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主管局部加内套管的加强K型搭接节点的滞回性能,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设计了K型搭接节点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节点2个支管同时施加轴向负相关低周往复荷载,得到节点的破坏模式、滞回曲线和骨架曲线,分析节点的承载性能和耗能性能,进而评价节点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未加强K型节点主要以主管塑性破坏为主,而加强节点主要开始于支管屈曲破坏;主管局部加内套管的加强方式使得节点承载力可提高30%左右,但对搭接节点的耗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新型钢框架梁柱T型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根据钢框架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按照有效控制粱上塑性铰位置的思路,采用在粱腹板进行开孔削弱的节点形式,通过开孔位置与大小控制节点处的塑性铰形成位置,同时进行了反复荷载历程下的5组试件破坏试验,探讨了粱柱节点的滞回性能、节点破坏模式及其极限承载力,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腹板开孔的构造形式,可以大大缓解节点处的高三轴应力状态,使节点的破坏模式从脆性破坏转变为粱的局部屈曲破坏,降低了连接焊缝发生脆性破坏的可能性,很大程度地改善了节点延性性能。  相似文献   

3.
对薄壁构件的诱导缺陷结构进行综合性阐述,分析其在薄壁构件碰撞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提高耐撞性能的原理,并从使用功能和制造工艺方面提出诱导缺陷结构设计要求,同时给出常见诱导结构形式;指出在不改变薄壁构件几何参数、形状和使用材料的情况下,诱导缺陷结构能够很好地实现控制薄壁构件的变形模式,提高其耐撞性能。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持有荷载作用对钢筋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钢筋混凝土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持有荷载比、柱截面含钢率、柱箍筋加密区体积配箍率、混凝土强度等级、梁柱线刚度比对持有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影响显著,钢筋强度等级对持有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节点抗震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洛阳市隋唐城天堂遗址保护展示建筑为古文物保护建筑,结构设计在首层采用54m跨度桁架转换结构,托起上部5m米高仿古塔建筑。本文针对遗址保护的需要及仿古建筑的特点,对仿古建筑中倾斜设置的钢构件地脚锚栓的埋设方法、钢构件的倾斜固定措施、超高截面大跨度钢构件的安装方法及钢构件吊装流水施工技术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6.
为减少建筑用地,各种高层建筑的建设更是随处可见.不同设计单位对建筑构件受力机理的认识、理解,以及设计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所应用的理论也不统一.文章在已经掌握的技术与经验的基础上,从建筑的结构入手,利用SAP2000建立有限元模型,对逐层加载法模拟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由外套管和内核管组成.在外套管的约束作用下支撑在受拉和受压时性能基本相同,弱震作用下就可能提早屈服耗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破坏,强震作用大量吸收能量,提高结构安全度.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双钢管约束屈曲支撑的有限元模型,对该支撑进行详细地计算与分析,全面掌握构件的强度和耗能特性,为约束屈曲支撑在结构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建筑保温节能技术不断发展,新型的墙体保温节能材料层出不穷,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也应运而生,成了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体系的发展方向。本文系统阐述在河南省市场上的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集成研究,从墙体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技术理论、应用现状、保温性能、防火性能、质量安全性能等特点阐述在河南地区建筑保温与结构一体化技术的现状,以往对推动该技术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资源、环境、施工、使用及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混凝土面临着来自使用环境恶劣和高耐久性要求的更大挑战.这些发展趋势将引导我国的现代化建筑向高层化、大跨化、重载化、及结构轻量化方向发展,因此高性能混凝土(HPC)应运而生.HPC具有耐久性好、强度高、变形小等优点,能适应现代工程结构向大跨、重载、高耸发展和满足恶劣环境条件的需要,同时还能减小构件截面、增大使用面积、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AdHoc 网络中,传统的时分多址接入协议强烈地依赖于网络拓扑的精确信息,因此在移动环境下它们的效率和鲁棒性很容易遭到破坏该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冲突矢量的拓扑未知冲突避免算法及相应的协议,该算法支持各个节点独自完成随拓扑变化的动态时隙分配自适应,使信道竞争与共享冲突最小化,形成了一种不依赖于详细的网络拓扑信息,以及自适应网络和负载变化的动态TDMA协议仿真结果显示,相对于传统的拓扑未知TDMA协议,网络规模越大、邻节点数越多或者业务量越大,新协议对网络吞吐量的性能提升就越大  相似文献   

