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悦凌以多年的亲身实践为基础,独创食疗、经络疗法,写出的<不生病的智慧>,受到了很多老人的喜爱;她首次将温度提高到生老病死的高度,<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一书受众极广,受到医界人士的好评;她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更是让家长爱不释手,受益匪浅.在她的书热销的同时,马悦凌"健康教母"、"民间奇医"的美名也在老百姓中间流传开来.  相似文献   

2.
1《科技日报》是中央级主要报纸之一。她以宣传“科教兴国”战略为已任,是以科技报道为主面向全国的综合性日报。2《科技日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科技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她于1986年元旦在北京创刊,为副部级建制。其隶属关系为国务院主管,国家科技部代管,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联办。3作为邓小平同志倡导创办的《科技日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邓小平两度题写报名,江泽民、李鹏、朱基、李瑞环、乔石、胡锦涛、刘华清、李岚清、温家宝等领导人都为《科技日报》题词。其中,江总书…  相似文献   

3.
“唧唧”表“叹息声”曾为主流说法。由于没解决入声字可表示叹息声等音韵问题,而受到质疑,以致1979年版的《辞海》把释义由旧版的“叹息声”改为“织机声”。本文从语音的角度补证叹息说,认为: 入声字能表叹息声;“叹息声”、“虫鸣声”来源于不同的反切,后来合流;释为“织机声”在音理上无充分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王延寿赋     
王延寿是西汉时代一位特出的文学天才。《后汉书》本传及李贤注言其生平甚略,大致云:延寿为楚辞学家王逸之子,字文考,一字子山,有隽才。年二十余时渡湘水溺死。这位早熟而早夭的慧星式人物,在辞赋史上留下了《鲁灵光殿赋》、《梦赋》和《王孙赋》三篇杰作①。其中“延寿《灵光》”与“相如《上林》”,“孟竖《两都》”、“张衡《二京》”等巨制并称,为他赢得了魏晋以前十家“辞赋之英杰”的殿军地位(《文心雕龙·诠赋》)。而《梦赋》、《王孙赋》作为赋史上同一题材的开山之作,也是文质兼胜,才情特出的名篇。如着眼于赋史发展,…  相似文献   

5.
“半死桐”是著名的悼亡意象,唐代定型,宋代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促成其流行。“半死桐”意象可以追溯到枚乘《七发》、庾信《枯树赋》;《七发》中的琴声琴韵、《枯树赋》中的人生感怀与《鹧鸪天》中的丧偶悼亡共同构成了“半死桐”的三重内涵。  相似文献   

6.
《文镜秘府论》东卷“二十九种对”及唐诗创作的偶合形式典型体现着《周易》“错综”思维的三种类型。一是《秘府论》中“对”的装饰感体现出《周易》阴阳交错的骈俪美感;二是《秘府论》中“对”的空间感展示着《周易》无往不复的回旋观念;三是《秘府论》中“对”的自然感呈现出《周易》虚实互补的意境构成。诗歌的音韵、句法、结构、形式变迁诸多方面均有《周易》“错综”思维的痕迹,值得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与佛教之关系一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他的一生,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人们对他的生平事迹也格外关注,但关于欧阳修与佛教之关系,多数人则知之片面。许多文献表明,欧阳修是反佛的,似乎他不太可能受到佛教的影响。如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一0《谈谑》载:“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上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观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乙编卷四中也言及欧阳修攻击佛教,“不曾深看佛书”。欧阳修的反佛言论也比较多。因此,人们多认为欧阳修平生一味反佛。学界为欧阳修作传、作纪年、作年谱者亦如是云,…  相似文献   

8.
温庭筠考略     
晚唐诗人、同人温庭笃,在文学上占有重要位置。诗歌风格独树一帜,为晚唐诗坛辈革大家;在词的创作上开文人大富创作词的先河,并创“花间”一派,功不可没。对温庭筠生平的考证,数十年间多有成果问世。先有夏承焘先生《温飞卿系年》、顾肇仓先生《新旧(唐书)温度超传订补》、《飞卿感旧陈清诗旧注群误》、《温飞卿行实考略》等,堪路蓝缕,考订颇详;后有王达律先生及陈尚君、牟怀川、黄震云诸君关于飞卿生年、事迹之考订,均取得进展。笔者笺证《唐才子传》七、八卷时,又在诸位先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努力,并形成行年简表。但…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漆工黄成所著的《髹饰录》,是中国古代漆艺文献中,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作。黄成在《髹饰录》一书中,借助“乾坤”的概念,将该书分为两部分,并且处处以“八卦”、“五行”的思想,来归纳与布局所描述的漆艺内容。通过分析该书对明代流行的漆艺知识的精心安排,来探究作者编撰这部漆艺书籍的思考逻辑,以期对明代漆艺的审美,有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礼学思想是《老子》一书的重要内容。老子不仅不反对礼,而且还提倡礼治。老子为周柱下史,对周礼熟稔于心,此为老子提倡礼的基本前提;礼与道内在相通,在某些层面上两者有一致的内涵,此为老子提倡礼兼容礼的内在原因;《老子》一书有数处或明言礼之为用,或渗透着礼的精神,此为老子提倡礼的具体表现;新出土的文献也为老子提倡礼的观点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反对词中隶事(用典),对代字深恶痛疾;对于化句式的用典,却表现得颇为宽容。在词创作实践上,王氏对事典和代字的使用虽有所节制,但并未达到《词话》所倡“不使隶事之句”与“忌用代字”之高标;大量化用前人诗词之成句,则是《人间词》创作上一大特色。王氏主要基于其以康德、叔本华哲学为根柢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反对用典,其晚年的词作,与这种词学用典观已经完全异趣。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中世随笔《方丈记》充满浓厚的“无常”思想.无独有偶,古代犹太人的智慧书《传道书》通篇谈论人生“虚空”,但二者对无意义人生有着迥异的应对方式.本文通过对《方丈记》和《传道书》进行比较,分析两者人生哲学的异同及所代表世界观体系的根本差异,并结合日本文化与犹太文化的特色,试图找出对当今保护与发展传统文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我院林继中教授《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中唐一北宋)》一书问世以来,颇为学界所关注。作者有意伽b史纲撰写成文学史,兹刊载其中一节样稿,希望能得到读者广泛的小匕评,以便撰写好该书。安史之乱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是巨大的。《通典》卷七载,天宝末,唐帝国有户九百余万,安史乱起,至上元元年(760)只剩户一百九十余万,损失四分之三以上。上自天子,下至万民,无不遭此兵受。《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橡。”百姓更惨,《旧唐书·回给传》称:“汝、郑等州,比屋落尽,人悉以纸为衣。”在…  相似文献   

