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发于同一境界,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同情”,这是陈寅恪所阐扬的“了解之同情”的研究态度。孟泽著《王国维与鲁迅诗学互训》(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以王国维与鲁迅的诗学个案及互动中的两歧性和一致性作为研究对象,在尽可能还原具体、真实的语境的同时,聚焦王国维、鲁迅的情感知识背景及学术经历,在与前贤“发于同一境界”的理解中,  相似文献   

2.
《漳州师院学报》2017,(1):154-156
《文化诗学:理论建构与实践策略》一书不是对"文化诗学"的一般性概说和介绍,也不是对目前中西方文化诗学研究的评介,而是对文化诗学理论层面的一种可行性的建构。全书以"审美性""语境化""双向建构""整体观"四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提纲挈领,紧紧围绕在文化语境下文学审美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路径展开研讨、论述,不但对文化诗学理论的可能性进行了较有建树的阐述,也为文化诗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视角是可能且现实的,它旨在解脱诗学的现实困境,并赋予其新的价值功能.文化诗学有其存在的根据、存在的形式和功能价值.对诗学自律与文化他律的研究后,我们认为它还应有文化批判的价值向度,并主张诗学家与诗人一起追寻文学背后的文化意义和人之存在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文化诗学复出并日益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研究方法,这绝非是历史的简单循环,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研究实践的必然选择。文章深入分析了文化诗学方法走向兴盛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强调了文化诗学方法更能植根于文学本体真实的基本特征和存在意义,并从文学性和具体性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将这一方法的理论优势落到实处的基本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5.
《漳州师院学报》2021,(3):90-96
对于以西释中的阐发式研究而言,钱钟书中西互证的诗学研究理路具有重要的纠偏意义。其最终旨归是以正视和尊重差异性为前提的"打通",即通过中西诗学的交流对话凸显出"万殊"之处背后的"一贯"之理;其实现途径是超越了中西比较层面的"比照",即将中西诗学话语聚合于同一平台之上,使其围绕着相关话题自然而然地产生碰撞和互动,实现理论上的升华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明晰、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文化诗学”,在最先举起这一理论旗帜的美国,至今也还处于正在建构或尚待建构的过程之中。我国对于“文化诗学”的理论探讨,更是近年来才开始起步的工作。就在这样的国内外学术态势下,《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和福建漳州师范学院联合发起、召开了我国第一次文化诗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全国性、小规模、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中心议题是:文化诗学的理论特色、学术空间和研究方法。这次盛会由漳州师范学院文化诗学研究所承办,由集美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协办。会议于 2000年 1…  相似文献   

7.
诗学研究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做出新的应对,在文学艺术研究中运用跨学科和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重视文学艺术与语言、神话、宗教、历史、科学关系的研究,正在使文学理论研究焕发出又一个青春.王维诗中"空"与禅的合璧,不仅是一种诗学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总体诗学:新世纪比较诗学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诗学发展的事实说明,总体性正是诗学之所以为诗学的本体、属性;总体观念或称全球视野也是比较文学这门学科的精义和优势所在;总体诗学更是比较诗学向更高学术层次的发展;建立总体诗学的工作还具有为中国诗学争得在世界诗学中应有地位的特殊意义。中国学者在建立总体诗学的工作中大有可为,其辉煌业绩或许正是世界比较文学中的"中国学派"真正出现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文化诗学的"文化"是人不断培育自己的"文化"过程,不仅是文化成果。以"文化"本身作为立论依据是文化诗学的主要特征。由此人与诗、文学与现实、各种文化形式之间是相互建构的,因而"相互建构"是文化诗学的主要课题。将人作为艺术品来建构,是文化诗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文化诗学的神韵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诗学"是一些学者倡导的文艺学"新学".作为一门子学科或文学理论的形态之一,人们自然要考虑其学理依据.它与文化的关系如何以及在此关系上它自身应该定位于何处?它与相关学科参照内容的关系也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梳理.笔者认为"文化诗学"是一种建构,更是一种限制.这种限制是双重的,既是对科学主义研究滑向唯形式危崖的限制,也是对文学的文化研究不至于因过量的泛文化杂合成为危及诗学的一种无边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疾病一直以来就是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疾病在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疾病”穿越了鲁迅的所有文章和他整个一生,也被他赋予了各种精神意义。在鲁迅的小说中,“疾病”是出现频率很高的意象。在这些疾病意象背后,也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  相似文献   

12.
刘霞 《漳州师院学报》2006,20(1):138-142
鲁迅作为文学家与其他文学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仅关注创作,还关注创作之后作品的传播,他非常自觉地利用传媒这个工具来推动当时新文化的传播与建设,将文艺事业与传播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作为编辑出版家的鲁迅从事文化传播事业的独特之处,则突出体现在他作为编辑出版人所具有的宏观视野,选题策划追求系统性,对作品进行整合组构,从而一方面不断瓦解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又不断缔造新的社会文化知识结构,进而优化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推动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鲁迅从"人"的角度,提出他的悲剧观,并通过小说创作展示其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既从普通生活中貌似无价值的事物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来叙写小人物的悲剧,宣扬"人"的价值;又使悲剧人物的命运毁灭得十分彻底。进而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呼唤"人"的觉醒。这就使读者在产生"怜悯和恐惧"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听到作者彻底绝望后希望的呐喊。小说《药》集中体现了鲁迅独特悲剧观的深厚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的小说中,传统秩序的统治者对庸众的绝对统治与医生对病人诊病的权威性是同构的,政治和医学这两种驱巫仪式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呈现。统治者身兼刽子手与医生二职,不仅压抑精神,而且摧残肉身,残缺的身体意象正是病态社会的表征。  相似文献   

15.
简女贞的散文以其空灵的山水、富于哲思意味的人情和别具风俗色彩的世事,以独特笔力带给我们艺术的世界。简女贞散文的出现,对于改变女性散文阴柔有余、阳刚不足、视野较狭的弱点,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学史研究中有一种“寻找-转变-定格”的评价模式,以此来评价诗人杨骚多有失当。作为一位浪漫诗人,诗骚性情是进入其艺术世界的关键入口,贫病、多情、精神漂泊是他诗骚性情的一体三面。他的创作活动主要活跃于20-30年代,而他最好的诗作就在前期而不是在“转变”之后。即便是“转变”后的创作、爱情生活和社会政治活动也能够从其诗骚性情作由内而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卢照邻是"初唐四杰"之一,也是"四杰"中命运比较凄惨的一个,落得个自尽的下场。他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意象"。根据这些"意象",可以发掘卢照邻的"情志"。分析这些意象,卢照邻作品中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组。三组意象分别表现了卢照邻孤独寂寞的感受、伤叹衰老的心境和悲哀伤感的情调。究其悲哀原因,一是生不逢时,才高位下;一是病魔缠身。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寓言文兼收并蓄,学习中唐传奇从现实中取材的方式,运用写实手法,注重故事情节的展开和形象的刻划;在创作技巧上明显受到《孟子》的影响,使得作品具有先秦散文的论辩风格;学习《史记)刻划人物注重精确传神的特点,形成了自己寓言文简洁、冷峻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黑龙江省煤炭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并针对目前地质灾害现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是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学界最重视的是他的小说和散文,对他诗歌方面的研究很少。其实,郁达夫的旧体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且影响了其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