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沉沙池排沙廊道分流量计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沙池排沙廊道分流量直接影响沉沙池排沙用水的多少,对整个沉沙池工程影响重大,为此对分流量的计算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并根据试验资料分析了水流强度、排沙廊道出口开度和溢流堰的高度等因素对分流量的影响规律,结合量纲分析建立了流量系数的半经验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实测值与计算值的误差比较表明,该流量系数计算公式形式简单、计算方便、精度较高,可供设计沉沙池工程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山区陡坡河道洪峰流量大、历时短和泥沙含量高的特点,提出一种组合测流堰槽,并通过试验分析了该测流槽的水流特性、影响流量系数的因素和实用条件等,证实孽测流槽能用于陡坡河道上测流,并给出了水位-流量关系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上游边坡系数对折线型实用堰流量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地分析无侧收缩折线型实用堰(简称折线堰)上游边坡系数对自由堰流流量系数的影响规律,采用VOF(volume of fluid method)方法和RNG k-ε紊流模型对下游边坡直立、上游边坡系数依次为0、0.3、0.5、0.8、1.0、1.5和2.0的7个折线堰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堰顶总水头的增加,水面线曲率减小,流量系数增大,同时上游边坡系数对流量系数的影响逐渐减小。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含有上游边坡系数的折线堰流量系数计算公式,该公式在堰顶总水头一定时,流量系数随着上游边坡系数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4.
结合某尾矿库泄水建筑物水力模型试验,就建于尾矿库岸坡的圆形框架挡板式排水竖井的溢流流态特征、流态过渡界限、流量与水位关系及流量系数等作一些探讨。试验表明,竖井进水口附近的地形对溢流流态、流态过渡界限及流量系数等影响十分显著。此外,本文根据试验实测资料的数值分析整理,提出竖井在不同堰顶高度时流量及流量系数的经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结合实际工程,对某顶部设置橡胶坝的复合型溢流堰进行了体型优化及过流能力两个方面的试验研究。模型试验表明:原设计方案的堰面存在大面积负压,不利于大坝安全运行,需要对复合堰的体型进行优化。另一方面,该复合堰由于堰顶设置了平台及橡胶坝袋的影响,其过流能力略低于一般实用堰。经多组修改方案试验比较,最终采用堰顶平台设凹槽、平台下游为幂曲线的复合型剖面。修改后的堰型有效减少了堰面负压区面积,改善了流态,并获得相对较高的流量系数。通过试验给出的复合型实用堰剖面形式及流量系数值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乙型驼峰堰流量系数及淹没系数的试验研究孙小鹏,水文,1993年第2期笔者对乙型驼峰堰流量系数与堰顶水头的关系、淹没系数与淹没度的关系、淹没流态的判别,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表明:1.乙型驼峰堰自由溢流时流量系数受堰顶水头影响,随堰顶水头的增加而先增后减...  相似文献   

7.
搭建了一个水力学的实验模型,对平板闸孔自由出流流量进行了实验分析,计算得到了自由出流流量系数的实验数据,将其与常用的三种自由出流流量系数的经验公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为工程应用中经验计算公式的选择提供了实验依据。通过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二次函数的自由出流流量系数的计算方法,为流量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由滑坡等失稳地质体快速堆积并堵塞河道形成的堰塞坝溃决后会对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建立快速准确的溃决参数预测模型,是制定有效防灾减灾措施的必要条件。本文收集了75例包含坝高、库容、溃口峰值流量、坝体冲蚀系数等参数的堰塞坝案例,基于均方根误差、回归相关系数、百分比偏差三个指标对具有代表性的土石坝和堰塞坝参数模型进行评估。通过回归分析建立新的堰塞坝溃口深度预测模型及溃口峰值流量预测模型,将新建模型与现有模型对比,在实际案例中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模型中单参数、双参数及土石坝模型对于堰塞坝溃决参数预测效果不佳,考虑坝体易蚀性的参数模型具有较高准确性,本文所建新模型预测效果有所提升,使用范围更广,预测结果可为堰塞坝的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梯形槽中三角剖面堰的测流特性,首先导出了梯形槽三角剖面堰的流量公式,而后通过不同边坡不同情况下的系列试验,给出了这种堰型自由流流量系数及淹没流折减系数的变化规律、推荐作用值及相应的不确定度,并从理论上予以阐释及论证;最后提出了由实测水头直接计算流量的流速系数法,可免除反复试算的麻烦。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过宽顶堰的水流流动,得到了流速场,压力场及各种α/H的水面曲线等资料。在流量和自由面位置均未知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当上游水头H一定时,认为在宽顶堰的各个过流断面上都存在一个允许通过的最大流量,实际上堰的过流量必是这些最大流量中的最小值,相应处即为临界断面。从而解决了同时调整流量和自由面的困难。依据34组计算资料,总结了流速系数φ和流量系数m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在大比尺试验模型上,对充水式橡胶坝的坝袋表面作用力、坝袋变形、泄流量等随上下游水位及内水压的变化情况,作了细致的量测,并经整理分析,提出了橡胶坝在自由出流时的流量系统经验公式,供该类溢流橡胶坝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2.
自气体激光器件问世以后,毛细管状态下的放电现象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很多气体激光管都采用了毛细管状的管形结构。而毛细管的放电特性直接影响到激光管的工作电压、使用寿命等参量。众所周知,汤生放电理论是气体导电的基础理论,放电击穿电压V_s与放电管两平板阴阳极之间的距离d和管内所充气压P的乘积有关,即V_s=f(P,d),称巴邢定律。汤生放  相似文献   