14.
王鹏运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词坛推为盟主,在词学史上地位崇高。当前有关王氏的研究,大多偏重其整理、校勘及刊印词籍方面,词作部分则明显受到忽略。其实王氏著述繁富,除了学界所熟知之《半塘定稿》及《半塘剩稿》外,尚有《四印斋词卷》(袖墨集、梁苑集、中年听雨词)、《梁苑集》、《半塘乙稿》(袖墨集、虫秋集)、《半塘丙稿》(味梨集)、《半塘丁稿》(鹜翁集)、《半塘戊稿》(蜩知集)、《半塘己稿》(校梦龛集)、《半塘辛稿》(南潜集)等别集;与友朋酬答之作,则有《薇省同声集》、《庚子秋词》、《春蛰吟》诸集,以及与龙继栋唱和之《王龙唱和词》;另有《和珠玉词》、《子苾词钞》,乃是与况周颐、郑文焯、张祥龄联句之作。根据笔者多年搜寻,除《南潜集》不知所踪外,其馀诸稿具在,且《袖墨集》共有四种,《梁苑集》、《校梦龛集》各有二种,版本情况甚为复杂。本文综论各集概况,统计各书收词之数量,分析四种《袖墨集》、二种《梁苑集》及《王龙唱和词》等集收词之异同,并就王氏词集之相关问题详加考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受到太阳活动和大气海洋相互作用的影响,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出现异常变化。当其表层海水温度出现比一般年份异常偏高(暖)时,这种现象被称为人们熟知的厄尔尼诺现象(ElNino)或“圣婴”;相反,当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表层海水温度出现比一般年份异常偏...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183;地形训》部分语辞的解释或可商榷:“陆径三千里”当作“陆注三千”;“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不必疑误;“沙棠、琅玕”并为树名;“渤海”为西域塞外之水名;“倍”即“照原数等加”之意,不必训为“陪”;“竹箭”为大名冠小名之例;“蛤”字不必疑误作“蚧”;“菽,豆”之训以汉时语释古语;“菽夏生”之注当作“菽,火也。火旺而生,水旺而死也”。  相似文献   

17.
八面来风     
<正>《河南科技》热销农资农化会3月16日,在“2002年郑州农资农业春季交易会”上,《河南科技》(乡村版)受到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18.
鸟类的智慧     
鸟类的智慧“鸟的脑子”在西方人词汇里是“笨蛋”的同义词。一般的观点也认为,鸟作为弱智的爬行动物的“亲戚”,智商也肯定相当低。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却使得生态学家们不得不对鸟儿刮目相看了。在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一书中,智慧被定义为“制造人工制品...  相似文献   

19.
吴朴在《龙飞纪略》一书中往往在记述史事之后加上“臣按”,以表达己见。其中数十条涉及海外交通贸易的有关问题,对明政府的海禁政策颇有微词,主张发展海外交通,开展互市,听民贸迁,显示鲜明的海洋意识。这些按语还有助解读《渡海方程》的某些内容。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部奇书,又是一部“天书”,一向号称“难读”。一个好的版本无疑有助于破解这个难题。如何解读才能既不游离于《庄子》本身,阐明其思想内涵,又有助于欣赏庄文之妙处?这是今天的庄子爱好者,尤其是一些文史研究者所关心的。新近巴蜀书社出版了方勇、陆永品所著的《庄子诠评》(以下简称《诠评》),粗读之下,颇感本书在这方面用力颇深,既稳妥可靠,又新意迭出,可以说是近年来“庄学”研究的一大创获。有人说,大半部中国文学史都受到《庄子》的影响,其实,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何止文学一个方面。《庄子》自问世起,便以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