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家睿 《科学》2004,56(2):21-23
生命是什么?这也许是一个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问的问题。在历史上,人们曾经给出过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不论这些回答的具体内容如何。大都可以被划归两个相互对立的派别,即“还原论”(reductionism)和“活力论”(vitalism)派别。还原论认为。生命的构成与非生命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生命的活动同样遵循着基本的物理和化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作者提出科学方法论有自然哲学方法论、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理论方法论四种历史形态。产生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方法论的特征是,把认识着的个人的纯粹思维看做为真正的知识,以“直接知识的原理”作为其最重要的认识原理。特别注重经验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是在古典自然科学形成时期(16~17世纪)形成起来的;它的各个方法论原理同哲学基本问题密切相关,因此称为哲学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发展表现为唯一理论和经验论相互斗争而产生各种变型。逻辑方法论企图把逻辑作为适用于一切知识领域的方法论,是在19世纪下半期从穆勒的归纳逻辑开始大力发展的数。理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加强了这方法论研究方向。理论方法论在现代科学方法论出现各种研究方向和水平纷呈的复杂局面中应运而生,它的研究是最近这几年才开展起来的。这种方法论是一种关于科学知识的一般理论。  相似文献   

3.
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既然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我们研究人体科学,就要应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这是一个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正人工智能(AI)是当今时代的流行语,技术专家、学者、记者和风险投资家都在使用这个词。就像许多从学术领域进入大众领域的词汇一样,在这个词语的使用中也存在着严重的误解。但这并非是公众对科学家不甚了解的经典案例,科学家常常也会像公众一样误解人工智能(AI)。我们  相似文献   

5.
曹南燕 《科学通报》2011,56(2):126-130
近年来纳米安全性研究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我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已做了大量重要工作. 然而, 从科学方法论角度来看, 现有的研究主要还局限于还原论方法. 实际上, 纳米安全性问题不仅涉及不同学科, 而且其研究对象涉及自然界、人与社会这样复杂的巨系统. 因此, 为了真正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纳米安全性问题, 需要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 在重视分析还原、寻找确切的因果联系的同时, 也要关注整体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开展跨学科、跨层次的综合研究, 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与研究人员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6.
红细胞天然免疫主干道理论与现代系统免疫学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峰 《自然杂志》2006,28(2):79-83
系统生物学理论指导现代免疫学向系统免疫学方向发展,而红细胞免疫学发展所形成的红细胞天然免疫主干道理论,即血液免疫反应路线图理论所认为的血液免疫反应有4个要素:抗原、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又符合系统论思想,为开展系统免疫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抗原性细胞(如灭活的酵母菌和S180癌细胞)可激活一系列血液免疫反应,发生各种免疫指标和相关其他生化指标有规律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符合整体论的抗原、血浆、红细胞、白细胞4个要素的自然实验体系和符合还原论的分离的缺血浆或红细胞要素的分离体系,统称“自然与分离体系”,该体系符合系统生物学对仿真实验体系的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的要求。通过还原论与整体论相结合原则构建的“自然与分离体系”,可对海量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美国科学哲学家George F.Kneller所著《科学——人类的探求》(Science-The Human Endeavor,New York,1978)一书中的一章。这本书生动而通俗地介绍了科学的一般特征和一般发展规律,是一本富有特色的“科学概论”。本章则深入浅出地描述了本世纪从逻辑实证主义到波普尔、库恩的现代科学哲学发展概貌,包括作者自己对各个学派的评论,读之颇富情趣。这对我们研究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可能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8.
正先进算法使用机器学习来自主创造艺术作品。随着人工智能(AI)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写作、驾驶等方面,艺术家们开始实验用AI方法进行创作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事实上,克里斯蒂(Christie,一位AI)最近就以432 500美元的价格拍卖了一幅自己的作品,是一张模糊的脸,命名为《爱德蒙·贝拉米肖像》(Portrait of Edmond Belamy)。这幅作品是一波新的AI艺术浪潮的一部分。巴黎艺术家雨果·卡塞勒斯-杜普雷(Hugo Caselles-Dupré)、皮埃尔·福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创自然辩证法学科教学与研究的新局面,本文对方法论的体系结构提出了一种新的设想。文章首先评述了目前通行的五种方法论的体系结构,并在分析科学方法论扩展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根据之后,指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体系结构应是“一总三分”:科学技术整体的一般方法为“总论”;三个“分论”分别是基础科学一般方法、技术科学一般方法和工程技术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10.
物理学中的时间箭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这是谁都熟悉的概念。我们象不能离开空间一样,谁也离开不了时间。生命现象就是一个时间过程。但是“时间”在物理学上居然还有这许多深奥的学问,往往是不为一般人所注意的。苏汝铿、倪光炯两位同志的《物理学中的时间箭头》,把近百年来在物理学界中关于时间问题研究的各个方面作了一个相当全面简洁而又深入浅出的介绍,是篇材料丰富,说理清楚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11.
<正>前不久,一个顶尖国际研究团队进行的理论计算结果证明:我们很可能无法控制超级智能机器。该研究团队构想的一种理论遏制算法——通过模拟人工智能(AI)的行为并在被认为有害的情况下予以制止,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即任何单一算法都无法判断AI是否会对世界造成伤害,也无法阻止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一个顶尖国际研究团队进行的理论计算结果证明:我们很可能无法控制超级智能机器.该研究团队构想的一种理论遏制算法——通过模拟人工智能(AI)的行为并在被认为有害的情况下予以制止,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即任何单一算法都无法判断AI是否会对世界造成伤害,也无法阻止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一个顶尖国际研究团队进行的理论计算结果证明:我们很可能无法控制超级智能机器.该研究团队构想的一种理论遏制算法——通过模拟人工智能(AI)的行为并在被认为有害的情况下予以制止,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即任何单一算法都无法判断AI是否会对世界造成伤害,也无法阻止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从Netflix的产品推荐到信用卡欺诈检测,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进一步扩展,我们将会走到哪一步?我们与人工智能的亲密接触又将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萨宾·哈尔特(Sabine Hauert)是皇家学会工作组的成员之一,以上也是她想要问的问题。作为研究纳米粒子"群体"的工程师,哈尔特在公众访谈中谈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和希  相似文献   