11.
防屈曲支撑分耗能型和承载型,在地震工况作用下是否启动耗能是区分两种类型的重要标准,防屈曲支撑耗能启动承载力是决定其耗能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某一高层实际工程,用有限元软件来分析防屈曲支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依据多遇地震下支撑的弹性内力来设计防屈曲支撑在地震作用下耗能启动承载力,采用EL-Centro波、Taft波、人工波3条地震波,用时程分析方法在小震、中震及大震工况作用下来分析防屈曲结构的减震耗能能力.结果表明:在小震下支撑保持弹性不启动耗能,仅对结构提供刚度;在中震下支撑屈服后耗能开始启动,消耗地震能量,有效保护了主体结构;在大震作用下耗能支撑和结构主体共同作用,保护主体结构不倒塌.  相似文献   

12.
为了得到天平铁路段方家湾黄土隧道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系数,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借助有限元软件和强度折减法将时程分析应用于隧道结构的地震动稳定性分析,从而获得隧道结构的动力安全系数.通过数值算例,考虑隧道衬砌结构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利用动力有限元静力强度折减法对有衬砌黄土隧道进行地震动稳定性分析,结合天平铁路土建一标段方家湾隧道工程,对该黄土隧道进行动力稳定性分析,定量估计天平铁路部分黄土隧道地震动的安全储备情况.为以后黄土隧道围岩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安全系数的计算及其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延庆寺舍利塔在济源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佛教文化在济源地方传播兴盛的见证,有着较为特殊的文化内涵。舍利塔文物建筑价值较高,为古塔建筑类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不可复制的历史遗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剖析的多工位级进模具,通过17个工位、能生产形状复杂、材料极薄、精度要求较高的电子元件。工件载体和工位布置、充分考虑了工件成形性能和凸凹模的安装方式与强度。在凸模固定板,凹模固定板和卸料板3个主干件上、各工位采用镶拼结构的镶块嵌件,以提高模具装配精度、降低模具加工难度,可靠的定位导正系统和保安装置,能确保模具安全正常地工作。这种模具结构既可保证产品精度,又适于国内制造。  相似文献   

15.
Web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分析了传统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特点,综合应用Web模式三层结构和传统三层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Web信息系统复合体系结构,并给出了这种复合体系结构的一个实现范例。  相似文献   

16.
作为古代汉字的造字原则,六书被历代文字学研究者奉为经典,其所反映的汉字形体结构揭示了汉字起源阶段的相关特征。从六书的象形、指事、会意着手,比照传统书法的空间设计法则,找出其形象、抽象和意象的艺术特征,探讨了汉字形体结构的建构方式与书法表现的空间设计特征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仅由硬件控制的传统替换策略严重限制了高速缓存(cache)性能的提高. 该文提出一种面向嵌入式应用的软 件可控cache的实现方法. 在传统结构上增加一个软件控制器,根据软件配置实现如下3 种操作:对于访问开销大且生 命期分布均匀的数据在cache中保留副本;对造成cache预取效率下降的数据由处理器直接与外存通信;对某一时刻被频 繁访问的数据在其有效生命期内优先停留在cache中. 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数据指令统一cache,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可 达11%,同时总线占用率减少28%左右.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人行桥、楼盖的振动都有相关的舒适度指标规范,但对大跨度舞台的振动舒适度指标尚无文献报道,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大跨度舞台进行竖向动力分析,根据所得的动力响应时程来进行舒适度评价.通过借鉴人行天桥舒适度的评价指标,对舞台的舒适度进行评价.得出表演人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时,舞台舒适度能得到保证.根据最终的评价结果再次...  相似文献   

19.
TPC-W中支付网关模拟器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TPC-W基准测试系统的整体结构,详细描述了TPC-W基准测试系统中支付网关模拟器的设计及支付网关仿真器和被测服务器之间的认证交互过程.对加入支付网关模拟器前后的性能以及改变测试模式、数据库尺寸后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性能分析表明:该软件能真实地模拟大量用户访问Web服务器真实行为的统计特性,不仅可以通过改变可控参数来测量服务器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还可以通过对比发现服务器性能中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以直列式四缸机构为研究对象,运用内燃机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多体动力分析,得出多体系统中机构之间的运动关系,并算出当活塞2上承受燃气力达到最大值σ=5.9 MPa时曲柄2所连曲轴处受到的冲击力为F=340kN。对内燃机系统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进行分析,旨在得到系统运转过程中柔性体曲轴上最大应力节点13 230处和最小应力节点35 723处的动应力历程,同时考察最危险节点13 230处及其周围危险区域的强度和稳定性,为后续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