13.
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依据低温等离子体转化有害气体的机理,设计了一种基于介质阻挡放电原理的低温等离子体发生器.通过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微放电过程及等离子体空间分布特性,研究介质材料、厚度、放电间隙、电源电压及频率对放电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选择相对介电常数较大、较薄的介质更易获得较大的放电强度;较小的放电间隙有利于提高放电的强度和放电的均匀性.增大电源电压和频率会使放电功率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对称圆渐近开线加直线修正涡圈始端型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涡旋机械的整体性能,采用对称圆渐开线加直线的方法对涡圈始端型线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对称圆渐开线加直线修正的几何理论,推导了啮合阶段的排气腔容积的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涡圈始端采用对称圆渐开线加直线修正时,动、静盘涡圈仍能保证正确地啮合;涡圈始端对称圆弧修正是对称圆弧加直线修正的特例,而对称圆弧加直线修正又是对称圆渐开线加直线修正的特例。  相似文献   

15.
新型板式臭氧发生器的放电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分析新型板式臭氧发生器能高效产生臭氧的原因 ,在对其结构和极不均匀电场下沿面放电的机理做了介绍后 ,通过分离变量法分析了这种电极结构下电场的分布情况 ,得到了这种电极结构产生臭氧的优点和有利于放电产生的方法 ;利用经验公式计算出最佳放电电压 ,并与实验值加以比较 ,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分析并讨论了电极间距、介质厚度与放电电压的关系 ,为今后最佳臭氧发生器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电极介质阻挡放电装置,在低气压氩气(氩气体积分数为99.9%)和空气混合气体中实现了辉光放电.辉光放电比较均匀、稳定,其典型特征是在每半个周期内有1个电流脉冲.采用光谱方法,研究了辉光区域内,电子激发温度和氮分子(C3Ⅱu)的振动温度的变化情况.发现在产生辉光区域内,电子激发温度和氮分子(C3Ⅱu)的振动温度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气体放电理论,从高频下粒子平衡方程着手,导出气体放电击穿场强的表达式,并将放电等离子体模拟为具有电阻和电感的射频负载,从而导出放电等离子体等效电阻的表达式,以此计算出气体放电击穿场强和等效电阻的数值。  相似文献   

18.
赣江下游多支汊河道整治工程对分流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赣江下游多汊、多支河道河演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东西河分流比的特征及规律,给出了适用于本河段天然情况分流比计算的经验公式.本河段上下游整治工程对分流比影响的试验成果表明,分流比的大小除与上游来流量大小密切相关外,还与下游整治工程有关.根据试验结果,文中还提出了本河段整治后分流比计算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9.
依据IEC61000-4-2标准制造的静电模拟器的放电过程,与真实的人体静电放电过程中身体表面分布的电荷是通过在手指尖端产生的火花放电完成的过程存在明显区别。为了探明人体真实放电过程的性质,提出了一种由所测放电电流估算火花放电电压的方法;并证明在人体接触式放电过程中,在火花放电之后存在着电弧放电现象。考虑到电弧放电和基于火花阻抗公式的时变阻抗,得到了一种用于计算与充电电压有关的人体放电电流的改进等效电路模型。  相似文献   

20.
淮河中游造床流量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50~2007年实测水文资料,分别采用马卡维也夫法和平滩流量法对淮河中游干流河道造床流量进行计算.通过对2种方法计算结果的综合分析,推荐了淮河中游各站及相应河段造床流量值,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造床流量与多年平均流量以及多年汛期平均流量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