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标准水生生物毒性测定方法研究了Cu^2+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2~24℃条件下,Cu^2+对中国林蛙蝌蚪24、48、72h的半致死浓度(LC50)和安全浓度(SC)分别为0.131、0.105、0.038和0.02mg/L,并且蝌蚪的死亡率随着Cu^2+浓度的升高和染Cu^2+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安全浓度下,Cu^2+污染仍可抑制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并对中国林蛙蝌蚪产生致畸效应.  相似文献   

2.
采用急性毒性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豆迪安溶液处理的赤子爱胜蚓半致死浓度(LC50);用测定酶海挂方法检测了中毒后蚯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豆迪安对赤子爱胜蚓48h LC50为51.220mg/L.与对照组比较,豆迪安药物对动物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采用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33~35期蝌蚪暴露于加Cu2+的自来水中,研究了Cu2+对东北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18~24℃条件下,Cu2+对东北林蛙蝌蚪24 h、48 h、72 h和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189、0.118、0.058和0.027 mg/L;Cu2+对东北林蛙蝌蚪安全浓度为0.022 mg/L.说明Cu2+对东北林蛙蝌蚪具有毒性作用,为农业环境保护和治理以及两栖动物资源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潘林 《高师理科学刊》2010,30(2):72-75,85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Pb2+和Cu2+对水螅急性毒性作用(LC50),并且测定了经Pb2+和Cu2+胁迫后水螅体内SOD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顺序为Cu2+Pb2+.Cu2+和Pb2+对水螅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0.33,0.28,0.24,0.22mg/L和2.17,2.05,1.58,1.04mg/L,其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22mg/L和0.104mg/L.通过0.6,0.7mg/L的Pb2+溶液对水螅SOD的24h实验起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SOD活性急剧下降,变化显著(P0.05);0.7,1.5,2.0mg/L的高质量浓度溶液对水螅SOD活性基本上没有变化.通过0.15,0.20,0.25,0.30,0.35mg/L的Cu2+溶液对水螅SOD的24h实验起诱导作用,水螅的SOD活性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在质量浓度为0.30~0.35mg/L的范围内,SOD活性急剧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亚甲基蓝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测定了亚甲基蓝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亚甲基蓝对水丝蚓的24、48、72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1.6,20.6,18.8 mg/L,作为核染色剂的亚甲基蓝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水丝蚓造成胁迫,影响动物正常行为以至危害生命.  相似文献   

6.
采用急性毒性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甲基绿溶液对水丝蚓急性毒性(LC50),测定了经甲基绿胁迫后水丝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结果表明:(1)甲基绿对水丝蚓24、48、72 h LC50分别为37.6、31.6、29.3 mg/L.(2)24 h实验,28、32、35 mg/L甲基绿溶液对水丝蚓SOD起诱导作用,与对照组比较,32、35 mg/L SOD活性升高,变化显著(P<0.05);40、45、50 mg/L高浓度试液对水丝蚓SOD起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45、50 mg/L动物SOD活性降低,变化显著(P<0.05);(3)48 h实验,28、32、35 mg/L甲基绿溶液对水丝蚓SOD起诱导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较,SOD活性升高,变化显著(P<0.05);40、45、50 mg/L高浓度试液对动物SOD起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SOD活性降低,变化显著(P<0.05);(4)72 h实验,水丝蚓SOD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8 mg/L药剂对动物SOD活性与24 h相比有所升高.作为核染色剂的甲基绿溶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水丝蚓造成胁迫,影响动物正常行为及生理现象以至危害生命.  相似文献   

7.
Cu^2+对日本沼虾幼虾的急性致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u^2 浓度为0.0005mg/L,0.005mg/L,0.05mg/L时,日本沼虾幼体在54h内均能够正常存活:Cu^2 浓度为0.1mg/L时,只有部分沼虾幼体中毒致死,而当Cu^2 浓度超过0.25mg/L时,日本沼虾幼虾在48h内致死,并出现鳃变兰,肝脏变黑的现象,随着Cu^2 浓度增大,日本沼虾幼存活的时间变短,肝脏和鳃的中毒颜色变深,日本沼虾幼虾48h的半致死浓度为0.268mg/L,其安全浓度为0.0268mg/L.  相似文献   

8.
赵志刚 《河南科技》2013,(4):205-206
实验采用生态学方法,以NH4Cl为实验药物,在(15±0.5)℃的半静止水环境中设置了五种氨氮水平,分别为0mg/L,0.25mg/L,0.5mg/L,1mg/,2mg/L,研究氨氮对体重为(6.55±0.25)g的草金鱼致死溶氧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对草金鱼致死溶氧水平的影响在不同浓度间有明显的不同,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氨氮浓度为0.25mg/L时,致死溶氧水平最低,为0.5353mg/L;在氨氮浓度为0.5mg/L时,致死溶氧水平最高,为1.5195mg/L。  相似文献   

