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出了含有4种类型受控源、运算放大器及跨导运算放大器(OTA)的n端约束网络节点导纳矩阵(或不定导纳矩阵)的构成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可以通过对无约束网络的不定导纳矩阵进行初等的行、列变换得到约束网络的导纳矩阵。  相似文献   

2.
将非对称正定导纳和阻抗矩阵分解成对称矩阵和斜对称矩阵,且证明了分解的对称矩阵与非对称矩阵的正定性相同- 然后用(p + q) 端口变压器分别实现对称矩阵和斜对称矩阵后并联或串联两矩阵的网络即得非对称正定导纳和阻抗矩阵的网络;解决了以往不能综合非对称正定导纳和阻抗矩阵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用散射参数表达的串联阻抗Z和并联导纳Y的二端口特性,给出了它们的有源RC电路模型。作为应用实例,提出了一个使用通用运算放大器和RC元件组成的Ⅳ阶电流型滤波器电路,不必改变电路参数,能同时实现高通和低通滤波功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建立在网孔基础上的不定阻抗矩阵。它和Balabanian曾经介绍的有所不同。不定阻抗矩阵和不定导纳矩阵之间有着很强的对偶性。利用它可计算各种网络函数、回归差、零回归差及灵敏度(且可进行符号函数分析)。用它分析受电压源激励含有电流控制电压源及互感器的网络比用不定导纳矩阵方便,这一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常用的电流并联负反馈放大器,研究电源电压对伺服放大器动态特性的影响。建立伺服放大器的线性模型和考虑饱和特性的非线性模型。利用两种模型研究阶跃信号输入时,电源电压变化对伺服放大器控制电流建立时间的影响。随着电源电压的增大,控制电流建立时间减小,当电源电压达到伺服放大器额定控制电流所对应的输出电压的3 ̄4倍以上时,电源电压对提高伺服放大器动态性能的作用明显减弱。若考虑伺服放大器效率及电源功率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用导纳矩阵描述多节点运算放大器电路的有用方法。从散射方程出发,求得从无源网络导纳矩阵到有源网络导纳矩阵的转换规则。通过观察,直接由网络写出导纳矩阵,并由其求解电路。还以运算放大器校相器为例,说明如何利用此法有效地计算网络函数和输入导纳。  相似文献   

7.
放大电路中引入反馈的组态有四种:电压串联反馈、电压并联反馈、电流串联反馈、电流并联反馈;反馈的极性有两种:正反馈、负反馈.通常反馈组态的判断比较容易出现错误,如何正确分析反馈放大电路中所引入反馈的极性和组态是反馈放大电路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着重讨论负反馈放大电路组态的几种分析判断方法,旨在探讨用最简捷明了的方法准确地判断反馈的组态及极性.  相似文献   

8.
实验测试了单片半导体温差片、双片串联和双片并联温差组件的输出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热端和冷端的温差增大,三种情况下半导体温差片的输出电流、输出电压和输出功率均增加.两片半导体温差片串联时组件输出电压高于单片输出和两片并联时的输出电压;两片半导体温差片并联时组件输出电流高于单片输出和两片串联时的输出电流;两片半导体温差片串联时组件输出功率高于单片输出和两片并联时的输出功率,约是单片输出的2倍.采用焦距为13.1cm的菲涅尔透镜聚光,当温差片位于离菲涅尔聚光镜面约12cm时,输出电流和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种有关网络灵敏度分析的新的灵敏度的数值解法。文中推导了线性时不变网络节点电压、支路电压、电流对于支路导纳矩阵一阶和高阶灵敏度的递推公式,并通过对支路导纳矩阵结构分析,给出了节点电压对于网络元件的一阶和高阶灵敏度计算公式。其中着重讨论了具有互感元件的一阶、二阶灵敏度的计算公式。最后,用算例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电力系统支路串联谐振识别难的问题,提出了修正节点导纳矩阵模态法的支路串联谐振识别方法。首先,在使用网络矩阵模态法识别节点并联和回路串联谐振点时,发现其对应谐振点重合;经理论分析发现,支路阻抗比越小,对应的回路串联和节点并联谐振点重合度越高。然后,对于支路串联谐振,通过使用添加虚拟支路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回路串联谐振,并利用系统串并联谐振重合的理论,进一步转化为并联谐振识别。最后,通过对三节点系统和IEEE14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验证了该谐振识别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电压型CPT系统动态负载恒压输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电压型非接触电能传输(CPT)系统负载动态变化时输出电压不稳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将原边串联-副边串联(SS)和原边串联-副边并联(SP)的2种电压型拓扑区别对待,前者控制原边谐振电流恒定,后者控制原边电压恒定.针对传统的原边电流恒定的控制方式,理论分析发现SP拓扑更适合用原边电压恒定的方式来控...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双树支割集和不定割集导纳矩阵的概念,讨论了它们的性质及不定割集导纳矩阵的直观编写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求网络函数和反馈放大器系统的回归差、零回归差及灵敏度等方面.结果表明不定割集导纳矩阵是不定节点导纳矩阵的广义化概念.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反馈网络从电路输出回路的不同取样电量和在输入回路的不同连接方式,可把交流负反馈电路的组态分为电压串联、电压并联、电流串联和电流并联4种.通过构建电路存在反馈的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可引出令反馈电路的负载和信号源内阻分别短路或开路的方法,用于分析负反馈电路的组态.实例说明,两者互为对偶,物理意义明确,因果关系等价,逻辑概念清晰,通用性强,适用面广,应用灵活.  相似文献   

