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正>杭州自古享有"丝绸之府"的美誉,有着较为雄厚的丝绸产业基础,具有从种桑、养蚕到织造、印染、服装等完整的产业链。随着世界丝绸产业和贸易格局的巨大变化,杭州丝绸迫切需要做大产业、做深文化、做强品牌,进一步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实现"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杭州"的目标,使杭州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丝绸之府"。近年来,杭州丝绸产业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劲的市场辐射,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
湖州素有“丝绸之府”之称,早在四千六百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养蚕业就已出现,从湖州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纺织品来看,织得精细、均匀,说明当时的纺织技术已较可观。 秦汉时期,长江以南经济还没有得到较大的开发,而作为与农业相结合的丝绸纺织业在民间普遍得到发展。西汉时丝织品成为主要的输出商品,中国有“丝国”之称。  相似文献   

3.
湖州地处浙江省杭嘉湖平原西陲,是长三角连接中西部的重要节点城市,是沪、杭、宁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湖州自古就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丝绸文化、茶文化和湖笔书画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近年来,湖州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为总目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富饶、秀美、宜居、乐活”的特色发展之路,城乡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苏南科技开发》2006,(10):20-20
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吴江丝绸陈列馆于9月28日正式开馆迎客,吴江又多了一个展示丝绸文化的平台。吴江丝绸陈列馆位于盛泽先蚕祠内西侧,该工程建造总投资100多万元,整个陈列馆分上下两层,展览面积500多平方米,以吴江丝绸业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分“历史渊源”,“衣  相似文献   

5.
浙江是中国蚕丝业的主产区和茧、丝、绸出口创汇贸易的重要基地,其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20%,位居全国第一。蚕丝业在浙江省特别是嘉湖蚕区的经济中举足轻重。在湖州市,蚕桑业产值和丝绸业产值均分别超过农业总产值和工业总产值的25%以上,茧丝绸及其服饰的出口创汇额占据总出口创汇额的近50%以上。由此可见,保持浙江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世纪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意义重大。 一、浙江蚕业的发展状况 浙江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地之一,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有“丝绸之府” 之美誉。在漫长的岁月中,…  相似文献   

6.
以丝绸享誉中外,并有“丝绸之府”美称的江苏吴江市,地外长江三角洲腹地,位居苏、沪、杭“金三角”之间,深受太湖流域传统丝绸经济和丝绸文化的历史哺育。近年来,全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的丝绸轻纺行业,紧紧抓住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有利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行科技进步,自觉调整经济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使吴江丝绸在全国丝绸轻纺业走趋低靡的宏观背景下,依然雄风不减再上台价,创造出震古烁今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位于“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园林之城”、“文萃之都”的苏州古城南部、吴中区中心,东邻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西连太湖风景区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依古城,南望杭州,是苏杭天堂线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前身为江苏省吴县经济开发区,199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2002年8月,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认证,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2003年6月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相似文献   

8.
享誉海内外的中国绸都-吴江市盛泽镇,其丝绸业的发展源远流长。明代嘉靖年间就已成为"以机为田,以梭为耒"的丝绸专业市镇。明末时,已是全国"商贾辐辏"的丝绸集散中心,诗人周灿有《盛泽》一诗赞曰:"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清代乾隆年间,盛泽丝绸更是盛况空前,条条弄堂、座座庄面上都是"风送万机声"、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讯     
多色程控自动换梭换道丝织机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经过三年努力,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多色程控自动换梭换道丝织机,对该厂的传统产品生产作出了贡献。都锦生是著名的老厂,素以生产传统的织锦、古香盘三梭等织物名扬全球。近些年来,他们为了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对厂内的多梭箱提花织机进行改造,研制成功应用电子技术、程序控制的方法,通过机械手进行自动选梭、自动换梭换道的  相似文献   

10.
余杭,地处浙江省北部,位于杭嘉湖平原和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是长江三角洲的圆心地。全区总面积1220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总人口82.69万。列全国县城经济综合发展百强县(市、区)第15位。素称“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文化之邦”。南宋时期,  相似文献   