15.
<正>AI代理人正在筹划聚会,并且互相邀请前往16位虚拟城镇中约会。“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设计师选中25个电子游戏角色,让他们住在一个小镇上并记录他们的生活……而目的则是了解当计算机不再彬彬有礼……甚至开始变得真实时会发生什么。”谷歌公司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创造了一种全新形式的真“人”秀——用AI代理人代替人类。  相似文献   

16.
正一群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科学可能会如何毁灭世界,以及如何阻止这种灾难发生。1958年,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的太平洋试验场爆炸。据我们所知,全球核战争是可能结束人类文明的"生存风险"(existential risks)之一。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相信,人工智能(AI)完全有可能导致人类灭绝。在2014年的畅销书《超级  相似文献   

17.
<正>关于现代人类起源,学界的主流理论是非洲起源说,即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是远古非洲狩猎采集者的后代。对于那片孕育自己的摇篮,我们试图通过每一场考古探寻,每一块化石遗骨,每一次基因分析,拼凑出它的更多历史。不过这些研究往往集中于现代人类,或者说晚期智人,在8万至6万年前从非洲扩散至其他大陆的历史。而当“出非洲记”结束以后——5万年前,2万年前,9 000年前,留在非洲的人类又经历了什么呢?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了解甚少。(不管是离开还是留守非洲的晚期智人,虽然都算我们这些“现代社会人类”的史前祖先,但也属于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  相似文献   

18.
<正>AI会带来许多奇迹,它也可能打破从核缓和到人类友谊的所有一切的稳定。我们需要更用心思考如何适应AI时代。人类濒临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革命。它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最重大和深远的革命之一,但其发展是人类为解决具体实际难题的不同努力,而不是出自于周详的计划。讽刺的是,这种逐个解决问题的终极努力也许是人类推理和决策的转变。这场革命不可阻挡。企图停止这场革命意味着:把未来交给面对革命的创造性的意义时更勇敢的人。相反,我们应该接受:AI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普遍,并且我们应该自问:AI的进化会如何影响人  相似文献   

19.
生物分类学中的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达尔文《物种起源》(1859)一书发表以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在生物分类学中并不存在方法论上的竞争.分类学家在力图建立一个能反映“亲缘关系程度”的分类系统方面是没有异议的.在竞争性的分类系统之间存在的差异,涉及所利用性状的数目和种类,作者是否接受重演原则(principle of recapitulation),是否把他的分类系统建立在系统发育的基础上,以及在利用化石记录方面达到了什么程度.因为没有方法论,所以对同一有机体类群有时提出根本不同的分类系统,而这些系统中的每一个都无非是一种假设或模型,同时,在提出新的分类系统时因为所用的证据常映乏确定性,除了作者自称是“更好的”以外,没有任何充分的理由证明它们确实是更好的.生物分类系统研究中  相似文献   

20.
我们希望科学哲学家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未来一系列相当新的问题上,并运用他们新的眼力和技巧来改变传统方法论领域内的现行概念。“科学发现”在许多方面迅速成为受人注目的题目,这就是我在本文中要阐述的问题。在本文中这些理由可能尚未阐述得很清楚(有的可能遗漏),但已足够用来说服大量的哲学家将科学发现置于方法论中应有的地位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可以期望在科学发现的哲学研究方面,在探索和基本估价的意义上,比研究生成方面阻力更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