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一个雨后初晴的早晨,走在被雨水冲刷一新的步道上,心情格外美丽。叶儿绿了,花儿艳了,连蜗牛都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因为平时很少能见到钻出壳的蜗牛,我便蹲下仔细观察起来。它趴在那里,探出头部,伸着触角,好像在动,又好像没动。或许是身上有黏液的缘故,它的身后留下一串清晰的"足迹",似乎在昭示它的功勋。是啊,对于蜗牛来说,那大约5厘米的"足迹"或许真是值得炫耀的功绩。我不知道走出这样一段距离耗费了它多长时间,但就我观察的那刻来看,它用柔软的身体驮着坚硬的壳慢慢蠕动,走出了不到自己身体长度三分之一的距离。或许,对于蜗牛来说,走出自己身体的距离,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相似文献   

2.
或许你有点超重,或许你还会为颈椎压力而困倦不止,或许你已经习惯一回家就瘫软在沙发上不想动,可是当你学会用心体会瑜伽运动的呼吸之美,感受清晨慢跑对呼吸系统的调理之舒适,你便会不自觉地发现:运动过后的一天是何其精神抖擞:坚持晚上泡澡会享受到多么舒适安逸的睡眠.甚至,你呆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电脑忙里偷闲的一刹那,也可以用来调节身心,健康自我--是的,只要你想拥有健康,便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3.
腾月 《科学24小时》2013,(12):55-56,F0003
<正>正如宇宙学上存在着一个让所有物理定律都失效的"奇点"一样,信息技术正朝着"超人类智能"的奇点迈进。计算机科学家雷蒙德·库兹韦尔相信,这个信息奇点即将到来,那时,人工智能将超越人脑。这是真的吗?有不少人在记忆知识的时候或许会想,我的大脑要是台电脑就好了,可以一直记住那么多知识且永远都不会忘记。但是,如果真的把你的大脑变成电脑,你会同意吗?或许没有一个人愿意,  相似文献   

4.
或许你有点超重,或许你还会为颈椎压力而困倦不止,或许你已经习惯一回家就瘫软在沙发上不想动,可是当你学会用心体会瑜伽运动的呼吸之美,感受清晨慢跑对呼吸系统的调理之舒适,你便会不自觉地发现:运动过后的一天是何其精神抖擞;坚持晚上泡澡会享受到多么舒适安逸的睡眠。甚至,你呆坐在办公桌前面对电脑忙里偷闲的一刹那,也可以用来调节身心,健康自我——是的,只要你想拥有健康,便没有什么是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5.
●3D打印是一项创新技术,但可千万别介意以下的夸大其词:它的影响力无法估量. 沏一杯茶不会造成什么伤痛.晨起,我将壶装满水,盖子的塑料头被我折断,留下一个洞.之后每次我倒水都会有热气蒸熏我的手指.你或许会说,又不是什么悲摧的事,大不了也就每天让人一阵烦心. 以前,我会只好扔了我心爱的水壶,要不是破损还真是把好水壶;要是不扔,就自己每天忍受着手指的伤痛.但好在我幸运地活在当下的世界,还有第三个选择:3D打印.打印一个塑料手柄换上去易如反掌,不是吗?  相似文献   

6.
隔墙有眼     
如果说在隔着一堵墙壁有一双眼睛看着你,知道你的一举一动.你一定不会相信有这样的事情,或许你会检查自己的房间,看看房子的隐蔽角落里是否被别人安装了针眼摄像头.你或许会想,除非是见鬼了,不然怎么会有人隔墙看见室内的动静呢?你不会相信隔墙有眼透视墙壁的事情吧?  相似文献   

7.
也许会有人觉得,科普对于我们是一个有它不多,没它不少的东西。或许还会把它纳入只有投入,而没有产出的东西。可你有没有想过,科普有时会在世界历史重大转折的岔道口,居然会成为历史的扳道工?而且,每当世界历史行进到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岔道口的时候,科普就会出来,充当扳道工的重任。在这里,我想讲一个人、一段历史和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8.
关于两头蛇,有一个古老传说,传说中的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孙叔敖。孙叔敖小时候听人说,有一种两头蛇,只要遇见,就得死。有一天,他哭着回来,对他母亲说:"妈妈,我活不成了,不能给您养老了!"妈妈问:"是怎么回事?"他说:"我真的看见两头蛇了。"妈妈问:"两头蛇在哪里?"他说:"我认为它是个害人的东西,让别人看见了也要死,我就用锄头把它打死,埋在土里了。"他妈妈高兴地说:"好,好!你不要怕,蛇没有咬你,怎么会死呢?再说,你除了一条害虫,做了件好事,不仅无祸,还会有福呢!"  相似文献   

9.
<正>你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嘴巴成为美食家,而且,或许你还可以通过操纵食客的所有感官而成为顶级大厨。或许此刻,你正坐在一家餐厅中,与朋友共进晚餐,服务生端上了主菜,在你面前的这盘海鲜看起来很不错。但是,吃了几口后,你的表情开始出现变化,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这盘海鲜的原材料究竟是什么?答案是:海浪的声音。这是最近的一篇科学幻想文章,但它却揭示出了一个真相:在吃饭时,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味觉,选择的餐具、  相似文献   

