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经济得以腾飞的基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能源产量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5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消费量的1/10,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我国能源以煤炭为主,能源领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及我国能源安全问题。本文研究美国、日本和印度5国的能源现状以及发展特点,以期对我国制定能源发展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节能减排是关系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借鉴国外经验有助于我国少走弯路。文章从德国节能减排国家政策,可再生能源——能源生产的革命,提高能源效率,交通节能4个方面介绍了德国减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作法,并介绍了德国大众公司的具体经验。  相似文献   

3.
能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获取稳定、足量、经济、清洁的能源供给,以满足需求,保障经济社会稳健运行和持续、协调发展的能力和状态。它可用加权综合模型计算得来的“能源安全度”指数进行描述,研究表明,现实情景下,我国能源安全度平均为0.7125,处于“基本安全”状态。未来发展规划得当,措施得力,到2020年、2030年能源安全度可提高到0.8411、0.8477,进入“安全”区间。若遇针对我国的能源封锁,则能源安全度可能会降至0.5520的“不安全”区间。我国能源安全形势“总体安全、发展平稳,局部多变、风险并存;调控到位、趋势向好,一旦失控、危机仍存”。解决我国能源安全问题的关键,主要是实行务实基础,稳定核心,发展两翼,建立安全稳固型能源结构体系,供应多元化、加强地质勘查、发展替代能源、提高能源效益,增加战略储备、发展能源外交也要摆在显著位置。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2,(20):19-20
21世纪中人类将面临能源领域的重大挑战,高速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能源危机的到来。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和价格的急剧波动,发展可再生能源迫在眉睫,目前我国能源的紧缺现状已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洁净能源,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乃是当今国际范围在能源技术的重点研究和发展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2):16-16,29
1 课题背景 我国一次能源中煤炭占到总能源结构的70%,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应用中只占到6%,而太阳能在其他可再生能源中应用占有比例小于1%,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采暖和空调能耗是导致能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能耗占到建筑总能耗的40%/~60%.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密切相关,每一次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使人类经济的发展产生一次飞跃。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世界能源结构也正在孕育着重大的转变,即由矿物能源系统向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可持续能源系统转变。所谓可再生能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与人类共存的能源。它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在这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目前发展最快、商业化程度最高、经济上最适用的,当数风力发电。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的四个特点,提出要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程度,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科学发展、清洁发展、节约发展和安全发展,促进我国能源事业真正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全球变暖与中国能源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百年间全球变暖趋势非常明显 ,对社会环境造成了很大影响。二氧化碳浓度与全球变暖有着密切关系 ,而矿物能源燃烧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中排放的主要来源。为了改善全球气候环境 ,国际社会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呼声很高。我国虽然没有承担二氧化碳国际减排任务 ,但是也需要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长远战略。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应该提高国家总体能源效率 ,以低碳排放的能源去替代高碳排放的能源 ,最终建立我国的非碳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能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北京市昌平区能源科技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昌平能源科技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包括能源科技主导型企业与能源产业主导型企业相结合,以能源科技主导型企业为主,科技产业型企业与科技研发型机构相结合,以科技产业型企业为主,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龙头企业与培育中小企业相结合,以引进龙头企业为主;阐述了昌平能源科技产业基地发展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1.
化学工业是耗能大户。目前我国每年消费能源22000万tce左右,其中作为原料的能源占40%左右。化学工业有12个大行业,4万多个产品。其中有5种高耗能产品,即氮肥(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黄磷的能源消费量占化学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因此,几个主要耗能产品的节能技术,可以说代表了化工行业节能技术的水平。开发采用新的节能技术是化工产品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燃煤火力发电机组中,炉内安全、高效、清洁燃烧优化设计和机组优化运行的瓶颈之一在于缺乏准确的炉内三维燃烧工况实时在线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3.
风能已经成为全球能源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将在未来二、三十年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风能作为目前可再生能源领域中除水能外成本最为低廉的一种能源资源,其容量巨大,全球可利用的风能约为2万吉瓦,比可开发利用的水能总量还要大10倍。国际能源署(IEA)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能源战略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能源战略问题是世界各国 ,特别是各大国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因为能源资源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资源 ,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防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 ,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也是我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宏伟任务、实现 2 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问题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是国际外交舞台上的重要筹码 ,是引发军事冲突和战争的重要因素。当年的海湾战争和今天的伊拉克战争都与石油资源问题密切相关。在当今形势下 ,中国应实行什么样的能源战略 ?从全…  相似文献   

15.
电力工业集能源消耗、生产和利用于一身,是实现国家能源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我国目前能源供需矛盾尖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一次能源消费以煤为主,化石能的大量消耗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今后15年,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重大挑战。”能源环境问题的日趋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节能降耗已成为衡量当前经济生产的重要指标,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坚持节能优先,降低能耗,攻克主要耗能领域的关键技术,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终端用能效率,推进能源结构多元化,增加能源供应,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取得突破和规模化应用,成为目前能源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07,(24):60-60
氢能源作为环保型能源,已经引起广泛地关注。利用有机废水为原料的生物制氢技术,因其原料来源广泛,制氢成本低廉,环保高效等优势,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这三大北京奥运理念,北京市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目标,践行绿色奥运理念,大力发展新能源,推进绿色能源技术,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发展,服务奥运。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再生水热泵冷热源系统、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等一批开创性新能源项目建成,69项能源新技术在奥运场馆应用,绿色能源为奥运能源保障和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奥运场馆建设实例,给出了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这两种典型的绿色能源在奥运中典型案例,并对其产业化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2008年4月28日,能源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筹备工作会议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12位能源专家,全国科技名词委原副主任潘书祥、审定室主任邬江、审定编辑高素婷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国家发改委胡秀莲研究员主持。潘书祥简要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工作情况,对能源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24-25
生物质是环境友好的重要能源资源之一,其高效利用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还可实现CO,零排放,是间接利用太阳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源利用处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的优先位置。但是,我国每年用于直接燃烧供热的生物质折合21900万吨标准煤,此能源利用方式效率低,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健康和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20.
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与日趋匮乏,所引起的能源价格持续攀升及CO2的大量排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安全构成威胁;以氢的制备、利用为内容的研究和开发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课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面临的能源及CO2减排压力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