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进行了探讨,提出在理论上要帮助大学生认清“三个关系”,在实践中要做好“四个结合”。  相似文献   

2.
采用何种思维方式,不仅制约着人们知识的获取,而且也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预防青年大学生违法犯罪,建设法治中国,当代大学生必须提升法治素养,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思维的形成,需要不断加强培养,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法律的方法,处理问题和解决纠纷以法治原则和精神为导向,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3.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本文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内涵入手,结合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提出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问卷法、座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安徽省十所普通高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养生意识和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养生意识薄弱和行为缺乏,对自身健康的忽视.高校教育部门应加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开设传统养生学,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养生意识和正确引导养生行为,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使其发扬光大,还有助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法治领导者,作为党员队伍当中的一员,大学生党员必须要具备有良好而全面的法律素养。探究大学生党员法律素养问题对于推动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将就此做出探究,希望有所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这些年来国家对于法制、法律观念的大力宣传与教育,法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提高全民法律素养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至关重要作用,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修养对于我国建设法治社会具有很重要意义。高校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基地,是我国法律教育、法治宣传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素质。本文主要针对传统高校法律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高校法律素质教育当中一些注意事项以及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使其学法、懂法、守法。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准确定位,高校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大学生要认真学习、掌握和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意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努力树立法律信仰,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代乡村社会,调整公民间行为的,主要是道德规范而不是法律规范,这一局面的形成与中国数千年来的化背景和乡村社会的交往特性有关。而这一特点,使得法律在农村的施行极为困难。走本土化之路,实现传统道德观念与现代法治意识的融合乃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具有公民、受教育者、消费者多重身份的大学生拥有广泛的权利。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是我国公民法治意识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值得肯定的幸事。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存在偏差,权利表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大学生权利的最终实现,更阻碍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应如何正确表达其权利意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潍坊学院学报》2018,(4):97-101
研究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辩证看待自媒体的优劣,培育大学生契约精神,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其正确认知、判断网络现象,形成较高的网络法治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基于此,探讨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的契约精神养成教育的路径,从而构建和谐校园、法治校园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