9.
半致死浓度是确定适宜诱变条件的重要指标,为探明叠氮化钠(NaN_3)对纽荷尔脐橙腋芽的半致死浓度和生理影响,本研究在设定的处理时间进行不同NaN_3浓度处理后植株存活率与幼芽生理状态的检测分析工作.实验结果显示,当NaN_3处理浓度增大时,植株的存活率降低;利用Logistic方程测算出3,12和24 h三个处理时间的NaN_3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2.75,10.48和9.05 mmol·L-1;当NaN_3处理浓度小于10 mmol·L-1时,处理时间越长植株幼芽的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越高.在24h处理的半致死浓度条件下,NaN_3对腋芽的致变效率约为8.8%.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水体中Cu(Ⅱ)对大型溞的急性毒理作用及其生理生化指标影响,在三种条件下(自然光,强光照,振荡),将大型溞暴露于Cu(Ⅱ)的9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48h的急性毒性试验,得到24h和48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再将成熟的大型溞暴露于4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进行48h的暴露试验,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总糖的含量,将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后,结果显示: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Cu(Ⅱ)的毒性增强(24 h-LC50为248.9μg·L-1,48 h-LC50为134.6μg·L-1);强光照组和振荡组的48 h-LC50低于自然光组;SOD酶活性在Cu(Ⅱ)低浓度时高于对照组,高浓度时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除160μg·L-1外);POD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在Cu(Ⅱ)浓度为240μg·L-1时达到峰值,各处理组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各处理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呈递减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在Cu(Ⅱ)浓度为80μg·L-1时,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高于对照组,其他处理组均低于对照,统计分析结果同SOD.实验结果表明振荡和强光照会影响Cu(Ⅱ)对大型溞的毒性,SOD、POD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可溶性总糖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重金属铜对异毛目纤毛虫多态喇叭虫(Stentor polymorphrus)的急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多态喇叭虫对铜离子毒性反应敏感,死亡率随着Cu2 浓度的增加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细胞开始大批死亡的时间在6个小时左右.Cu2 12 h半致死浓度为0.33 mg/L,(95%置信区间为0.3141~0.3526 mg/L).  相似文献   

12.
研究已烯雌酚(DES)对中华大蟾蜍(Bufobufo gargarizans)蝌蚪抗敌敌畏(0,0-二甲基-0-(2,2-二氯乙烯基)磷酸酯,DDVP)诱导的氧化损伤的作用.方法:蝌蚪(30~35期)随机分为5组:I(0mg/LDDVP+0mg/LDES)为空白组;Ⅱ(12.9mg/LDDVP+0mg/LDES)为单独DDVP处理组;Ⅲ(12.9mg/LDDVP+1.0mg/LDES);1V(12.9mg/LDDVP+2.0mg/LDES);V(12.9mg/LDDVP+3.0mg/LDES)为DDVP和DES联合处理组.在染毒24h和72h时测定蝌蚪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含量,计算抗氧化指数.其结果在DDVP(12.9mg/L)存在的条件下,随着DES(1.0mg/L)的加入和浓度的依次加大(2.0mg/L,3.0mg/L),SOD活性呈下降趋势,72h时具显著性(P〈0.05);GSH—P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24h和72h均具极显著性(P〉0.01);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72h时具显著性(P〈0.05)。其中联合处理组Ⅲ的抗氧化能力最强.结论:DES对DDVP诱导的氧化损伤作用具有拮抗效应,能有效地增强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甲胺磷影响蚯蚓呼吸强度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室内采用接触滤纸法对甲胺磷影响蚯蚓的呼吸强度进行了模拟实验,即用不同浓度的甲胺磷溶液在相同的接触历时或在相同的浓度下经历不同的接触历时对蚯蚓进行染毒,然后用微量呼吸仪测定其呼吸强度。测定结果表明:未染毒蚯蚓的呼吸强度为296.50μl/g/hr,经浓度为1000μl/l的甲胺磷溶液染毒1hr后,呼吸强度减为158.58μl/g/hr;染毒5hr后,呼吸强度减为54.20μl/g/hr.可见甲胺磷浓度越高或接触历时越长,对蚯蚓的呼吸强度影响越大.蚯蚓的呼吸强度与甲胺磷浓度的自然对数、按触历时均呈线性相关关系,蚯蚓经甲胺磷毒害的呼吸强度(Q)与甲胺磷的浓度(P)和按触历时(T)及未染毒的呼吸强度(Q_0),经模拟计算可表示为Q=(1.252-0.091ln(P+l)·(1-0.13T)·Q_0.  相似文献   

14.
锌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浓度的锌(Zn^2 )处理玉米种子,研究对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2 浓度高于50mg/L时,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根系长度、根体积和株高随Zn^2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根系和土地上部生物量在Zn^2 浓度为5mg/L时达到峰值,而后随Zn^2 浓度的增加,植株干重减少.随Zn^2 浓度的增加,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叶绿素含量减少,根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抗坏血酸氧化酶(ACO)和多酚氧化酶(POL)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Zn^2 浓度为5mg/L时显著高于对照,随Zn^2 浓度的增加,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5.
为比较纳米Cu2O原药与悬浮液对菜瓜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研究采用含药培养基法进行了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同一质量浓度的纳米Cu2O悬浮液对菜瓜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明显优于纳米Cu2O原药,抑制作用与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毒力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2 2和0.996 1,纳米Cu2O原药与悬浮液对菜瓜灰霉病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3 948.9mg/kg和167.9mg/kg.因此纳米Cu2O原药对菜瓜灰霉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纳米Cu2O悬浮液对菜瓜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6.
紫外线辐射对水螅三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波长为365 nm的4 W紫外线灯照射水螅,50 min时水螅全部死亡,LD50=26 min.紫外线灯照射对水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影响显著.在水螅恢复的过程中三种酶活性开始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SOD 16 h后、POD和CAT 24 h后酶活力分别逐渐下降.说明水螅在抗紫外线的修复过程中保护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