11.
我省是全国的重要缫丝基地之一,每年要生产大批的桑蚕丝,但是在缫丝过程中,有不少下脚丝不能用做绢纺原料,如给茧机的卷绕丝(简称卷绪丝)和渣头丝,一直作为废物进行处理。这些下脚丝,全省为数相当可观。仅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一家,每年就有卷绪丝约一吨,渣头丝约十五吨。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从已故工商界知识分子沈九  相似文献   

12.
杭州丝绸炼染厂研制成功的ZM—6型饼装粘胶丝染色工艺与设备,最近已由杭州市科委、丝绸工业公司联合主持通过技术鉴定。目前,国内粘胶人造丝色织丝绸产品生产,一直是采用扛丝、绞丝染色、墩丝、摊丝、烘丝、包丝、检验的工艺。这条工艺路  相似文献   

13.
杭州市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地”之称。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杭州的农业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为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大兴水利,建水库,修堤坝。目前,已初步建成了具有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综合效能的水利工程体系。50年来的气象事业,有了快速发展,观天测云手段迅速提高。已运用雷达、卫星监测、计算机等高科技手段进行预测预报,及时揭示了台风、暴风、强对流等灾害性大气的物理机制,大大提高了气象预报的时效。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9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7672万…  相似文献   

14.
杭州第二化纤厂承担的涤纶细旦丝是杭州市1989年度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丝绸新原料、新产品、新设备”的一个子课题,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提前完成该项目合同要求。近日由市经委、科委联合组织有关专家进行验收。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诗国",而且也是一个"丝国"。诗与丝,前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表,后者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两者很早就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丝与诗的紧密结合,成为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唐诗》中,出现大量与丝绸相关的"丝绸诗","丝绸诗"中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描写的诗句。"丝绸诗"中女性形象的丰富多彩,体现了女性在唐代丝绸文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最早的产蚕国。浙江素有“丝绸之府”誉称。目前全省有311家丝绸厂,丝绸工业年总产值达16.35亿元,占全省轻纺工业总产值的21%。年产桑蚕丝类1万余吨,绸缎2.8亿米,丝绸总产均占全国首位。但其副产品蚕蛹,一般都作为肥料和饲料用,经济价值很低。据测定,蚕蛹的数量与缫丝量相等,其价值接近或超过茧层价值。这是一笔很  相似文献   

17.
5月中旬,由吴江市纺织商会牵头组织的吴江地区28家民营纺织骨干企业联手向意大利意达集团采购的2850台舒美特喷气织机,现开始陆续到位。这些设备的引进无疑将进一步提升吴江地区丝绸纺织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一堪称“世界纺机设备交易额最高记录”的订单,总交易额达8亿元人民币。这是继2002年年初,吴江盛泽地区30家民企联合采购3500台(交易额7亿元人民币)“丰田”织机之后吴江纺织界的又一大手笔。两次联合采购国际一流的纺织机械设备,彰显了吴江纺织民企渴求创新的强烈意识和迫切愿望,展示了丝绸之府吴江丝绸纺织经济的精彩魅力。两次联合采购,从一个方面勾勒出吴江丝绸纺织产业板块竞争力不断跃升的发展轨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由浙江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和杭州都锦生丝织厂共同研制成功的纺织成绞新产品一GD—SJ数控成绞机,最近通过省级鉴定。该机设计新颖,造型美观,结构紧凑,性能优越,制动灵敏可靠,采用了电子数控定长,红外光电计数,光电断丝自停,张力自动缓冲调节技术,使成绞花纹清晰,定长长度精确一致,断丝率小,无油污丝,染色后色差小,退卷容易,操作方便,提高了染色后的退卷工效。该机具有国际80年代先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蚕茧丝绸生产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行业.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多少年来,它为世界丝绸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出口创汇作出了重大贡献.但近年来,我国的民族丝绸工业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在我国主要蚕茧丝绸产区之一的浙江省,尤其是传统蚕桑之乡的浙北杭嘉湖地区,作为地方农业的一条重要命脉的蚕茧生产及作为地方轻工业的一根重要支柱的丝绸生产都受到了严酷的考验.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桐乡市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幅员面积723平方公里,人口63.8万,辖13个镇、17个乡。连接沪杭的320国道、京杭大运河贯穿境内,正在兴建的沪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之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了更快的发展,形成了乡镇工业快速发展,农村各业协调发展,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1993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成为浙江省10个经济发达县(市)之一,名列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