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进行了评价。为矿区环境保护、农业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耕地土中Zn、Cu、和Cr超过桂西南土壤背景值, Pb、Zn、M n、Cd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1995)二级标准限值,整体呈现出以Cd、Pb、Zn为主, Cu、Mn、Cr次之的严重复合污染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内综合污染程度排序为菜地>弃耕地>玉米地,污染级别都达到重度污染。  相似文献   

12.
海口市南渡江流域河塘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基于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分析了海口市南渡江流域典型河塘底泥0-30cm层Cu、Zn、Pb、Cd、Cr、Ni、As、Hg等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污染状况、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原因.结果发现:1)该河塘底泥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Cd和Cu,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3mg·kg^-1和78.60mg·kg^-1,超标幅度分别为41.51%和36.71%.2)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表明该河塘底泥存重金属污染是以“轻微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轻微及以下等级的污染区域占总面积的74.20%,“中度污染”区域占总面积的25.80%;底泥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上游6种重金属含量变异系数大于下游;上游底泥Pb、As含量均值高于下游,而Cr、Ni、Cu、Zn、Cd、Hg含量低于下游,下游污染等级、污染面积较上游大.3) 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d和Hg元素具有一定潜在生态风险,河塘底泥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等级.4)河塘周边土壤及成土母质重金属背景值高、河塘附近采石场的弃土石场重金属含量高,是该河塘底泥重金属超标的主要原因;应该根据底泥的污染等级来决定其农业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3.
对海口市美舍河沉积物重金属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元素Cr、As和Cd的含量较高,并对美舍河沉积物重金属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其进行污染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地质累积指数可知:Cu、Zn和Pb元素属于无污染水平,其中Cu元素接近无污染到轻污染之间的水平;Ni元素属于轻污染水平;Cr和Cd元素属于轻污染到重污染之间的水平;As元素属于重污染水平;各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顺序为:Zn〈Cu〈Pb〈Ni〈Cd〈As〈Cr,各重金属元素潜在生态危害系数顺序为:Zn〈Cu〈Pb〈Ni〈Cr〈As〈Cd,该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肼平均值为45.28,属于轻微生态危害范围。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广西龙江河泥中镉和某些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显示,Ca、Cu、Fe、K、Mg、Mn、Na、Zn等元素的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Cr、Pb、Hg、Sn、Sb等元素的含量低于国家标准,而金城江市以下的龙江河泥中Cd元素含量仍超过我国土壤自然Cd含量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嫩江水系环境特征出发,在大面积采样调查的基础上,用地球化学和数理统计方法计算了嫩江水系Cu、Pb、Zn、Cd、Cr、Ni、Hg、A■等元素在沉积物中的背景值,讨论了沉积物粒度和岩石化学组成对沉积物背景值的影响,以及沉积物中元素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马家沟污灌区采样地块上农作物中Pb,Cd,As含量与背景值比较,与世界其它国家同类作物中Pb,Cd,As含量比较,以及对土地利用现状分析,阐述该污灌区农作物污染概况,指出由此带来的潜在危害,并结合流域现状探讨了污灌区的治理、保护、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对济源石河8个监测断面底泥中铅、镉、铬、镍、铜、锌、pH7个污染指标监测调查基础上,参照相关标准,对河流底泥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段底泥已受到重金属污染,部分河段污染严重。根据纯水、硫酸-硝酸、醋酸浸出试验结果,监测段底泥属于一般固体废物,但不宜送生活垃圾填埋场或能产生醋酸等有机酸的填埋场处置,填埋、堆存等处置前应进行无害化固定处理,尽可能降低其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