14.
两相短路后,传统方法是切除故障线路,但这可能导致系统潮流大转移并可能引起系统不稳定,造成大面积停电事故。为此提出一种新型的故障电流控制器及与之对应的控制方法。故障电流控制器由串联变压器、并联变压器、2个可调电感以及有载调节开关构成,嵌入在线路的两端,工作时等效于电压源和电感的串联。两相故障后,改变与并联变压器原边相连开关的位置,将改变故障电流控制器等效电压源电压的相位,使故障相线路发送端(接受端)的电压源电压与超前(滞后)于故障相的电源电压同相,再协调控制2个可调电感,能独立控制其等效电压源电压的幅值和电感值,适当地控制这2个分量,能控制故障相间的线电流等于正常电流,该状态下线路的故障电流不仅为0,同时故障线路的电流也等于其正常运行时的电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相短路故障电流的控制策略,建立了与之对应的控制系统。该方法能保持故障线路的继续运行,提高了线路供电的可靠性。实验证明了故障电流控制器能控制故障线路上的电流,使其等于正常运行电流,同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也证明了提出的故障电流控制器以及与之对应的两相短路电流的控制原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双树支割集和不定割集导纳矩阵的概念,讨论了它们的性质及不定割集导纳矩阵的直观编写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求网络函数和反馈放大器系统的回归差,零回归集及灵敏度等方面,结果表明不定割集导纳矩阵是不定节点导纳矩阵的广义化概念。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双绕组电力变压器梯形网络的仿真软件建模的非完整性以及现存等效电路频率响应算法多变量求解的低效率,围绕一种电力变压器绕组高频等效模型频率响应的矩阵计算方法开展研究,基于等效电路的拓扑结构,给出了利用阻抗支路矩阵和导纳支路矩阵来完整表示该等效电路的方法。其次,通过矩阵运算,推导了阻抗支路电流、导纳支路电流以及节点电压列向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节点电压列向量,获得等效电路的频率响应。最后,将矩阵算法与基于电路仿真得到的频响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曲线相关系数较大,吻合程度很高,对于不含高幅值谐振峰(-500dB以上)的曲线,相关系数为10,即两者完全吻合,而矩阵算法的计算耗时少于电路仿真运算。上述分析表明,在保证仿真模型完整性和精确性的同时,提出的矩阵算法由于仅有两次矩阵取逆运算且求取的未知量较少,具有良好的计算效率及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阻抗、谐波分析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出了感应电机无传感器检测的谐波导纳法,并成功地应用于电机转速检测,提出的方法利用谐波导纳提取转速信息,基于导纳测量和快速傅里叶变换频域内插算法,给出了一种获得谐波导纳的计算方法,由于导纳定义为电流和电压之比,是电机系统固有的属性,不依赖于电流或电压本身,因而有强的抗干扰能力,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其有效性,特别是在传统的电流法失效的情况下,应用谐波导纳法仍能提取  相似文献   

18.
本文依据电压控制电流源参数gm的零回归差的物理意义,由不定导纳矩阵直接推导出陈惠开(Chen Wai-kai)教授的零回归差定义式,讨论了公式的应用及意义,指明公式有助于网络分析计算机化.  相似文献   

19.
针对LED驱动中宽输入电压范围和高精度检测的要求,提出了一种高侧电流检测电路.采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器件作为放大器,通过检测串联在电路中的采样电阻两端电压差的大小,用滞回控制方法控制电流回路的通断,能精确控制0.5~5 A的输出电流,在5~40 V电压下达到了3%的检测精度.该电路结构简单,通过0.6μm5~40VCMOS-双重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DMOS)工艺流片验证,芯片测试结果表明电路工作良好,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二端口网络的导纳矩阵出发,把实现电流转换函数的问题转化成实现策动点导纳函数Y11的问题,适当选择Y11零点和极点,可以设计出RC梯形结构的无源电流滤波器,这种电流模式滤波器与电压模式滤波器在电路结构上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