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2.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道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道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道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道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3.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4.
庄子之道是“生命之道”,庄子的体道工夫其实是对生命的感悟与体验。庄子在无主观自觉意识的情况下,不期然地通向了审美之路,而庄子所梦寐的生命境界之提升得以实现,体现出独有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庄子美学的本质是人生美学,是建立在庄子哲学基础"道"之上的一种指向人生对个体生命进行终极关怀的美学.因此,"道"是其人生美学的基础和核心.以"道"的人生审美精神为轴心,研究、剖析了达"道"者形象的美学象喻.这些形象群诠释着庄子对美的认识和追求.蕴涵着庄子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审美感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庄子将自己对审美境界的体认与追求融入到形象体"道"的心灵状态的描绘中.  相似文献   

6.
唐代崇道之风盛行,成玄英从道教观点出发,其注疏有一定成就,但他又把重玄之道强加给庄子。从唐朝开始,对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呈现出多元化倾向,文论家也对《庄子》一书的文学旨趣心领神会,尤其是司空图的《诗品》。  相似文献   

7.
《庄子》“道”“气”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庄子》文本中,“气”与“道”都是“哲学第一概念”。“气”与“道”两大范畴之间不存在属种概念之分,彼此之间是平等的,根本不存在谁统摄谁、谁说明谁的关系。换言之,在《庄子》文本中,存在着两种宇宙生成论:一是气论;二是道论。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形式上的系统”在《庄子》文本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造成《庄子》文本内在结构性与逻辑性矛盾的根本原因,可能与《庄子》一书的成书过程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庄子言意道关系历来多被歧释为“言不尽意”,如果以庄子大道哲学为俯视点,深入庄子傲世却又无奈自慰的心态,挖掘出潜藏于其特定语式中欲吐而未明的“忘意得道”思想,借助对庄子“忘”哲学内涵的正确阐述,则能揭开庄子言意道本质关系实乃言能尽意、忘意得道的本质,对提出庄子文以明道思想也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庄子 与屈原都是追求人格尊严与独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但他们的人格精神 却有着不同的内涵。两人都有超凡脱俗之志,庄子的超脱是勘破世情之后的自保与自适,而 屈原则是遭受打击之后以我主沉浮的自信去超越现实、开辟光明之路的不屈与抗争;两人都 在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完善,庄子是以残损肉体为代价换取健全的“道德”,而屈原则是以内 美带外美,以外美增内美,内外兼修。庄子与屈原的追求,为后世文人开辟了两条不同的道 路。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真知     
真知的内容是道,庄子自己所认识的那部分道便是庄子真知的内容。道的内容除了庄子所独有的思想之外,其他内容大部分没有超过俗知的范围。获得真知的方法是“心斋”。随着庄子对真知的认识不断深入,真知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1.
蔡絛系北宋奸相蔡京之子,宋人朱胜非及〈宋史·蔡京传》共指为恶,因负千载骂名。本文意在论证朱胜非及《宋史·蔡京传》“肆为奸利”之评不可信。蔡絛之为人不过纨绔任性,并非奸恶。蔡僚喜著述,乃宋代笔记作家中的大家。《铁围山丛谈》为世所共悉,然其所著《西清诗话》、《北征纪实》、《国史补》、《国史后补》等则未受世人注目,实价值亦颇大,本文特为表出之。  相似文献   

12.
孝的美学意蕴随着孝的内涵的变化而变化,孝的内涵又随着主体对孝的理解和践履的变化而变化。孝的起源和归宿都是“道”,孝源于“道”的现“象”,经由孝道合一、分离、复归的发展演进,孝的美学意蕴也呈现为从自然生成的本真之美到人为的世俗美,最终重拾自然本真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诗品》中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首先表现在《雄浑》《冲淡》《疏野》等诸品对诗人人格修养的论述中。它们要求诗人在人格修养上效法道的无为、自然、虚、静的精神,从而与道冥合为一。其次,表现在《旷达》《绮丽》《纤秾》等诸多品目所描绘的诗歌境界中。它们表现的是人在大自然中与自然山水相亲相融,从而达到无为、自然、虚、静的人生境界,与道冥合为一。  相似文献   

14.
论篮球艺术魅力及体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篮球艺术是运动员将智慧、才华、体能和技巧融为一体的艺术,它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美;篮球魅力体现在比赛的胜负难测,赛场上运动员的整体精神与气质美,球星的个性魅力等方面;球星与球迷的悲喜体验、球迷的归属感等,都包含着人类最丰富、最深刻的体验.篮球体验中这种磅貂礴、恢弘的精神气势,不断强化着人类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储耀红 《江西科学》2005,23(5):664-666
物理学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智慧的结晶,人类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追求美和创造美,物理的美有概念美、规律美、意境美、内在美、艺术美等不同的表现形式。物理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物理美具有很大的作用。美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它应当渗透到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和各科教学过程中去。本文通过物理所蕴涵的美及美的作用来探讨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渗透美。  相似文献   

16.
吴海伦 《科技信息》2008,(14):130-130
本文通过观与道的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观是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基型,“观”,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直觉的,是融感性理性为一体的,道具有同样的特点,观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对事物的整体的把握,更把握到物象的美的本质,或者称之为“美的本体”,在哲学本体论上这亦可称为观道。  相似文献   

17.
从《道德经》外译的角度探讨了"和谐世界"理念的跨文化传播,认为一部《道德经》的外译史见证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迭宕起伏的历程。近现代,《道德经》译本传播使其蕴藏的深刻隽永的"和谐世界"理念,无论在战后世界的文化反思还是在当代世界问题的思想探源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道德经》翻译,推动其解决世界问题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从而使"和谐世界"理念无障碍地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的归隐行为是中国文人洁身自好、守志不阿的象征,但包含了太多的无奈;清静闲适、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是凡夫俗子的真爱,其实质是诗人以美揭丑的艺术手法的表现.教师应用艺术的眼光和发展的观点来正确引导学生赏析陶诗.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自然之子,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他的生活是诗意的,他的诗意是生活化的,他真正做到了“诗意地栖居”。而这种回归自然、审美地享受平凡而美好人生的生活方式,正是中国文人乃至现代人保持自然本性、摆脱社会文明异化所强烈渴求的。  相似文献   

20.
老子“道”论包含丰富精深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道法自然,道之性:玄,道之用:弱和道之动:反。以此为立论基础,老子教育思想的无为自化、行不言之教、率性而行和生而不有等“自然”价值取向,对当前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