10.
我曾经对朋友们说过,一听见固体火箭点火,我就会觉察到自己是乘坐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是啊,固体助推火箭点火时我的确觉察到这一点。它一点火,你简直五脏六腑都感觉到了。你全身都在颤动,觉察出自己是坐在世界上最强大的飞行器前端,尾部喷焰,直上云霄。你的身体随火箭猛烈加速,舱外蓝天在变淡。可是你不必多言。发射有一条纪律:什么话也不说。对坐舱报话员(飞行指挥部对坐舱报话的人员)用一种  相似文献   

11.
读了《太阳系行星之谜》之后,我觉得这是一篇颇富争议的文章,赞许者会有,批评者也会有,批评的意见或许还会很尖锐. 《太阳系行星之谜》一文向读者介绍了有关太阳系的以下问题:"提丢斯-波得定则"的妙用,小行星带的形成,对上古时代地球"大洪水"的考察,金星的由来,"第10、11、12号行星",月球的内部结构和木星爆炸,等等.  相似文献   

12.
北极的地衣     
在北极冻土带,你或许看不见高耸的树木和遍地的野花.但是当你趴倒在地上,你就会发现一片迷人的、由袖珍生命构成的森林--地衣.地衣是一种真菌和一种水藻在具有象征性亲属关系的共同体中一起成长而产生的.这就是说,真菌和水藻都在为整个生物体(有机体)的存活做出贡献.真菌为这个生物共同体提供结构,即"家",而水藻则进行光合作用并提供食物.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在绿色植株上蠕动的毛毛虫,或许不少人都会有一种厌恶的心理.如果你观看了美国摄影师杰拉多·阿兹普鲁拍摄的毛毛虫照片,或许你就会改变对毛毛虫的印象.在杰拉多的照片中,那些毛毛虫晶莹剔透,就像是点缀热带雨林的“活宝石”.它们并非是摄影师在电脑里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而是天然的美丽.这些毛毛虫是亮蛾的幼虫,都有宝石饰品般的美丽外表,有的像透明的钻石,有的像多彩的宝石.当阳光透过树林的缝隙照射到它们身上时,那种宝石般的质感就更加突出.但如果你的胆量足够大,触摸了它们的身体,就会发现这些“活宝石”原来是软乎乎的.  相似文献   

14.
隔墙有眼     
如果说隔着一堵墙壁,有一双眼睛能看见你,知道你的一举一动,你一定不会相信有这样的事情,或许你会检查自己的房间,看看房子的隐蔽角落里是否被别人安装了针眼摄像头.你或许会想,除非是见鬼了,不然怎么会有人隔墙看见室内的动静呢?你不会相信透视墙壁的事情吧?  相似文献   

15.
"那你肯定没戏."我给他泼了一盆凉水. "为什么?"尼尔愣愣地看着我. "地球上之所以有生物,"我笑着指出说,"大气,特别是氧气固然重要,但却只是条件之一,你怎么能得你诺贝尔奖呢?" "还有水啊!"尼尔举起茶杯,轻轻地晃动着说,"你知道地球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水吗?" 不等我的回答,尼尔就已经开始自信满满地说着:"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首先是火山活动.火山喷出来的气体,有80%多是水蒸气.可以想象,地壳形成初期,地球上是没有水的,但却到处有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出来的水蒸气,一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乌云,下起暴雨.雨水顺流而下,冲刷出了江河.河水流到低处,聚集起来,越积越多,就变成了湖海.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上,火山活动非常多,水也就越积越多,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所以,从太空看地球,大部分都是蓝色的."  相似文献   

16.
方草 《科学之友》2010,(1):22-22
科学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极大的方便和自由。可是真不是吓唬你,许多电子设备和仪器可以对你进行全面监控,你很快就会被"罩起来"。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典型案例: 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小鹏考得很不理想.他这次真的用功了,可是分数依然不理想.当爸妈看到小鹏的成绩单时,老爸勃然大怒,把成绩单往桌子上一摔,大吼着:"你瞧瞧,你这是读的什么书!还想让我签字,不签!我丢不起这个人!"老妈在旁边帮腔:"平时说你多少遍,就是不听,都把我们的话当耳边风.这回好了吧?!"小鹏的心被刺痛了.刚从教室里走出来时,听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小鹏感觉自己是那么孤独.原本以为回到家,爸妈会安慰自己一下,没想到,不但一点安慰的意思都没有,他们的态度反而比冬天的天气还冰冷.  相似文献   

18.
昆虫世界奇异多姿、神秘有趣,其奇特的取食方式就令人叹为观止。萤火虫醉食蜗牛萤火虫是一种有名的发光昆虫,被称为"活灯笼"。全世界约有2500种萤火虫,它们发出的生物冷光有浅蓝色、玉白色、淡黄色和桔红色等。萤火虫最喜欢的食物是蜗牛。蜗牛一般生活在潮湿的草地或水边的草丛中。一遇到蜗牛,萤火虫就用纤细的颚片在它身上点来点去,  相似文献   

19.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仿佛到了湿漉漉的锦官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的诗句,又将我们带进朝霞万里的长江.如果我告诉你,春雨和彩云是尘埃的儿女,你也许会大吃一惊.  相似文献   

20.
鸟国奇闻     
这些"坟冢"是怎么回事? 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东南亚一带,人们常能看到高高隆起的土丘,有的足有5m高,半径将近10m,就像一座座高大的坟墓.难道这是当地人的坟冢吗?若我们勇敢地扒开土丘看个究竟,你就会发现这不是坟冢,里面全是沙土、树叶、杂草,往往还能找到很大的鸟蛋.若你有耐心经常来观察土丘,就会发现土丘时而被掘开,时而被盖上一层新沙子,几个月之后,还能看见从土堆里拱出小鸟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