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吗?--兼与刘立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刘立先生"马克思不是技术决定论者"的现点及其论证,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相反的论证:第一,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根本性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而不是市场需求.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是内在一贯的.第二,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取决并适应于技术发展水平.这无疑是一种技术决定的倾向.此外,本文还对刘立"技术决定论是非辩证思维"的观点进行了驳正.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是技术哲学的先驱,原始、零散、个别性的叙事方式是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基本特征。以因果联系为基础的决定论是一种古老的哲学观念,技术决定论则是它的现代表现形态。技术与社会的互动是马克思技术思想的基本维度,相对的技术自主性、朴素的技术价值负荷论、辩证的技术决定论,是马克思技术决定论观念的核心,可以纳入今天的弱技术决定论之列。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技术”有三种形式:观念形式的技术,过程形式的技术和实物形式的技术。马克思技术观中具有技术决定论思想,但这种决定论是要受到制约的,马克思是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者。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在国际技术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对技术哲学的形成有杰出的贡献,承认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是技术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国际技术本体论,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技术价值论等领域的诸多研究者莫不对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给予一定的关注,有如此影响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值得我国学者对它进行较以往更为深入,更为系统的研究,其中,当务之急应该是从细节上解读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5.
技术决定论是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和特征。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思想以"生产力"概念为核心,而海德格尔的技术决定论思想以"座架"概念为核心。两者的相同点在于:"生产力"和"座架"都具有"基础性"。不同在于:"生产力"构建着"人的需求",并决定"人的自由";而"座架"构建着"技术的需求",并威胁"人的自由"。"生产力"和"座架"集中反映了同为存在论哲学之扩展或深化的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和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决定论”吗?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是社会制约的技术决定论,从马克思主义技术决定论出发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诠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在技术社会学视野中,技术决定论由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和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构成。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者形象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化过程中的观念误构,这源于决定论思维对辩证法思维的挑战、现代性的技术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替代以及意识形态论争对学术论争的干扰。技术决定论历史困境的实质是将技术系统从社会系统中抽离而出的本质主义困境,具体表现为技术工具化假定或技术实体化预设。与境论纲领和早期社会建构论侧重批判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技术编史学与后建构论深入反思了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由此,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论立场有助于超越当代对各类技术决定论的迷思。  相似文献   

8.
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两个方面加以分析,“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并非对立而是分立的关系。分立是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现实关系,其突出特征是,在“技术与社会关系”问题上二者“各说各话”甚至彼此指责、批判。耦合是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的可能关系。耦合关系的核心要点是,“决定”(技术对社会的决定)与“建构”(社会对技术的建构)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统一的。耦合的原则包括客观分析、平等对待、综合运用两种理论,消解彼此的误读。  相似文献   

9.
为技术决定论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技术决定论应当批评,技术决定论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有一些学者直率承认自己是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者或技术的社会建构论者,还没有听说谁承认自己是技术决定论者。本文为技术决定论辩护,自然是孤立的。但是,为技术决定论辩护,又不是偶然的,在我(陈)过去写的东西中就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现在不过是把倾向变成直白。  相似文献   

10.
关于技术本质的哲学释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系统性和历史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中性论和技术价值论、技术决定论和价值决定论等四个方面,对技术的本质特征作出解释,从而说明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类自由与解放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技术价值观构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并非抽象、孤立地理解技术价值,而是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在他看来,文化的内在生命和终极价值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自由,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感性活动形式、历史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形式,其终极价值亦在于人类自由。在文化哲学的视阈中,马克思从人的价值出发追问技术的价值,将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文化价值统一起来,赋予其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使命,并最终指向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的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技术伦理规约既不仅仅是对技术主体的规约,也不仅仅是对技术客体的规约,而是对技术主体与技术客体相统一的动态过程的伦理规约,其本质是过程规约。过程规约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或然性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views Aristotle’s problematic relationship with modern economic theory. It argues that in terms of value and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Aristotle should probably be seen as a precursor to neither classical nor neoclassical economic thought. Indeed, there are strong arguments to be made that Aristotle’s views are completely at odds with all modern economic theory, since, among other things, he was not necessarily concerned with flexible market prices, opposed the use of money to acquire more money, and did not think that the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human activity were generally beneficial. The paper argues however, that this interpretation goes too far. The Benthamite neoclassical theory of choice can be seen as a dumbing down of Aristotle’s theory, applicable to animals, not humans. Adam Smith and Karl Marx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Aristotle’s work and both started their main economic works with Aristotle: Smith ultimately rejecting, and Marx ultimately developing Aristotle’s views of the use of money to acquire more money. Possibilitie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a new Aristotelian Economics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地梳理了对若干技术进行历史划分的观点。通过对技术史以及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史的考察,提出近代技术开始于科学革命相同的时期,对近代以后的科技关系也进行了历史划分。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性展开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与法以相互理解、相互关照和相互影响的互动方式走上了辩证发展的历程,其对话的基本路径是:(1)科学技术对法的渗透和影响,包括科学技术发展所引发的科学技术法的诞生、科学技术法的完善,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法的挑战;(2)法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参与及调整,主要涉及法对科学、技术活动的保护与激励、约束和规范;(3)司法过程中科学、技术与法的现实互动。  相似文献   

16.
科技政策规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政策作为国家或地区对科技活动组织、干预、调控而制定和形成的施政方针、制度措施等规则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科技政策规律主要包括顺从主流律、生命周期律、效力周期律、利益调控律和辩证发展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Most protagonis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gnore modern insights in the nature of technology, which has led to an emphasis on technological solutions. The notable exception is transition management. However, both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and transition management have been criticized as ignoring distributions of power in society, and for not offering guidance in the choice of the most sustainable technologies. The reviewer criticizes this approach: the issue is not to choose the right technologies, but to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of unsustainability in society. In addition to politization of transition management the reviewer argues that strong visions are necessary to lead the way. Technologies could help to develop those visions.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恩格斯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命题的德文原文、英译文以及多种版本的中译文进行了考察,并对该命题的语境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命题的涵义是:自然界不是一成不变地存在着,而是不断生成、演化和消亡着。建议将该命题的翻译可以修改为:自然界不只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文章认为,该命题是辩证自然观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19.
无论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还是相对落后的地区,科技发展与人的完整性的矛盾始终纠结着。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看到了这是社会发展的现代性问题,还试图剖析产生此种纠结的根源与实质,以科技文化观直面科技与人的完整性的冲突。这对消解现代信息科技社会下人的零碎化、离散化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