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孙秀云 《科技信息》2011,(6):146-146
日本私小说在日本文学界被认为是拥有至纯形式的小说。私小说主要着眼于对封闭的个人内心的描写,以作者身边的琐事为题材而写成,也称为心境小说,是日本文学独有的体裁。本文从私小说和心境小说的关系,私小说的特征出发,挖掘私小说形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及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作者长篇论作《中国古代小说民族传统》的前两部分。文章从中西小说差异研究出发,着重论述了中西方小说起源的不同、描述体制方法的不同,深入探索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传统。中国古代小说由集体创作发展为个人独创,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相互影响和推动,是有别于西方小说的两个特色。  相似文献   

3.
Joseph Conrad是英国杰出的小说家,他的海洋小说和丛林小说颇为人关注,但人们对他的社会小说却感到陌生。《间谍》是Conrad重要的政治小说,被认为是作者艺术创作最完美成熟的作品之一,然而学者们对其故事内容和主题评论存在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坚持认为无政府主义是小说的中心,另一种则相信道德关怀才是小说的主旨。笔者赞同后者的观点,认为小说的主题是道德沦丧。本文就此问题对《间谍》进行解读,剖析作者巧妙利用无政府主义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关系,展示出人性和道德的社会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乔伊斯意识流小说中的蒙太奇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现代派文学巨匠和西方意识流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标志着人类写作意识的新阶段.他的代表作长篇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意识流小说的经典.蒙太奇艺术技巧在小说中的使用是乔伊斯大胆实验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乔伊斯对现代小说界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杰出的讽刺名著。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思想是这部小说的特征,特别是讽刺手法的运用,增加了小说的批判力度。该小说运用了多种讽刺手法,特别是夸张比较突出。本文着重从小说的夸张和对比的讽刺艺术加以论述阐释小说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裴争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23-126
到目前为止,闵凡利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禅悟小说”,借用“禅”字跟中国禅宗有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其实质是哲理小说;二是乡土小说,闵凡利的此类小说在思想上并没有脱出传统乡土小说启蒙的本质;三是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的反思和书写。  相似文献   

7.
陈玉凤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38-39,42
胡适的小说考证是小说进入现代学术研究的重大标志,其考证的方法、思想促进了小说研究的新发展。文章从当时文学革命运动的需要和胡适的小说观入手,探讨胡适的小说考证成就。  相似文献   

8.
才子佳人小说是中国小说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环,它继承了《金瓶梅》开创的文人自创和人情小说的传统,是《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中介,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和低估。其妇女观和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小说特别是《红楼梦》有显著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小说理论阐释史是指后世对金圣叹小说理论进行阐释的历史,其研究的具体思路和操作方法既可以从时间和研究主题切入,也可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对其小说理论的阐释历史进行研究。金圣叹小说理论阐释史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确立金圣叹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的地位和正确评价其小说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詹妮特·温特森的小说《守望灯塔》是一部糅和了魔幻现实主义、抒情诗和寓言等多种风格的作品.小说的多重隐喻性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得以体现:小说内容的隐喻性;小说意象的隐喻性;小说语言的隐喻性;小说主题的隐喻性.  相似文献   

11.
作为第一性的历史是客观的存在,"实录"是作为第二性的历史(历史叙事)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是历史叙事的目的。历史叙事中有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史料、叙事者、历史叙事的载体——语言文字,其中叙事者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历史叙事的载体——语言文字具有比喻性、想象性、虚构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孔乙己》叙述说法不一的情况,我们认为《孔乙己》作为第一人称回忆性叙述本,其中小伙计“我”必然包含两个自我,即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真正的叙述应为叙述自我,而且是可靠的。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本体现出的对孩子的关注意识和作强烈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3.
讲述和展示     
讲述和展示既是两种叙事方式,又是叙述者的两种叙事策略,策略的不同反映了叙述者态度的差异和叙事评价的差异。讲述时叙述者直接现身发表议论,其评价较为明显;展示时叙述者隐藏在展示的场面背后,其评价具有较强的暗示性。讲述和展示既有差异,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分析了叙事视角、人称转换、视角越界对深化主题和加强审美效果的作用,提出第一人称经验视角叙事使读者洞察"我"的内心世界,"你""你们""我们"的人称转换赋予读者极大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第一人称有限视角转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视角越界及"我"的评论敦促读者思索如何"记住"大屠杀和如何应对犹太移民"美国化",指出《贝拉罗莎暗道》的叙事技巧表明了索尔·贝娄的犹太民族的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论《左传》的干预叙事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元小说理论中,有“作者出面”的说法。从叙事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元小说叙事中的叙事者决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为情节中的人物出现的名为“作者”的叙事者。出面的是叙事者,而不是作者。  相似文献   

17.
《百合花》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小说使用的是外聚焦叙事法,叙述者“我”在结构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叙事视角也新颖独特,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尽。  相似文献   

18.
蒋芳 《科技信息》2009,(30):169-170
"Soldier's Home," Hemingway employs a third person narrator which narrates the short story in a seemingly detached and indifferent narrative voice. However,further exploration of the narrator and narrative voice in the story demonstrates that,instead of being thoroughly detached,the narrator constantly penetrates into the protagonist's consciousness,merges with character's voice,and even betrays Hemingway's sympathies with his protagonis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narrator and narrative voice used in this story which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alienation theme of the story as well as the successful depi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young soldier who finds himself desperate,disillusioned and alienated after returning home from the First World.War.  相似文献   

19.
《温故一九四二》是一部"调查体"小说,文本叙述者"我"在采访实录各种相关的人物事件时,一共发出了五次且轻且浅的笑声。引发五次笑的情景、语境不同,由此展开的对生存、历史等问题的思考也各有意味。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笑,具有使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与叙事客体相隔离的功能,也达到了激发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冷静地看待历史、独立思考问题的效果,同时隐秘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态度。  相似文献   

20.
《黑暗的心》中“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者 第一人称侵扰叙述者”的叙述模式和二元对立的象征手法形成了小说主题思想上的多重指涉性。小说中颠覆性的反殖民话语和无处不在的殖民主义话语并置,但反殖民话语最终被包容在殖民主义话语的表述体系之中。因此,《黑》更是一部体现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话语之间“颠覆”和“包容”的辩证关系的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